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版权

作品:《逆流1991,我带全家成首富

    宁晓留着一头长发在后面扎了个马尾,一件宽松的牛仔衣,下身是口袋很多的工装裤。


    宁晓相貌俊朗,有着一股导演文化人的范。


    在二中学校的小会议室,苏开颜等几位领导、王得才老师和许东等来了沈主席、周编辑、宁晓。


    沈主席对佛山文艺的行程很满意,一见许东,就把证书、奖金递过来。


    奖金是现金,厚厚地装在一个信封。


    “许东同学,大家都很欣赏你呢,高中学生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沈主席高兴地说。


    “谢谢沈主席周编辑,辛苦了。”许东接过证书奖金,放在会议室桌子上。


    在旁边的宁晓看到许晓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样子,心里暗暗点头,难怪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小说。


    “你好!许东同学。”宁晓作了介绍:“我是搞电影的手艺人,这是我给你的一个见面礼。”


    宁晓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支钢笔,知道对方是学生,想来想去,送支钢笔,但是按最贵的价格买。


    “英雄”品牌。


    许东一阵无语,除了他买的钢笔外,这些日子,唐艺给他送了钢笔,也有两位女同学给他送钢笔。


    这位宁晓导演又送钢笔。


    好像因为许东写作发表文章,配备的就应该只有钢笔。


    许东诚恳地对宁晓说声谢谢。


    接下来,自然说起那个《打工妹》小说。


    宁晓说出了对小说的理解,《打工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生活细节生动,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宁晓花抛砖引玉,迫不及待谈了对小说的理解,也不管在场的沈主席、苏开颜他们。


    今天见到许东,忍不住又怀疑这位高中学生能否写出这样的小说,虽然许东与其他浮躁的学生不同。


    许东说:“宁老师文学素养真好!你有些想法我当被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过。”


    “我从没离开过这个小镇,但我的初中同学几乎都在外打工,春节回家我喜欢听他们在外面打工的故事。”


    “写这个小说我就花了两个晚上,几乎都没怎么构思,不知为什么,好像一挥而就。”


    ……


    一时之间,除了侃侃而谈的两人,其他在场的人大多没看过《打工妹》小说,听得云罩雾罩,似懂非懂。


    周编辑是认真看过《打工妹》,认真地听许东和宁晓俩人交流,觉得收获良多,竟然拿出笔记本写起来。


    而王得才老师拿着周编辑带来的杂志,一边听两人说话,一边看小说。


    此时,王得才见许东与广东来的宁晓导演交流融洽,心里没有把许东当学生看待了,已然把其视为创作的老师了。


    过了半个多小时,宁晓提出了要买影视版权的意愿。


    “许东同学,这个小说的影视版权卖给我,按现在市场行情,5万元。”宁晓顿了一下,真诚的语气,“这价位我咨询过很多影视公司和作家,这方面请相信我。”


    许东是高中学生,又在县城这个小地方,对小说买版权的事情肯定陌生。


    宁晓直接提出来,足见坦诚。


    许东虽然不熟悉版权事宜,但上辈子听多了,知道宁晓提出的很中肯。


    “宁老师,我同意,非常感谢能看中我的小说。”


    说实话,这笔版权费是雪中送炭,自己正好有件事需要这笔钱。


    接下来,宁晓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格式合同,空的地方只要填上数字等内容。


    许东认真看了一遍,无误。


    “宁老师,我觉得你要拍的影视剧需要一首主题歌曲。”许东在看合同的时候心里一动,觉得那首《曾经的你》挺适合。


    “哦。”宁晓本意就是拿到版权后,找人合作写剧本,主题歌的创作是以后的事。


    但如果有一首主题曲契合剧情,不仅仅相得益彰。


    许东拿了纸笔,刷刷地写下《曾经的你》的歌词。


    把歌词递给宁晓时,许东哼唱了起来。


    宁晓看着歌词,眼睛越发亮了起来,这歌词又给了他对剧情的想象空间。


    想不到此行收获不菲,连主题歌也有了。


    “那这首歌……”宁晓问许东,用这歌也是需要钱的。


    “宁老师,这首歌肯定会为您的电视剧增色不少,但这歌我不买断版权,就买给电视剧的使用权1万元。”


    “行!许东同学,谢谢你了,这首歌不止1万,我宁晓领你这份情!”


    于是,俩个人逐签订合同。宁晓此行带来5万元,宁晓就用学校电话给广东的朋友,让对方汇1万元。


    苏开颜,沈主席他们在旁陪同,是因为他们头一次见买版权的事宜。


    现在见到一个2万字的小说买了5万,又顺带着把一首歌卖个友情价1万元。


    虽然许东给了太多惊喜,大家仍不觉对他刮目相看。


    事情完成后,学校本准备午饭接待沈主席和宁晓他们,沈主席谢绝了,说是在学校吃饭不合适,他到县里招行宁晓,以尽地主之宜。


    宁晓在县城呆了一天,等到县邮局领取他朋友汇来的1万元,托文联周编辑带给许东。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


    除了二中的师生,镇上的好多人家都知道许东写了一篇文章得了1万元征文奖金,后来和一首歌,买了6万元。


    这么大一笔钱,都不用做事了,在家一门心思写文章,哪挣钱还不海了去?


    其中,语文老师王得才是羡慕嫉妒,连带着对许东有了怨念。


    王得才做了半辈子文青,写了好多文章,发表了几十篇“豆腐干”。


    临了,跟许东一比较,啥也不是!


    这心里比一下,最多也是羡慕嫉妒一下,但因为以前王得才一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拿到几块钱稿费,总会在老婆面前显摆一下。


    现在报应来了,老婆一听许东一篇文章和一首歌就卖出7万元。


    老婆啐了王的才一口,以后,王得才再也不敢当她面显摆了。


    许东挣了大钱的消息,传到老妈黄秀英的耳朵,起初还不敢相信,问了几个人,包括邮电局的刘日水,因为刘日水早就与她说过许东写文章赚稿费的事情。


    “黄秀英,我早就和你讲过,你儿子有出息,那是文曲星下凡!”


    ……


    黄秀英把消息给丈夫许政华,一听,许政华乐了,好家伙,这比乡镇企业一年的利润都多。


    其实,大环境下,很多乡镇企业都入不敷出。


    夫妻俩虽然没有商量,但都有一个心思,这么多钱得拿过来存着,小孩子拿着这么多钱干嘛?


    特别是黄秀英,决不容许儿子拿着这笔钱乱花。


    “一定要从阿东那里把钱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