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只要秦淮如没工作
作品:《四合院:从入职外交部开始崛起》 贾家在乡下的地其实离京城并不远,当初定户口属性的时候,想着可以请村里的人种地,可她们婆媳怎么也舍不得转户口。
如今干旱,村里自然不会租种,毕竟没多少收成。
像贾家这样的情况,谁也不像他们这样没有粮食指标还在城里面待着,现在看到有城市户口的人能吃饱,就指望别人接济。
这话一说完,不仅直接把易中海给弄蒙了,许大茂更是带头声援了赵繁。
“我也听说过这种情况,没有粮食指标的人都回到乡下,能种一点吃的就种一点,城里上班的那个人挤出一点粮食回去,总比一家人在城里挨饿强。”
“贾张氏跟秦淮如应该回乡下种地的,她们老家又不远。”
“贾张氏哪像是种地的样子?秦淮如要是愿意在乡下种地,也不会嫁给贾东旭了。”
到了这个时候,易中海已经可以确定今天的捐款进行不下去了。
看着略带祈求神色的徒弟,易中海实在是硬不下心来,这是他教导出来的孩子,又是自己未来的养老指定人。
于是他叹了口气,大声说道:“大家稍安勿躁,我刚才已经说了,这个捐款是自愿性质的,既然大家都不愿意捐,那就不捐吧。”
听到这话,在扬接受过易中海恩惠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可他们到底是不愿捐的,于是顺着赵繁刚才的话议论纷纷。
“四合院里就贾张氏最难相处,不是议论这家,就是说那家的,傻柱之前把存粮都借给了他们家,结果她转头就数落何雨水是没人要的孩子。”
“她还说过我们家以前是破落户。”
“她说我们家粮食紧张是因为人太多了,跟老鼠一样。”
捐款会最后成了批斗会,易中海只能匆匆结束会议,要是再让众人群情激愤地数落下去,只怕贾张氏和秦淮茹明天就得回乡下种地了。
贾东旭不想自己的老娘和媳妇回村,即便是易中海也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如果不善待自己的老娘,开了这个口子,万一这种风气在四合院弥漫开来,以后他是不是要落个孤寡无依的地步?
如果赵繁知道他这么想,一定会嗤之以鼻,毕竟他8级钳工,拿着99元的工资,家里就两个人,每个月都能存下不少钱,实在不用太担心养老的问题。
可像易中海这样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经历了太多的事,他实在没有什么安全感。
工资确实挺高的,可前几年兑换钱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几十万、几百万就变成几百块,心理落差太大了。
至于房子,他们家的住房并不是自己的房产,而是钢铁厂分配的。
四合院有12户人家,前院的阎家、中院的何家、后院的许家都是原来的住户,也就是相当于有房产。
当然了,这座四合院本来是属于聋老太的,后来被她捐给了政府,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的五保户名额。
除了这几户,其他的都是钢铁厂分配过来的住户,并没有房产证,而且现在建国才10年,也不存在进了单位之后不会被开除的说法。
如果在厂里犯了错误,被开除可能连住的房子都保不住,所以易中海才这么执着于贾东旭这棵“歪脖子树”。
这纯粹是风险投资,如果他有什么意外的话,贾东旭不可能不管他,这也是他不想收养孤儿的主要原因。
捐款会不欢而散之后,大家就各回各家了。
关上门之后,赵德福心有余悸地对儿子说道:“幸好你凑巧遇到了这个捐款会,我看老易是被贾家搞得心烦了,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觉得大家给贾家捐点钱,就能让贾张氏不闹了。”
实际上那个老虔婆就是滚刀肉,院里的捐款不可能喂饱她的肚子。
王桂香也跟着丈夫说道:“是啊,开了这个口子之后,但凡贾家有点困难,她就会在院子里撒泼打滚,老易又不得已开捐款会。”
在这种家家户户都困难的情况下,让别人自愿捐款,怎么想都不现实,如果发起这个会议的人不是易中海,只怕去听的人都不会有几个。
赵繁沉思了一会儿,对赵德福说道:“贾家的根本问题是因为没有城市的供应粮指标,一天不解决这个问题,贾张氏就不可能消停,只怕等我出差后,易叔怕是又起了举行捐款会的心思。”
就像易中海说的一样,街道办管着一大片区域,贾家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而且贾家当时坚决不肯换户口,这怪不了别人。
街道办即便是有工作的机会,估计也轮不到秦淮如,毕竟这会儿政府的粮食还是挺紧张的,安排她还不如安排阎解成那样的单身劳动力。
参加了工作之后,粮食指标就跟着单位走了,相当于减少了政府的压力。
其实说白了,街道办就是想让这些农村户口的人回到农村,这样一来城市的供应压力就会减少。
赵德福一听这话就急了,儿子一出国就是一两个月,时间久了,易中海也许会觉得事情过去了,肯定又会开这种会议。
没人带头反对的话,只怕真的要开这个捐款的口子了。
他急忙问儿子道:“就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吗?毕竟你时常不在家,而且你阻止得了一次,也不好次次都阻止老易。”
赵繁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苦笑地说道:“要不是在外交部工作,院子里谁会愿意听我说话,可即便是这样,我的年纪也摆在这里,还真的像爸说的一样,估计也只能管一次,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赵德福走来走去,突然灵机一动,然后和儿子商量道:“你说我要不要去找老阎,我们俩事先商量一下,要是老易再开这种会,我们就打个配合,我看院子里的人都不想捐款,到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也不怕老易一意孤行。”
赵繁觉得挺好的,让他试试,因为他觉得贾张氏和秦淮如不可能回乡下种地,毕竟城里都需要一家子对外,乡下更是如此了。
他记得贾家在乡下也没什么亲戚,贾东旭要是长时间在城里上班,在乡下的老娘和老婆肯定会受欺负。
只要秦淮如没工作,贾家的问题就解决不了,这个捐款会迟早卷土重来。
事实证明赵繁猜的没错,第二天早上,秦淮如在水槽边上被人堵住,问她们婆媳什么时候回乡下,她直接给了否定的答案。
本来以为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王主任突然带着几个干事来召集人开全院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