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法外狂徒,在线扒‘滴滴筹\’底裤!

作品:《说我不是原创?反手收回版权!

    林木已经有大半年没有更新过这个账号了。


    评论区和私信里,每天都有无数网友在催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张三老师再不更新,我就要去犯罪了”。


    林木无视了那些催更的私信,没有丝毫犹豫,将早已准备好的文章点击了上传。


    做完这一切,他靠在椅背上,端起手边的水喝了一口,眼神平静地注视着屏幕。


    他的眼中,闪烁着冷光。


    既然你们喜欢玩舆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那我就把你们的底裤,当着全网的面,一条一条地,全部扒下来。


    ......


    津州,一间普通的出租屋内。


    一个网名叫“法律小白兔”的女孩,正气得眼圈发红。


    她是徐清瑶的铁杆歌迷,也是普法博主“法外狂徒张三”的忠实粉丝。


    此刻,她正用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法律知识,在各大评论区与围攻徐清瑶的水军据理力争。


    “徐天后是为了保证慈善的纯粹性!你们懂不懂!”


    “那叫商业赞助,不叫捐赠!”


    可她每发一条,瞬间就会被几十上百条谩骂淹没。


    “洗,继续洗,看你怎么洗。”


    “纯粹?纯粹就是浪费几百万的东西?你家真有钱啊。”


    “脑残粉滚粗!”


    对方人多势众,颠倒黑白,她一个人敲键盘的速度,根本跟不上谩骂刷新的速度。


    正当她气得想把手机摔在床上时,微光APP突然弹出一条特别关注的提示音。


    【您特别关注的博主‘法外狂徒张三’发布了新动态。】


    “法律小白兔”的动作瞬间僵住,眼睛猛地瞪圆。


    诈尸了!


    失踪大半年的张三老师,居然更新了!


    她几乎是凭着肌肉记忆点了进去,一条新鲜出炉的文章标题,映入眼帘。


    《“滴滴筹”:慈善外衣下的商业吸血鬼,你被“爱心”绑架了吗?》


    看到标题的瞬间,“法律小白兔”的心脏猛地一跳。


    张三老师……这是要下场站队徐天后了?


    她激动得手指都在发抖,立刻点了进去。


    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像她一样急于辩解,反而先心平气和地承认了“滴滴筹”水军稿里的核心事实。


    【首先,我们理清一个基本事实:“滴滴筹”公司,确实为徐清瑶女士的慈善演唱会提供了物资——两万个印有其logo和收款二维码的椅套。】


    【其次,徐清瑶团队也确实拒绝了这份“捐赠”,并要求将其全部拆除。】


    看到这里,“法律小白兔”的心都揪紧了。


    张三老师,您怎么还帮着对面说话啊?


    但出于对偶像长久以来的信任,她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


    文章的第二段,话锋陡然一转。


    【但徐清瑶是真的是在“耍大牌”、“浪费资源”吗?】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界定一个行为的性质:这究竟是“慈善捐赠”,还是“商业赞助”?】


    【根据我国《慈善法》规定,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公益活动。】


    【“滴滴筹”在椅套上印制商业logo,尤其是附上带有引流性质的收款二维码,其行为本质,已经构成了附加条件的商业推广,而非纯粹的、无偿的慈善捐赠。】


    【因此,徐清瑶女士拒绝的,并非“无常捐赠”,而是一份包裹着慈善外衣的“商业赞助”。】


    文章写到这里,逻辑清晰,法条明确!


    那些之前被“爱心捐赠被拒”这种煽情说法冲昏头脑的网友,开始冷静下来。


    “卧槽……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个道理啊?”


    “对啊,你捐就捐,放个收款码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打广告是什么?”


    “我就说徐清瑶不是那种人,原来猫腻在这里!”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文章的下一段,直接将“滴滴筹”的底裤给扒了下来。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家口口声声“满怀爱心”的“滴滴筹”,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根据其官网公示的条款,任何人在“滴滴筹”平台发起筹款,平台会抽取总筹款额的10%作为“服务费”。】


    【同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提现时,会再收取6%的手续费。综合费率高达16%。】


    【16%是什么概念?我们来看一组公开数据。】


    【去年,“滴滴筹”平台总筹款额高达300亿。】


    【这意味着,仅“服务费”一项,该公司就从无数个陷入绝境的家庭的救命钱里,拿走了将近48个亿。】


    【这48个亿,是否也算“爱心”的一部分?】


    文章附上了一张清晰的截图,正是“滴滴筹”官网那段隐藏在角落里、用小号字体标注的收费说明。


    这一段,像一颗重磅炸弹,在评论区炸开。


    “卧槽!16%?抢钱啊!”


    “妈的,我之前还给一个白血病孩子捐过钱,合着我捐100块,平台先拿走16块?”


    “用别人的苦难和善心,一年赚48个亿……他们晚上睡得着觉吗?!”


    “我吐了,以后再也不用这平台了,宁愿直接转账给病人!”


    “太黑了!贪别人的救命钱吗!”


    工作室里,林木看着评论区瞬间逆转的风向,眼神没有一丝波澜。


    这还没完。


    他要的,是把“滴滴筹”一次性打死,永不翻身。


    文章继续。


    【更令人深思的是其资金监管模式。】


    【“滴滴筹”一直宣称对项目“严格审核”,但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假病历筹款”、“夸大病情筹款”、“有车有房却卖惨筹款”的案例还少吗?】


    【审核的漏洞,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故意为之,好让更多项目上线,从而抽取更多的“服务费”?我们不得而知。】


    【筹到的钱,并不在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之下,而是直接进入平台的资金池。】


    【从筹款结束到患者家属提现,中间有长达数天的审核周期。】


    【这数十亿、数百亿的资金沉淀,在平台的账户里哪怕只停留一天,又能产生多少利息?这笔钱,又流向了哪里?】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精准地剖开“滴滴筹”披着的“慈善”外衣。


    没有一句谩骂,没有一句煽情。


    通篇都是冷静的分析、确凿的数据和直指核心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