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媳妇管钱,男人干活,天经地义

作品:《撩糙汉!养崽崽!重生七零赚疯了

    县城车站比想象中热闹,背着行李的学生、提着包袱的乡亲挤满了候车室。


    陆战北帮林晚晚把行李搬下车,又仔细检查了车票:“火车下午两点发车,还有三个小时,我带你去吃县城最好的馄饨。”


    候车室旁边的馄饨摊飘着香气,陆战北点了两大碗,还加了两个茶叶蛋,看着林晚晚吃得暖和了,才放下心来。


    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了。


    广播里响起检票通知,陆战北帮林晚晚把行李扛到检票口,又仔细叮嘱:“到了学校给我发电报,褥子记得铺在床上,别嫌麻烦。山货分给同学尝尝,问问他们喜欢什么口味,记下来告诉我……”


    林晚晚听着他絮絮叨叨的叮嘱,眼眶忍不住发热:“知道了,你也要照顾好自己,别总熬夜算账,炒货时注意安全,别烫到手……”话没说完,就被他轻轻抱进怀里。


    “暑假早点回来,”他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我等你回来一起给加工厂剪彩。”


    林晚晚在他怀里用力点头,把脸埋得更深,泪水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


    检票员催促上车的声音响起,林晚晚擦了擦眼泪,拎着行李转身进站。


    她回头看了一眼,陆战北还站在原地,穿着她织的藏青围巾,大黄蹲在他脚边,两人都望着她的方向,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站台尽头


    火车缓缓开动,林晚晚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县城的街道渐渐远去,心里空落落的。


    她忽然想起陆战北塞进书包的红布包,连忙翻出来打开——


    里面是个崭新的存折。


    她好奇地翻开,当看到存款金额时,瞬间愣住了——上面赫然写着“5000元”。


    5000元无疑是一笔巨款。


    林晚晚的手微微发颤,指尖抚过那串数字,忽然摸到存折里夹着的小纸条。


    展开一看,是陆战北熟悉的硬朗字迹:“媳妇管钱,男人干活,天经地义。这是加工厂启动资金,你拿着我才放心。暑假回来,咱们一起把‘林记食品坊’办得风风光光。”


    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模糊了字迹。


    林晚晚想起寒假里的点点滴滴:他为了申请仓库改造款,跑公社跑了五趟;为了买炒货机,托人在县城蹲了三天;为了收高品质的山货,带着乡亲们在后山踩了多少积雪……


    这5000元,是他起早贪黑攒下的血汗钱,却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她。


    火车穿过隧道,窗外的光线忽明忽暗。


    林晚晚把存折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


    靠在窗边,手里捏着陆战北送的钢笔,笔尖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她在设计新的包装方案,想着暑假回去要给“林记食品坊”做一套全新的包装,印上后山的风景和可爱的松鼠、鸽子图案。


    她想起张婶说的话:“两口子心往一处使,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想起李叔调试机器时的专注,想起乡亲们收山货时的笑脸,想起陆战北抱着棉花褥子笨拙的样子……


    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温暖而踏实。


    火车穿过长长的隧道,窗外的光线由暗转明,将林晚晚脸上的泪痕照得清晰可见。


    她用手背轻轻擦了擦眼角。


    邻座阿姨放下手中的毛线活,目光落在她摊开的笔记本上,上面画着憨态可掬的松鼠抱榛子图案,线条灵动又温暖。


    “姑娘,这画是你自己画的?真好看。”


    阿姨的声音带着温和的笑意,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善意。


    她穿着合体的蓝色卡其布上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间透着沉稳干练,不像普通旅客那般随意。


    林晚晚有些不好意思地合上笔记本:“是给家里山货设计的包装,瞎画的。”


    “可别这么说,”阿姨凑近了些,目光落在她未收起来的山货样品袋上,“这是你们自己做的?我能尝尝吗?”


    得到应允后,她捏起一块核桃酥轻轻咬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味道真地道!酥而不碎,核桃香特别浓,比我在省城老字号买的还好吃!”


    林晚晚眼睛一亮,像是找到了知音:“阿姨您也懂这个?这是我们用后山新收的核桃做的,没放香精和防腐剂,自己炒的。”


    “何止懂,”阿姨笑着从随身的皮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她,“我在省百货大楼负责食品采购,跟各种糕点零食打了十几年交道了。你们这山货用料实在,口感也好,要是包装规范了,完全能进城里的大商场。”


    林晚晚看着名片上“省百货大楼采购部 王敏”的字样,激动得手心都出汗了:“王阿姨!我们正想把山货运到省城来卖,可不知道该怎么联系渠道……”


    她连忙把笔记本翻开,指着上面的加工厂规划图,“这是我们改造的仓库,有专门的烘干房和包装区,打算先做琥珀核桃仁、椒盐榛子这几样,您看能行吗?”


    王阿姨仔细看着图纸,又询问了山货的收购标准、生产流程,连卫生保障措施都问得一清二楚。


    林晚晚紧张又认真地一一回答,把陆战北制定的山货筛选标准、炒货卫生规范都搬了出来,说到兴奋处,连雪球和大黄如何“监督”生产的趣事都讲了。


    “你们做得很规范,”王阿姨听完赞许地点头,“现在城里消费者就认‘纯天然’‘手工制作’这两个点,你们的山货正好符合需求。这样吧,暑假你们第一批货做出来后,先给我寄二十斤样品,我安排进百货大楼的试销专柜。要是反响好,咱们就能签长期供货协议。”


    这个意外之喜让林晚晚激动得说不出话,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真的吗?谢谢您王阿姨!我们一定把好质量关,保证不让您失望!”


    她连忙拿出纸笔,把红星大队的地址和陆战北的名字认真写下,“这是我们村的地址,您有任何要求随时写信联系我们。”


    王阿姨接过纸条仔细收好,又给她讲了商场对包装规格、保质期标注的要求:“包装要印上生产日期和保存方法,最好附上山货产地的照片,突出‘深山纯天然’的特点。你们那个吉祥物猫狗的图案就很好,能增加亲切感,年轻人肯定喜欢。”


    火车一路向南,两人越聊越投机。


    王阿姨给林晚晚讲了省城食品市场的行情,哪些品类畅销,消费者更看重什么;林晚晚则给王阿姨看她设计的包装草图,讲红星大队的山货如何从采摘到加工,每一步都凝结着乡亲们的心血。


    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平原变成南方的丘陵,车厢里的气氛却始终温暖而热烈。


    “其实我之前也在乡下插队过,”王阿姨看着窗外的远山,眼神里带着回忆,“知道乡下不容易,能有这样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能把山里的好东西带出来,我打心底里高兴。你们的加工厂不仅是你们小两口的希望,也是乡亲们的盼头啊。”


    林晚晚心里暖暖的。


    她小心翼翼地把王阿姨的名片夹进笔记本,和存折放在一起。


    吃饭时,林晚晚执意要请王阿姨吃火车上的盒饭,把带来的椒盐榛子推到她面前:“阿姨您多尝尝,给我们提提意见,看看口味要不要调整。”


    王阿姨也不推辞,边吃边认真记录建议:“榛子可以再筛选一下,保证每颗都饱满;椒盐味可以分原味和低盐两种,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阳光透过车窗,在两人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林晚晚趴在小桌板上,根据王阿姨的建议修改包装设计,在角落添上“低盐款”“原味款”的标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对话框,写着“王阿姨推荐款”。


    王阿姨看着她认真的样子,笑着说:“等你们的山货进了百货大楼,我一定带着同事去捧场,就说是我火车上认识的小老乡做的好东西。”


    火车驶入省城车站时,夕阳正将天空染成金红色。


    林晚晚帮王阿姨拎着行李,两人并肩走出车站。


    王阿姨给她留了办公室电话:“样品的事咱们保持联系。遇到困难也别客气,阿姨能帮的一定帮。”


    “谢谢您阿姨,您真是我们的贵人。”林晚晚用力点头,眼眶有些发热。


    王阿姨拍了拍她的肩膀:“路是你们自己走出来的,我只是搭个桥。好好干,阿姨等着喝你们加工厂的庆功酒。”


    说完又特意叮嘱,“到学校给家里报平安,别让小伙子担心。”


    看着王阿姨远去的背影,林晚晚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


    晚风吹起她的头发,带着城市的喧嚣气息,可她心里却异常踏实。


    她走到车站的公用电话亭,拨通了公社的电话,请接线员帮忙转红星大队。


    电话接通的瞬间,她听到陆战北熟悉的声音带着急切传来:“喂?是晚晚吗?你到了吗?”


    “战北,我到了,一切都好。”


    林晚晚笑着说,声音里满是喜悦,“我在火车上遇到个阿姨,她是省百货大楼的采购,说咱们的山货可以进商场试销!”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陆战北带着哽咽的笑声:“真的?太好了晚晚!我就知道你能行!”


    夕阳的金辉洒在电话亭上,将林晚晚的影子拉得很长。


    她对着电话轻声说:“战北,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