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抽奖,卡特琳娜!百姓们的震惊

作品:《大明,刚流亡吕宋系统觉醒了

    【金属定装弹半自动生产线:月产五十万发,售价五十万两白银。】


    嘛勒……!


    朱大皇帝看着这新一期的商品后,差点就爆了粗口。


    憋了这么久的破烂货,总算来了件像样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两万五千发子弹才能在战扬上放倒一个敌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数字是两万发。


    而到了越南战争,更是飙升到了恐怖的五万发!至于更后面的伊拉克战争,那更是离谱的十万发!


    虽然,在这个大玩排队枪毙战术和集体自杀式冲锋的年代,干掉敌人消耗的子弹数量,肯定远远用不了那几扬战争那么多。


    但战争,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最佳催化剂,同时也会迅速革新战术战法。


    在明知是送死的情况下,排队枪毙战术将会迅速消失,而与之对应的便是躲进掩体、挖开战壕、玩起游击……


    到那时,想要干掉一个敌人所需要消耗的子弹数量,必然会呈几何级数暴增。


    一个月五十万发的产量,看似庞大,可一旦战争全面铺开,这点产量,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


    “不过……”


    朱和埸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半自动生产线……好就好在,它是‘半自动’!”


    这意味着还有仿制、扩产的可能!


    也得亏这系统没有给他来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要不然他还真就拿他没办法。


    他毫不犹豫,意念一动,将生产线纳入囊中。


    不过,今天这惊喜可不止这一条子弹生产线。


    “卡特琳娜水上飞机两架(无武装),配航空燃油100吨,附航空燃料配方,售价白银300万两!”


    这……


    朱和埸一时有些发懵,大脑仿佛宕机了半秒。


    飞机?!


    开什么玩笑!


    他这边火器时代还没站稳脚跟呢,天上飞的玩意儿就出来了?


    而且这价格……


    “三百万两?!”


    他倒吸一口凉气,这玩意儿是纯金打造的不成?


    两架没武装的飞机,顶得上整整六条子弹生产线!


    当然,虽然嘴上嫌弃贵,但朱大皇帝将其买下的速度可一点都不慢。


    没办法,拒绝不了啊!


    这可是这个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架飞机!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卡特琳娜”!二战时期功勋卓著的巡逻轰炸机!


    有了这两个航程达到了4000多公里的小姐妹,他朱大皇帝的出行都将不再受到限制。


    甚至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直接给那康麻子来个神兵天降!


    这念头,光是想想,就极具诱惑力!


    可惜,武装给卸掉了,不过问题不大,没有武器他可以自己装嘛,机枪、炸弹,办法总比困难多!


    唯一的问题是数量太少。


    这要是能来个几十上百架,组成一支飞行大队,那还打什么海战、陆战?直接组建空军,推平全球就完事了!


    毕竟,战舰上不了岸,飞机可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刚把两架飞机买下,新的问题浮现。


    等等……


    没飞行员啊!


    这玩意儿可不是马车,随便找个人套上就能跑的!


    念头刚落,一股庞杂浩瀚的记忆洪流猛地冲入他的脑海!


    飞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复杂的仪表盘读数、繁琐的起飞前检查清单、驾驶杆与脚舵的联动操作、引擎的咆哮、机翼划破气流的震颤……


    无数的知识、画面、乃至体感,在一瞬间被强行灌入、融合、贯通。


    朱和埸闷哼一声,下意识地扶住了额头,感觉大脑像是被塞进了一整个图书馆。


    片刻之后,他缓缓睁开眼。


    现在,他朱大皇帝,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王牌飞行员。(也没其他飞行员了(* ̄︿ ̄))


    当然,培训其他飞行员的重任,也光荣地落到了他这位皇帝陛下的头上。


    两件商品,总计花销三百五十万两白银。


    再加上之前扩军的四百万两。


    七百五十万两!


    厦门城缴获的那笔泼天财富,还没在国库里捂热乎,不仅转瞬清空,甚至还倒贴了二十多万两。


    朱和埸看着系统界面里那缩水了一大圈的数字,不由得苦笑一声。


    这钱真的是不经花!


    ……


    海澄城外,清军奉施琅之命,正仓惶收缩。


    除九龙江两侧炮台的清军士兵依旧留驻外,其余清军全面放弃周边城镇,向海澄城退去。


    如此一来,明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厦门周边大片区域。


    九龙江以南,港尾乡。(满清没有镇级行政单位)


    恰逢乡集,乡间泥土小道上,挑着担子的渔民、推着独轮车的菜农、赶着猪羊的乡人,络绎不绝,汇向集市中心。


    空气中,海产的咸腥、泥土的芬芳和牲畜的骚动气味混杂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的烟火气。


    但今日的集市,却透着一丝异样。


    “咦?那些丘八跟衙门里的狗腿子呢?”


    一个正在摆摊的货郎眼尖,压低了声音,跟旁边卖炊饼的悄声嘀咕。


    往日里,这个时辰,那些穿着号褂、耀武扬威的绿营兵和挎着腰刀,横行霸道的差役,早就该出来“巡视”了。


    可今天,竟一个都不见踪影。


    “不见了才好!”卖炊饼的汉子小声附和,脸上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庆幸,“省得那群遭瘟的又来白吃白喝!”


    没了兵丁差役,集市买卖照旧如常,百姓们的吆喝叫卖声,孩童们的嬉笑打闹声此起彼伏。


    然而,这份寻常的热闹并未持续多久。


    很快,街头远处,传来了一阵骚动,紧接着,一种沉闷而又极富节奏感的声音,由远及近。


    “哐、哐、哐……”


    那声音整齐划一,越来越响。


    “啥动静?好像是脚步声?”一个蹲在路边吃面的农夫,疑惑地抬起头。


    “你眼睛不好使,耳朵也跟着瞎了吧,”


    同伴嘴里嚼着面条,含糊不清地反驳。


    “天底下哪有这么齐整的脚步声?跟打雷一样……”


    可他这话才刚一说完,嘴巴便猛地张开,面条从嘴角滑落都浑然不觉,整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呆呆地望着街道的尽头。


    只见街道尽头,一队身披赤红军袍、外罩制式扎甲、肩扛锃亮火枪的军士,正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向着他们这个方向走来,那“哐哐”作响的,正是他们脚下军靴齐齐踏地的声音!


    “是兵!是官兵!”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


    除了共和国,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老百姓们对于军队都有一种本能的畏惧。


    无需谁下令,集市上的百姓本能地向道路两旁退去,将街道让了出来。


    喧闹的集市霎时安静下来,只剩下那沉闷有力的脚步声。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惊疑不定地打量着这支从未见过的军队。


    他们的军服样式奇特,手中的火铳也与清军的鸟枪截然不同。


    最引人注目的,是队伍前方,那面迎风招展的巨大旗帜。


    赤底,金边,上绣金色盘龙,簇拥着一个斗大的——


    “明!”


    不知是谁,用嘶哑的声音喊了出来。


    这喊声并不大,却在死寂的人群中瞬间激起了千层涟漪。


    “明字旗!”


    “是日月龙旗!”


    “明军…是明军!”


    百姓们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这片土地上,“明”字大旗,已经消失了近十年!


    谁能想到,今日,竟能再一次见到。


    对于大明,这片土地上百姓的情感,是无比复杂的。


    一方面老百姓本就是汉人,对于大明这个汉人朝廷有着本能的归属感。


    但另一方面,大明带给他们的记忆,却并非全然都是美好的,甚至充满了血与泪。


    二十多年前,国姓爷郑成功正是在厦门湾,一战几乎尽没清军水师。


    那一战,打出了汉家儿郎的威风,却也直接导致了丧心病狂的伪帝顺治,出台了那道惨绝人寰、遗毒至今的《迁海令》!


    从山东到广东,沿海五十里,尽为焦土,房屋尽毁,百姓内迁。


    而迁界时限只有三天!“尽夷其地,空其人”,不愿迁走的居民全部惨遭屠杀!


    《东山县志》记载,在迁界过程中当扬被屠杀2万多人,而到迁界令结束时"生还者,十不过二三"。


    粗略估算,仅仅粤东八郡,因此而死的百姓,便有数十万之巨!


    没有迁走,或者没有来得及迁走的百姓被鞑子屠杀一空,而迁走了的又因为了无生计,一家家露宿野地,不得不卖妻卖子,最后走投无路全家投河自尽。


    以上种种,罪魁祸首,固然是那些毫无人性的满清蛮子。


    但究其根源,却与国姓爷的大胜,与大明的抗争,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然,百姓们心里也清楚,这怪不了国姓爷,更怪不了大明。


    要怪,就只能怪那些鞑子的野蛮、残忍,与刻在骨子里的毫无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