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代食品问世!味道一言难尽,但它能救命!

作品:《四合院:我八级工程师,你还闹?

    这天晚上,娄晓娥心疼地看他。


    “卫国,你这几天怎么总皱着眉?”


    林卫国放下手里的书。


    “我在想,能不能找到一种东西。”


    “一种能快速生产,产量巨大,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娄晓娥一愣。


    “哪有这种东西?要是有,大家还至于挨饿?”


    这话说得没错。


    可她男人想的事,好像总跟别人不一样。


    林卫国看着窗外漆黑的夜。


    脑子里无数现代生物化学的知识在翻腾。


    纤维素水解、单细胞蛋白、微藻养殖……


    这些在他那个时代都是成熟的技术。


    在这个时代,却跟听天书差不多。


    “或许……可以试试。”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林卫国心里慢慢成形。


    他要用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生生造出粮食!


    第二天一早,林卫国拿着一份计划书,直接去找杨厂长。


    推开门,不巧,李主任也在。


    林卫国没把话说满,只说在国外期刊上看过些理论。


    关于利用植物纤维和微生物,制造高蛋白食物。


    “厂长,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现在粮食紧张,光靠节约不是办法。”


    “我们能不能从‘开源’上想想辙?”


    “比如,那些咱们平时当柴火烧的秸秆。”


    “还有水里的那些藻类。”


    “它们的本质都是有机物。”


    “要是能用技术手段,把它们转化成能吃的。”


    “哪怕口感差点,只要能救命就行。”


    杨厂长听得一愣一愣。


    把草变成粮食?


    这小子又在琢磨什么神仙玩意儿?


    可说话的人是林卫国。


    这个年轻人已经创造太多他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他还没开口,旁边的李主任先忍不住笑出声。


    “林总工,我没听错吧?你要拿草和泥巴造粮食?”


    李主任那腔调,阴阳怪气的。


    “你这是看不起咱们国家的农业专家?”


    “还是觉得自己是神仙下凡,能点石成金?”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不能异想天开。”


    “我们是钢铁厂,不是炼丹房!”


    “把国家资源浪费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上,这责任谁担?”


    杨厂长眉头一皱,狠狠瞪李主任一眼。


    他转向林卫国,神色凝重。


    “卫国,这……能行吗?把握有多大?”


    “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林卫国实话实说。


    “但理论上是通的。”


    “我想申请一些基本设备。”


    “就算不成,也花不了多少成本。”


    “万一要是成了……那意义可就太大。”


    杨厂长盯着林卫国那双坚定的眼。


    又想到外面那些饿得眼冒绿光的百姓。


    他猛地一拍桌子。


    “行!我批!”


    “厂长,您三思啊!”李主任一下就急起来。


    “我思得很清楚!”


    杨厂长站起身,话跟钉子一样砸在地上。


    “我相信林卫国同志!他什么时候让我们失望过?”


    “从轧机改造到氨合成塔,哪一件不是别人眼里的‘异想天开’!”


    他转身对林卫国说。


    “卫国你放心去干!你要什么,厂里就给你什么!”


    “人手和材料,你直接列单子给我!”


    “谁敢给你使绊子,我扒了他的皮!”


    有了杨厂长这句话,林卫国立刻行动。


    他没有大张旗鼓。


    只从实验院挑了两个最可靠的年轻人当助手。


    然后开着厂里的吉普车,亲自跑到京郊农村。


    这年头,农民把秸秆看得金贵。


    都是烧火做饭的好东西。


    林卫国不多说,直接掏出几斤全国粮票。


    粮票一出,生产队长的眼睛都直。


    啥秸秆啊,你全拉走都成!


    就这么,林卫国换回一大堆玉米秆、麦秆。


    接着,他又去郊外的水库。


    捞回各种各样的水藻。


    实验室里,设备很快到位。


    粉碎机、高压反应釜、发酵罐……


    这些都是搞化工实验的基本装备。


    林卫国的第一步,是处理秸秆。


    他把晒干的秸秆扔进粉碎机,打成粉末。


    然后,将粉末和水混合,加入一些酸。


    在高温高压的反应釜里进行“水解”。


    说白了,就是把秸秆里人不能吃的纤维素。


    硬生生给它分解成能吸收的葡萄糖。


    第一次实验,失败。


    反应釜里出来一锅黑乎乎的黏稠液体。


    一股刺鼻的酸味差点把人熏个跟头。


    两个年轻助手看得直咧嘴。


    “林工,这……这玩意儿能吃?”


    “当然不能。”


    林卫国很平静。


    他取样品分析,调整酸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第二次,第三次……


    一连失败五六次。


    终于,在第七次实验。


    反应釜里得到一锅淡黄色的糖浆。


    虽然还有点怪味,但已经能闻到一丝丝甜香。


    这就是纤维素水解得到的“人造糖蜜”。


    “成功了!”两个助手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林卫国却摆摆手:“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第二步:微生物发酵。


    林卫国从之前弄回来的各种东西里。


    分离、筛选、培养不同的酵母菌和藻类。


    他要找到一种或几种菌种。


    这些菌种得生长飞快,还得能吃“人造糖蜜”。


    最重要的是,它们本身要富含蛋白质。


    这在没有基因测序技术的年代,跟大海捞针一样。


    只能靠最笨的办法:一遍遍地试。


    他把不同的菌种,接种到糖蜜培养液里。


    放在恒温的发酵罐中培养。


    每天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这是一个枯燥又磨人的工作。


    娄晓娥看他天天泡在实验室,人都瘦了一圈。


    心疼得不得了。


    每天都做好饭菜,给他送到实验室门口。


    看他眼圈发黑,她心里就揪着疼。


    “卫国,你别太拼了,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的。”


    “我没事。”


    林卫国冲她笑笑,眼里全是血丝,但精神头却足得很。


    “晓娥,就快成了。”


    终于,在尝试几十种菌株后。


    一天凌晨,林卫国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个奇迹。


    一种从水葫芦里分离出的酵母菌。


    和一种绿藻混合培养时。


    生长速度快得吓人。


    短短二十四小时,就能把一罐清澈的培养液。


    变成一罐浓稠得跟绿豆汤一样的菌体悬浮液。


    林卫国将这些悬浮液进行离心、脱水、烘干。


    最后,得到一堆黄绿色的粉末。


    闻着,有一股海苔和酵母混合的特殊气味。


    他把这些粉末和一些玉米粉混合。


    加入少量油脂,压制成型,再进行烘烤。


    当一盘深绿色、饼干一样的东西从烤箱里拿出。


    两个助手都看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