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决心整顿
作品:《潮汕三姐妹》 陈东雷知道,
这是整顿的最佳时机。
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善后与重建小组,
许曼卿自然是核心成员,
负责所有的资金测算、补偿方案制定和未来厂房建设的财务规划。
工作繁重如山,
许曼卿几乎是不眠不休。
她和陈东雷因为工作需要,接触得更加频繁。
虽然两人力求光明正大,事事公开,
但落在那些有心人眼里,
依然是“眉来眼去”“勾搭成奸”的证据。
陈敬棠在一次回家取东西时,
正好撞见许曼卿和陈东雷在一旁指着图纸低声讨论。
傍晚的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交叠在一起。
陈敬棠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冷哼一声,
摔门而去。
许曼卿看着他决绝的背影,
只觉得浑身冰凉,
连日的疲惫和委屈涌上心头,
眼前一阵发黑,
险些晕倒。
“曼卿同志!”
陈东雷连忙扶住她,“
你没事吧?脸色这么差!快回去休息!”
许曼卿摆摆手,勉强站稳,声音虚弱:
“没事,书记,我们继续吧。”
“先回村委休息!这是工作,也是命令!村里的账再急,也没人的身体要紧!”
陈东雷将许曼卿扶回到村委办公室,
又继续回去工作了。
她不想待在令人窒息的屋里,
便搬了张竹椅,
坐到祠堂外面有阳光的地方,
想透透气。
目光无意中扫过墙角堆放的旧报纸,
一阵风吹过,
最上面一份《深圳特区报》被吹开了一页。
许曼卿本能地想去捡,
却被一个醒目的标题吸引了目光:
《探索农村城市化新路:宝安沙井镇一村先行试点,集体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她的心猛地一跳,
疲惫和眩晕感瞬间被好奇驱散了几分。
她弯腰捡起那份报纸,
仔细阅读起来。
报道详细介绍了宝安县沙井镇的一个村子,
如何利用特区政策和地理优势,
打破单打独斗的模式,
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将土地资源整合起来,
兴建标准工业厂房和配套生活区出租,
吸引外资企业落户。
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
年终按股分红,
不仅收入大幅提高,
村容村貌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向工业化城镇的华丽转身。
文章里那些“统一规划”“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招商引资”“年终分红”的字眼,
像一把把钥匙,
瞬间打开了许曼卿紧锁的眉头!
这不正是东雷书记一直想在大东村推行,
却阻力重重的道路吗?
沙井的那个村子,
居然已经走在了前面,
而且还取得了如此成功的经验!
她如饥似渴地读着每一个细节,
关于如何组建股份公司,
如何评估村民入股资产,
如何与外商谈判,
如何管理集体资产确保增值……
报纸的篇幅有限,
但提供的方向和框架却无比清晰。
一股强烈的兴奋和希望在她心中升腾起来!
大东村现在的灾后重建,
不正是打破旧格局、推行新模式的绝佳时机吗?
沙井村的成功案例,
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样板!
她猛地站起身,
眩晕感再次袭来,
但她顾不上了。
她紧紧攥着那份报纸,
像是攥着拯救大东村、
也是证明自己的唯一希望。
她深吸一口气,
转身往书记办公室走,
竹椅在地上拖出细碎的声响,
惊飞了檐下几只躲雨的麻雀。
陈东雷正对着一堆拆迁补偿清单发愁。
见许曼卿进来,
他抬头:
“曼卿,陈松标的堂兄又来闹了,说他家那半间违章棚子也要按正房赔……”
“书记,你看这个。”
许曼卿把报纸往桌上一铺,
沙井村的标题在昏黄的灯光下格外刺眼。
陈东雷的目光扫过“股份合作”四个字,
当下就被吸引住了。
手指点着报纸上的黑体字,
喉结滚动的厉害:
“统一规划……按股分红……”
“沙井村把集体土地折成股份,村民人人有份。”
许曼卿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我们大东村有现成的地,有灾后重建的契机,完全可以照着试!”
“拆违建腾出来的地,建标准厂房;”
“村民的老宅基地,按面积折股;”
“村委牵头成立股份公司,账目公开,每年分红……”
陈东雷猛地一拍大腿: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他抓起报纸往墙上的规划图上贴,
“这就叫摸着石头过河,人家沙井能成,咱大东村凭啥不能?”
正说着,
陈福伯背着半篓刚摘的荔枝进来,
见两人对着报纸激动,
浑浊的眼睛里泛起疑惑:
“东雷书记,曼卿,这纸上画的啥?能当饭吃?”
许曼卿拿起一把荔枝,
“福伯,您看这荔枝,单个卖,人家嫌弃不好看,不新鲜。”
“绑在一起,加上枝干叶子一起卖,看着漂亮又新鲜!”
“还能多卖点钱呢!”
陈福伯咂摸出点意思,
皱纹堆里挤出笑:
“你是说……把地凑一块儿,像搭伙做生意?”
“不止是的。”
陈东雷指着报纸上的照片,
沙井村的厂房整齐地像列队的士兵,
“是让家家户户都成股东,厂房租金、企业分红,人人有份。再也不用为了多搭半间棚子吵破头。”
陈福伯把竹筐放下:
“我那三间老屋,能折多少股?”
许曼卿的算盘打得飞快:
“按地段算,少说能占两股。年底要是分一百块,您就能拿两百。”
“两百?”
陈福伯的眼睛亮了,
“比守着破屋收租靠谱?”
“靠谱!”
陈东雷接过话头,
声音洪亮得能穿透祠堂的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