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没事的,相信我

作品:《四合院:从入职外交部开始崛起

    姜思齐作为秘书,率先看到了这份通知,见赵繁眉头紧锁,心中不禁担忧起来:“主任,是不是因为教育这块的动静闹得太大了?”


    因为反抗的力度太大,最后的处理结果就是,法院堆积如山的起诉案件,按常规流程,两三年都处理不完。


    目前已经申请从其他省份借调人手,辅助审理案件,毕竟不能一直拖延着不审。


    要知道不仅法院承担不起拖延两三年的责任,人民理事工会也担待不起。


    上面给的任务期限只有两年,如今才推进到文化领域,最难的斗争还尚未开启呢,特别是基数特别的社会方面。


    赵繁其实也猜测此次通知与这件事有关,不过他并不担心上级领导会让他降低斗争力度,反而害怕那些人的激烈反抗,会让领导下定决心进行彻底整治。


    此前赵繁就清楚,封建主义阵营所裹挟的多是文物遗产,即便有所损失,虽然令人惋惜,但影响终究有限。


    然而教育领域管控的是国家的人才资源,稍有不慎,便可能动摇国家的稳定根基。


    这才刚接手一所高校的资料,尚未开始处理,反弹的力度就这么大。


    既然领导发话让赵繁回京,他只能将工作交接给两位副手,带着配备给他的警卫人员前往京城开会。


    如今不仅赵繁这位斗争负责人身边配备了警卫,王斌和姚镇远同样如此。


    之前姚镇远还一心想着和赵繁争权,可当看到斗争后遭遇的强烈反抗,他暗自庆幸自己的计划未能得逞。


    在这个关键时刻,众人都对赵繁钦佩不已。面对一触即发的斗争场面,以及铺天盖地的骂声,他竟然还能面不改色,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既定计划。


    如今赵繁暂时离开沪市,王斌和姚镇远不仅没有丝毫轻松之感,反而忧心忡忡,生怕上级领导会将赵繁调走。


    毕竟改革进行到一半,若没了领航的舵手,这条船极有可能驶向歧途,而谁都不愿承担这个的责任。


    赵繁的猜测没错,此次叫他回京开会,确实是因为教育领域的斗争问题。


    坐在会议室里,他才得知形势比预想的还要严峻。


    据可靠情报,全国反对声音特别大,而且还有秩序的活动,不少领导就觉得背后有人组织。


    会议上,许多人提议赶紧想办法解决。


    虽然没有人直接指责赵繁,但言辞之间,都暗示他的改革力度过于薄弱,震慑力不够的原因。


    赵繁前往沪市已经大半年,目前改革才推进到教育领域,剩下的时间只怕是完不成任务。


    面对群情激昂的领导们,赵繁淡定地提及国际反应,并点明苏大哥和漂亮国正虎视眈眈,企图封锁华夏。


    他无奈地说道:“我们与法兰西不过是私下同盟,人家随时可能撤销合作,我们工业升级后的产量暴增,若与他们翻脸,生产出来的东西又该通过何种渠道消化?”


    从法兰西获取的订单,并非仅他们一个国家参与,还有欧洲其他国家。


    这些国家因种种顾虑,不敢像法兰西那样大胆与华夏合作,只能通过中间渠道来往。


    沪市虽局势动荡,但工厂的生产效率却比之前提高了三倍,目前已完成不少法兰西的订单,回款也已汇入华夏国家账面。


    国际影响这一盆冷水,浇灭了在场领导的激动之情,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考虑确实有所欠缺。


    然而全国眼下即将爆发的问题还是需要解决。


    这时领导发话了,这块的改革就别实验了,想好解决的办法,还是快刀斩乱麻,尽快稳定局势。


    众人纷纷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突然有人提出,让那些跟风的学生去农村感受贫下中农的生活,深刻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赵繁听后有点无奈,这不就是下乡运动吗?自己做了这么多努力,难道最终还是得走这一步?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眼下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这么多学生反对,怎么处理都不太适合。


    会议最终也未得出定论,不过领导发了话,让大家提交报告,三天后再召开一次会议。


    毕竟解决当下局势已刻不容缓,实在拖延不得,越快解决越好。


    在这个时代,写信的速度还没人快。


    赵繁既然回来自然要和家人见上一面,鉴于他目前的身份情况,也不太适合回四合院,于是派人通知家人,让他们到外交部相聚。


    不仅王桂香带着两个孩子来了,赵德福也请假一同前来。


    夫妻俩都知道,这次见面后,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聚,更主要是赵繁如今名声实在不好,他们实在放心不下。


    见到赵繁比之前更加精神抖擞,赵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外界对赵繁的骂声不绝于耳,他们真怕他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压力。


    吃完团圆饭后,聊了相互的近况,赵繁就回了房间,打算撰写报告,没想到赵德福却跟了过来。


    由于门没关,赵繁直接招呼父亲进来:“爸,你是想问我这份工作有没有危险吧?”


    对于父亲成天担心自己的安全,赵繁早就习惯了。


    赵德福苦笑着说道:“你在外交部进出都有警卫人员保护,有没有危险,我怎么会看不出来,我只是想问问,这份工作不能交给别人吗?”


    儿子才二十岁出头,他私心琢磨着是不是别人都不愿意干,所以才把赵繁推到这个位置上?


    一开始赵繁确实想躲事,毕竟这个工作干得好坏,最后都难以得到好处,但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觉得自己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个世界只有他知道最终的答案,当斗争强度过大的时候,他还能想办法将局势往回拉一拉。


    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不会有人允许他退下来。


    面对父亲的担忧,赵繁自然不能将这些实情和盘托出:“爸,你不是说领导让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其他的不用操心吗,没事的,相信我。”


    问题出现了,就努力去解决,除此之外,也做不了更多的。


    眼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安置那些闹事的学生,既然下乡运动是目前看来最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就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损失。


    至于自己这份两年期限的下乡计划,最终能否通过,只能看领导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