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太子圈套
作品:《大唐:我带着李世民刷新版图》 李恪心中一紧,连忙走过去扶起他:“别急,慢慢说,出什么事了?”
“是……是送证据的侍卫!”那侍卫喘着粗气,声音带着哭腔,“属下在城门口等消息,刚才看到护送的侍卫浑身是血地跑回来,说他们在去长安的路上,遇到了一伙穿着东宫侍卫衣服的人,不仅抢走了所有证据,还杀了其他四个弟兄!只有他拼死才逃回来,现在还在城防营养伤!”
李恪的身子猛地一僵,手中的课本“啪”地掉落在地上。证据被抢了?他脑海里瞬间一片空白,之前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努力,仿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他快步走到那侍卫面前,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确定?真的是东宫的人?他们往哪个方向去了?”
“确定!那伙人穿着东宫侍卫的黑色铠甲,胸前还有太子的纹章!”侍卫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哽咽着道,“他们抢了证据后,就朝着长安方向去了!都是属下无能,没能提前安排好接应,让弟兄们送了命,还丢了证据……求王爷责罚!”
李恪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证据被抢,不仅意味着揭穿太子阴谋的计划泡汤,更危险的是,东宫的人很可能会销毁证据,甚至伪造新的证据,反过来陷害他。他拍了拍侍卫的肩膀,语气尽量温和:“起来吧,这不怪你,是东宫的人太狡猾,他们早就在半路上设好了埋伏。你先下去休息,让医官好好给你治伤。”
侍卫起身离去,李恪站在学堂里,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心中满是沉重。他能想象到,此刻东宫的人或许正在销毁证据,太子或许正在长安的东宫裡得意洋洋,而他,却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柳明远走到李恪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声音温和而坚定:“王爷,您别太着急。证据没了,咱们可以再找——潜伏者还在咱们手里,长老也招了,只要人还在,只要百姓还信任您,就一定能找到新的证据,揭穿太子的阴谋。”
李恪转过头,看着柳明远真诚的眼神,心中渐渐有了一丝安慰。他知道,柳明远说得对,只要身边的人还支持他,只要百姓还信任他,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弯腰捡起地上的课本,对着孩子们露出一个笑容:“咱们继续上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耽误学习,对不对?”
孩子们齐声应道:“对!”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响起,清脆的声音回荡在学堂里,驱散了空气中的沉重。
下午时分,太阳渐渐西斜,张猛匆匆赶来,脸上满是焦急,连盔甲上的灰尘都没来得及拍掉:“王爷!城里出乱子了!南大街的几家粮铺突然开始涨价,原本一文钱一斤的米,现在涨到了三文钱,百姓们都围在粮铺外,有的还跟粮铺的伙计吵了起来,说要官府出面管管!”
李恪心中一沉,瞬间就明白了——这肯定是东宫的人在背后搞鬼。他们抢了证据,还不甘心,想通过抬高粮价,引发百姓不满,动摇他在云州的根基。“走,去看看!”他立刻对张猛道,脚步匆匆地朝着南大街走去。
刚到南大街,就看到几家粮铺外都围满了百姓,有的百姓手里攥着钱袋,满脸焦急;有的则在跟粮铺的伙计理论,声音越来越大。“凭什么突然涨价?这不是欺负人吗!”一个老农气得手都在抖,“俺们攒了半个月的钱,就是想给家里买袋米,现在涨了两倍,让俺们怎么活!”
李恪走到老农身边,轻声安抚道:“老乡,别着急,官府会给大家一个说法。”他转身对张猛道,“你立刻带人去粮铺,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操纵涨价;另外,让人去府库,打开粮仓,平价向百姓售粮,一文钱一斤,绝不能让东宫的人得逞!”
“是!”张猛应声领命,带着几个侍卫走进粮铺。没过多久,他就带着粮铺老板走了出来,老板脸色苍白,低着头,不敢看周围的百姓。“王爷,查清楚了!”张猛走到李恪身边,压低声音道,“是东宫的潜伏者买通了粮铺老板,给了他们每人五十两银子,还威胁说要是不涨价,就杀了他们的家人!”
李恪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东宫的人竟然用家人威胁普通百姓,简直是丧心病狂!他走到粮铺老板面前,语气平静却带着威严:“你若是愿意悔改,把潜伏者的行踪说出来,官府可以不追究你的责任,还会派人保护你的家人。若是你还敢跟东宫的人勾结,就休怪官府不客气。”
粮铺老板连忙点头,声音带着颤抖:“我说!我说!是……是一个叫‘黑老三’的人找的我,他说他是东宫的人,还说要是我不涨价,就把我儿子绑走……他现在应该在城西的破庙里!”
李恪立刻对张猛道:“你带人去破庙,把黑老三抓起来,严加审讯,看看他还知道些什么。”
处理完粮价的事,百姓们都买到了平价米,脸上的焦虑渐渐散去,纷纷对李恪道谢。李恪看着百姓们的笑容,心中却依旧沉重——东宫的人像附骨之疽,时时刻刻都在想着破坏,他必须尽快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回到驿站时,已是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色。李恪刚走进书房,就看到书桌上放着一封用火漆封口的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一个小小的“暗”字——这是他安插在长安的暗线专用的标记。他连忙拆开信,快速浏览起来,越看,脸色越苍白,握着信纸的手也开始微微发抖。
信上写着:太子李承乾得知云州的计划失败,证据被抢,竟在朝堂上反咬一口,说李恪在云州“勾结部落,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还伪造了一封李恪与耶律莫的“密信”,信中“承诺”要与契丹部落联手,“待时机成熟,共取长安”。李世民虽未完全相信,却也心存疑虑,已下旨让李恪即刻返回长安,当面解释此事。
“太子竟然这么狠毒!”李恪捏紧信纸,信纸被揉得变了形,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知道,太子这是想把他调回长安,脱离云州的根基——在长安,太子的势力盘根错节,他若是回去,怕是会落入早已设好的圈套。可父皇的旨意已下,他若是不回,就是抗旨不遵,正好坐实“谋反”的罪名;若是回去,又前途未卜。
就在李恪犹豫不决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耶律莫和柳明远匆匆走了进来。“王爷,我们听说长安传来旨意,让您回长安?”耶律莫的声音带着担忧,黝黑的脸上满是焦急,“您可不能回去!太子在长安肯定设了圈套等着您,您回去了,就是自投罗网!”
柳明远也跟着点头,语气恳切:“王爷,云州需要您,百姓也需要您。您若是回了长安,东宫的残余势力肯定会再次出来捣乱,屯田区、互市、学堂,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您再想想,就算您回去,太子也不会让您有机会解释的!”
李恪看着两人担忧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他们说得都对,留在云州,他能掌控局面,保护百姓;可回长安,就是一场未知的冒险。可他转念一想,若是他不回去,太子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抹黑他,甚至可能牵连云州的百姓,说他们“助纣为虐”。他深吸一口气,眼中渐渐有了坚定的光芒:“我必须回长安。”
见耶律莫和柳明远还要再劝,李恪抬手打断他们:“我知道你们担心我,可若是我不回去,太子就会说我真的谋反,到时候不仅我会遭殃,云州的百姓也会受到牵连。父皇虽然有疑虑,但他终究是明事理的,只要我能当面解释,他一定会相信我。”
他转身对耶律莫道:“我走之后,云州的军政事务就交给你和张猛。你要继续追查东宫的潜伏者,保护好百姓和屯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