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升班

作品:《全族!供我科举

    七月中旬的一场暴雨过后,武昌城迎来了闷热的三伏天。江汉书院蒙学堂内,二十四张案几整齐排列,每张案几上都摆着决明子茶,这是山长特意吩咐的,以防学子中暑。但即便如此,闷热的空气依然让人昏昏欲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郑夫子的声音在学堂内回荡。他今日讲授的是《大学》中


    "格物致知


    "一节,内容比上月深奥了许多。秦思齐强打精神,手中的毛笔在纸上飞速记录。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下,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齐哥儿,借我看看上句...


    "李文焕偷偷捅了捅他的胳膊,声音压得极低。这位通判公子眼下一片青黑,显然昨夜又熬夜苦读了。秦思齐不动声色地将笔记往旁边推了推。自从第一次月考六人得甲后,夫子授课的进度明显加快,月考难度也水涨船高。第二次月考只四人得甲,除了他和意料之外的赵明远,就剩李文焕和那个沉默寡言的周安。


    "肃静!


    "郑夫子的戒尺突然在案上重重一拍,吓得李文焕一哆嗦。夫子锐利的目光扫过学堂,最后落在赵明远身上:


    "赵明远,你来说说,何谓诚意正心?


    "


    赵明远慌慌张张站起来,胖脸上汗如雨下。自从上次月考意外得甲后,他越发得意忘形,课上也经常走神。


    "诚...诚意正心就是...


    "赵明远支支吾吾,眼睛直往旁边的同窗上看,希望同窗想给他提示。


    "不用看了。


    "夫子冷笑,


    "连《大学》最基础的章节都说不明白,上次月考是怎么得的甲?


    "


    赵明远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后竟恼羞成怒:


    "夫子明鉴!学生确实愚钝,但月考文章确是亲手所作!


    "夫子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没再追问,只是让秦思齐起来回答。秦思齐不假思索,将朱子注解


    "诚意正心


    "的理解娓娓道来,最后还加上了自已的见解:


    "学生以为,诚意如镜不染尘,正心如秤不偏倚。


    "


    这番话说得夫子连连点头,赵明远则恨得牙痒痒。下课后,他故意撞了秦思齐一下,低声道:


    "乡巴佬,别得意!下次月考见真章!


    "秦思齐懒得理他,收拾好书本准备离开。这时,张成悄悄凑了过来:


    "秦兄!能否借《大学》笔记一观?我有些地方没听明白...


    "


    自从诗会后,这个孤傲的寒门学子渐渐放下了防备,偶尔会主动向秦思齐请教。秦思齐爽快地取出笔记:


    "张兄若有不解之处,随时可以问我。


    "


    张成如获至宝,捧着笔记匆匆离去。李文焕看着他的背影,摇摇头:


    "这人真是借了这么多次笔记,连句像样的谢谢都没有。


    "


    "张同窗性子如此。


    "秦思齐不以为意,


    "但他勤学苦读,值得敬重。


    "


    转眼到了第二次月考。这次考的是《大学》义理与八股文写作,题目是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秦思齐破题时引用了程朱理学的观点,最后收束到


    "慎独


    "功夫上。整篇文章四平八稳,既符合科举规范,又不失个人见解。


    放榜那天,只有四人得甲。秦思齐位列第一,评语是


    "义理通透,文气贯通


    ";李文焕勉强挤进第四,评语是


    "中规中矩,尚欠火候


    ";最让人意外的是赵明远,竟然得了第三,评语是


    "别出心裁,略显浮躁


    "。


    "这怎么可能?


    "李文焕看着榜单,难以置信,


    "赵胖子那水平...


    "林静之压低声音:


    "听说他爹给书院捐了五百两银子,修葺藏书楼...


    "


    秦思齐摇摇头,示意他们别说了。不远处,赵明远正得意洋洋地接受跟班们的祝贺,不时朝这边投来挑衅的目光。


    八月尾,第三次月考如期而至。这次考的是《中庸》义理加试帖诗,难度更大。考题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要求先作文阐释义理,再以


    "夏日


    "为题作七律一首。


    秦思齐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先破题指出


    "诚


    "乃天人合一之关键,接着分述天道之诚与人道之诚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归结到


    "至诚如神


    "的境界。至于试帖诗,他写了首中规中矩的七律:


    "炎威赫赫昼偏长,槐荫深深午梦凉。


    蝉噪高林声自远,荷浮曲沼暗生香。


    书生不惧暑气盛,圣贤文章意味长。


    但得心源如止水,何妨三伏读书忙。


    "


    诗不算出彩,但合乎格律,也点出了读书人耐得酷暑的志向。文章则是他的强项,引经据典,层层递进,将


    "诚


    "字阐发得淋漓尽致。


    三天后放榜,结果出人意料,整个蒙学堂,只有秦思齐一人得甲!


    "秦思齐,《中庸》义理通透,见解独到;试帖诗中正平和,合乎法度。


    "郑夫子当众宣读评语,难得地露出赞许之色,


    "连续三月得甲,按例可升入甲班。山长有令,特许你下月转入甲班就读。


    "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学堂里顿时炸开了锅。李文焕和林静之兴奋地拍着秦思齐的肩膀;张成远远地站着,眼中既有羡慕又有祝福;赵明远则脸色铁青,手中的扇子


    "咔嚓


    "一声被他折断了。


    "我不服!


    "赵明远突然跳起来,


    "他一个七岁孩童,凭什么...


    "


    "住口!


    "郑夫子厉声喝止,


    "秦思齐的文章就贴在明伦堂外,有疑问者自去观摩。若再有非议,按院规处置!


    "下课后,学子们纷纷涌向明伦堂,争相阅读秦思齐的考卷。那篇文章确实出彩,尤其是对


    "自明诚


    "与


    "自诚明


    "的辨析,连秀才班的教习都赞叹不已。至于那首试帖诗,虽然不算惊艳,但胜在工稳妥帖,挑不出毛病。


    "齐哥儿,你要去甲班了...


    "李文焕既高兴又失落,


    "以后不能一起上课了。


    "林静之则拍拍秦思齐的肩膀:


    "以你的才学,早该去甲班了。我和文焕加把劲,争取早日与你汇合。


    "


    秦思齐心中百感交集。七个月前,他还是个刚入蒙学的农家子;如今,他就要升入甲班,与那些年长他许多的学子同堂竞逐了。


    回到小院,刘氏炖了莲藕排骨汤,刘氏说着我儿聪明!而后秦茂才带着儿子秦明文来道贺,留下了10两银钱,和纸墨笔,不等齐哥儿拒绝便离开了。


    吃饭饭时,秦思齐给母亲夹了块排骨道:


    "娘,这才刚起步呢。甲班之后还有秀才班、举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