第56章 《社交的手腕》

作品:《PUA我?知道什么叫态度姐么?

    从4S店出来,两辆新车的手续办得利利索索,只等过两天提车。


    姜黎跟着小张去把手续办完,回头一看,爸妈人呢,找了一圈,发现二老还依依不舍地坐在车上呢。


    姜爸爸在主驾上深情地抚摸着方向盘,一副如获至宝的表情,感觉已经有些陶醉了,嘴里念叨着:


    “这下好了,以后进货,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


    他早就考了驾照,但这些年,都没什么机会开上稍微有档次的车。


    只能说,男人至死是少年啊。


    老父亲对车的热爱,始终没有被生活的重担磨灭。


    姜妈妈在后座看到丈夫这个模样,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宽敞的后备箱能装多少个泡沫箱呀?而且,以后去邻市走亲戚,也方便太多了。


    姜黎看着二老笑逐颜开的样子,鼻子有些微微发酸。


    她没想到,仅仅是一二十万,居然能给父母带来如此大的幸福和满足。


    姜黎猛然意识到,自己似乎有些被A市那种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氛围影响了。


    她攥紧拳头,在心里暗暗下决心:


    创业的路必须立刻启程了,我要以最快的速度积累足够多的经验,然后想办法回到现实世界!


    到时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傅司寒断联,看看会不会被踢出去。


    爸、妈,等着我!等女儿回到现实,一定带你们享福!


    ......


    三人打车回到镇上,散步到最热闹的商业街,姜黎眼尖,瞥见一家新开的电动车专卖店。


    在这种规模的小镇上,要说最方便、最惬意的交通工具,当属电动车!


    来,这个也给我来一辆!


    现在咱们姜总,实力可是雄厚得很呐——


    消费!狠狠消费!


    今天就是往家里买买买!


    她不买包,不买鞋,不买裙子,实用主义已经占据了精神高峰。


    其实私下里,姜黎根本就不喜欢那些很昂贵的奢侈品。


    就比如之前那件188w的裙子,等于是把一套房子穿在了身上!


    有冤大头报销还好,姜黎自己,无论多有钱,都是绝对不会去买的。


    多难受啊,多胆战心惊啊,万一遇到啥突发状况,跑路都不方便。


    这种奢侈品属于门面,属于身份,贵在精,而不在多。


    准备几套适应不同场合的战袍,足够了。


    关键还是人的气质,就比如,皇帝哪怕套个破麻袋,只要你跟他聊上几句,一样能知道此人非同小可。


    这,就是姜黎的消费观。


    “爸,妈,来一下。”


    她招招手,领着一脸茫然的二老,走进了电动车专卖店。


    不到十分钟,姜黎已经付了款,指着一辆崭新的、两座电动车,语气有些雀跃:


    “这个,给你们平时在镇上开,买个菜、串个门,比开车方便多啦。”


    小巧,灵活,还能载人。


    姜黎忽然就领悟了种田文里,升级家园系统的爽点:


    太有成就感啦!


    二老是彻底说不出话了,只是看着女儿,眼里又是心疼又是骄傲。


    ......


    回到家,小小的客厅因为添置大件的喜悦,而显得格外温馨。


    姜黎帮着父母把碗筷收拾好,看着他们鬓边新增的白发,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


    “爸,妈。”


    她坐在父母对面,认真地问,


    “现在家里不缺钱了,你们有没有想过……把鱼摊收了,好好享享清福?”


    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厨房里再没有水声,客厅里只剩下老式挂钟滴答的声响。


    姜爸爸抽了口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变得深远,像是在思考着如何开口。


    姜妈妈则解下围裙,在姜黎身边坐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


    “傻孩子。”


    姜妈妈的声音很温柔,


    “我和你爸,要是真撂挑子不干了,那东街的王阿姨,去哪儿买她家老头子最爱吃的鲫鱼?”


    “西头住的李大爷,每周不来跟我们唠叨几句他孙子,他心里都憋得慌。”


    她顿了顿,继续说:


    “咱们在这镇上卖了二十多年的鱼,街坊邻居的口味、喜好,我们都一清二楚。”


    “这卖的哪里是鱼啊,是人情,是习惯。


    “每天开摊,听他们讲讲东家长西家短,扯扯闲篇,一天就热热闹闹的,就过去了。”


    “这要是突然不干了,大家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得劲儿。”


    姜爸爸掐灭了烟,接过了话头,声音沉稳而有力:


    “你妈说的,是人情。”


    “老爸再跟你说说,人心。”


    他看着姜黎,眼神里闪烁着洞悉世事的智慧:


    “咱家突然就有钱了,这是好事。”


    “但你要是第二天就关门歇业,开着新车到处转悠,那味道就变了。”


    “邻里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家不一定会嫉妒你,但心里那份落差感是免不了的。”


    “慢慢的,大家跟你说话都得客客气气的,距离就远了。”


    “那不是咱们想要的日子。”


    “人呐,不能忘本。”


    “咱们靠着这鱼摊,把你拉扯大,供你读完大学,现在你有出息了,咱们也不能一有钱,就把这老本行像破烂一样丢了。”


    “那不仅是打自己的脸,也伤了邻里的心。”


    姜黎静静地听着。


    她心里浮现出几个字:


    《社交的手腕》!


    本以为自己的思维已足够缜密,现在却发现,父母的智慧,亦是从生活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这就是岁月沉淀的威力吗?


    她还是有些不甘心,小声嘟囔:


    “那你们也不能累一辈子啊,可以去旅旅游,培养点兴趣爱好嘛,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也行啊。”


    “害!”


    姜妈妈被她逗笑了,


    “你这孩子,说的都是些啥。”


    “旅游偶尔一次是放松,天天游就成奔波了;至于打麻将……你爸那牌技,还是别出去当散财童子了。”


    “欸,什么话什么话,那次是运气不好,你看你.......”


    老爸的深沉脸立刻一收,急匆匆反驳道。


    一家人都笑了起来,气氛轻松不少。


    笑过之后,姜爸爸的表情又严肃起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一字一句地对姜黎说,这一次,他的话里带着一种郑重。


    “黎黎,爸妈知道,你聪明,有主意,执行力也强。”


    “你说的那些什么顾问啊、投资啊,我们没接触过,也不太懂,但我们知道,”


    “凡事,收益越高,风险越高。”


    “我和你妈,这辈子没啥大本事,就懂得一个道理:人,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他的目光落在女儿身上,充满了慈爱与坚定:


    “我和你妈趁着还干得动,就把这鱼摊继续开着。开得不用像以前那么拼,那么累,就当是个营生,是个念想。”


    “这样一来,不管你在外面飞得多高,事业做得多大,赚得多还是少,甚至……万一哪天你累了,倦了,不顺心了……”


    “你随时回来,这个家,这个鱼摊,就是你的底气;它能保证,咱们一家人,永远有米充饥,有瓦挡雨。”


    “爸妈或许帮不了你什么大忙,但至少能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回家,睡个安稳觉。”


    “闺女,你往前冲,大胆地去闯。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


    一番话说完,满室静谧。


    姜黎的眼眶,逐渐地热了起来。


    她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手握剧本、开启外挂、运筹帷幄的掌控者。


    她用商业逻辑和法律条款武装自己,将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棋盘。


    君临天下,意气风发。


    可现在,父母用行动告诉了自己:


    “姜”还是老的辣。


    此刻,姜黎才幡然醒悟:


    在看不到的地方,在最平凡朴素的角落里,她的父母,用他们最质朴的方式,为她构筑了一个最坚固、最温暖的避风港。


    他们不懂什么叫风险对冲,却用自己的辛劳,为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他们不懂什么叫资本运作,却用一辈子的经验,教会她最深刻的人心与人性。


    姜黎吸了吸鼻子,心里那点因为暴富而产生的、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飘忽感,瞬间被这沉甸甸的爱意,压实了。


    “咱们老姜家,姜还是老的辣啊……”


    她心里默默叹服,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凑过去一边一个抱住父母的胳膊。


    “知道了,爸,妈。”


    “你们说的都对!我以后一定常回家!”


    ……


    下午,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


    姜黎正靠在床上,回味着父母带给她的震撼与感动,手机“嗡”地振动了一下,是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蔚蓝之心】苏泽远。


    主题:【蔚蓝之心】项目进展汇报暨实地考察邀请函。


    噢,他们上午发的那封邮件里,确实简单地提过这事儿。


    姜黎点开邮件,苏泽远在信中用词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她这位“天使投资人”的感激之情。


    他说,团队成员们都觉得,能遇见姜总,是天大的幸运。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他们通宵达旦,将项目的所有细节和最新进展都整理成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并诚挚邀请姜黎能抽出时间,前往他们位于邻市海边的实验基地进行实地参观指导。


    姜黎的指尖向下滑动,点开了附件。


    附件的标题,赫然写着——


    《智慧渔业:科技赋能传统水产养殖的现在与未来》。


    报告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地阐述了他们的核心技术:


    通过在鱼塘、养殖网箱中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酸碱度等关键数据;养殖户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随时随地查看鱼塘状况,一键增氧、精准投喂;


    系统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病害,优化养殖密度,甚至为每一条鱼建立可追溯的“身份档案”。


    简单来说,就是用科技帮着养鱼。


    让养殖户更省心,让水产更安全,让消费者更放心。


    姜黎看着屏幕上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前沿的技术名词,脑海里浮现出的,却是这样的画面:


    清晨时分,父亲穿着防水背带裤,在微曦中费力地拉起渔网;


    是母亲在冰冷的水里,一双手被泡得发白,却依然仔细分拣着每一条鱼。


    她忽然明白了。


    她给父母买车,买电动车,是想让他们过得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