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书院应试

作品:《全族!供我科举

    暮春时节的武昌城,烟雨朦胧如一幅水墨丹青。秦思齐站在窗前,望着檐角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远处传来货郎悠长的叫卖声,混杂着街坊孩童嬉戏的笑闹。


    桌案上,那张江汉书院推荐信是秦茂才伯伯送来的,希望他能进江汉书院。秦思齐伸出食指,抚过信笺上鲜红的印章,那是江汉书院山长周明道的私印,印文


    "静观堂


    "三个篆字古朴厚重。墨香犹在,透过纸背感受到写信人落笔时的郑重。


    "茂才叔竟为我求得这等珍贵之物.


    "秦思齐轻声自语,秦茂才披着蓑衣匆匆而来,从怀中取出这封信时,那双常年拨弄算盘的手竟有些微微发抖。将秦思齐的思绪拉回现实。他转身望向屋角那个书箱,那是与推荐信一同送来的厚礼。箱中整齐码放着四书五经的全套刻本,每一册都配有当世大儒的亲笔批注。最上层是两刀上好的宣纸,纸面光洁如新雪,对着光能看到细密的帘纹。


    "《论语集注》《尚书》都是是朱子的批本...


    "秦思齐每日翻阅时都如获至宝,在空白处用蝇头小楷记下自已的心得。几天下来,这些书册的边角都已微微卷曲,却被他保护得纤尘不染。


    窗外雨势渐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正好落在书箱铜锁的


    "勤学


    "二字上。秦思齐忽然想起秦茂才那夜临走时说的话:


    "思齐啊,这些书册来之不易。朱子批注本是托了关系...


    "话到此处却戛然而止,只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好生用着。


    "


    "齐哥儿,该去酒楼了。


    "秦明文的声音在门外响起,他是秦茂才的长子,读书一般,夫子说难以考上秀才,就回来帮忙了!打断了秦思齐的沉思。他应了一声,将《孝经》最后一段默诵一遍,这才小心地合上书册。书页间夹着的自制书签是用桂花枝做的,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院子里,秦明文今年才十六岁,瘦削的脸上总带着腼腆的笑;赵大则膀大腰圆,是后厨最得力的帮工。见秦思齐出来,赵大抹了把脸上的水珠:


    "今早王师傅说要做鲥鱼脍,特意留了最好的鱼腹肉给我们尝鲜。


    "


    三人说笑着走出小院。雨后的武昌城格外清新,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转过两条街,秦记酒楼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停着几辆装饰华美的马车——看来今日有贵客光临。


    后厨里蒸汽氤氲,王师傅正指挥着十几个帮工忙得团团转。见三人进来,他头也不抬地喊道:


    "赵大去劈柴,秦茂山洗菜,秦大安帮我杀鱼!


    "而后


    秦明文挽起袖子,取过一把薄如蝉翼的厨刀。这条鲥鱼足有三斤重,银鳞闪闪,鱼眼清亮。他左手按住鱼身,右手运刀如飞,雪亮的刀刃贴着鱼骨游走,转眼间就将鱼肉片得薄如蝉翼,在盘中摆成盛开的牡丹状。


    "好刀工!


    "王师傅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啧啧称奇,


    "这手飞鸾脍的功夫,没三年火候下不来。文哥儿在厨行里定能闯出名号。


    "文哥儿微微一笑,


    "


    傍晚回小院的路上,二人在街角遇见卖糖人的。秦明文买了二个糖人,递给秦思齐的是一个书生造型的,糖稀拉出的儒袍褶皱惟妙惟肖。


    "明日后就考试了,


    "秦明文舔着糖人突然说,


    "齐哥儿要不要去文庙拜拜?


    "


    秦思齐笑着摇头,却想起箱底那枚母亲给他的铜钱,上面铸着


    "文昌兴旺


    "四字。考试前夜,秦思齐辗转难眠。他索性起身,点燃油灯,取出那枚已经磨得发亮的铜钱。五更时分,秦思齐已沐浴更衣。他穿上秦茂才送来的崭新儒衫,靛青色的杭绸面料,袖口绣着暗纹的松竹。束发时,他特意用了刘氏给的木簪,虽然朴素,却带着淡淡的香。


    "加油啊!齐哥儿!


    "秦大安和秦茂山秦明文,坚持要送他到书院门口。刘氏在家中等候!晨光中的江汉书院庄严肃穆,朱漆大门上的铜钉闪闪发亮。门前聚集的考生中,有人锦衣华服,有仆从簇拥;也有人像他一样布衣素履,却目光坚毅。


    登记处的老学究戴着玳瑁眼镜,接过推荐信时眉毛一挑:


    "随我来。


    "穿过几重院落时,秦思齐注意到廊柱上挂着的楹联都是当世名家的手笔,笔力雄浑,内容深邃。


    静观堂内檀香袅袅,三位考官正襟危坐。正中那位须发如雪的老者,想必就是山长周明道。秦思齐注意到他双目炯炯有神,手指关节粗大,显是常年执笔所致。


    "学生秦思齐,拜见各位先生。


    "秦思齐行大礼时,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周山长微微颔首:


    "先默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章与《孝经·开宗明义》章。


    "


    秦思齐跪坐案前,取出一方珍藏的松烟墨,在砚台中徐徐研磨。墨香弥漫开来,他提笔蘸墨,手腕悬空,笔走龙蛇。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在村塾习字的日子,老塾师用戒尺敲着桌案说:


    "字如其人,要端方正直!


    "室内静得能听见墨汁渗入宣纸的细微声响。不过盏茶工夫,两篇文章已跃然纸上。秦思齐的字既有柳公权的骨架,又带赵孟頫的圆润,更难得的是自成一格的气韵。


    考官们传阅时,那位面容严肃的蓝袍先生突然道:


    "我出上联风吹水面千层浪。


    "


    秦思齐不假思索:


    "雨打沙洲万点坑。


    "


    "读书有味千回少。


    "


    "下笔无神一字多。


    "


    周山长忽然插话:


    "学海无涯苦作舟。


    "


    秦思齐知道这是考校志向,深吸一口气答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愿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功夫,求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造化。


    "话音未落,最年轻的那位考官已击节赞叹:


    "好个一日看尽长安花!


    "


    最后的《三字经》考校,秦思齐不仅解释了


    "性本善


    "的深意,还对比了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差异,更引申到王阳明


    "致良知


    "之说。他声音清朗,引经据典却不显迂腐,说到激动处,眼中似有星火闪动。


    考试结束时,周山长亲自送他到廊下。老人忽然问道:


    "你那手字,师承何人?


    "


    秦思齐恭敬答道:


    "幼时村塾先生启蒙,后临摹诸家碑帖,未有名师指点。


    "


    山长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无师自通能到此境界,实属难得。


    "顿了顿又道,


    "三日后放榜。


    "


    回到小院,秦茂才已在等候。见他回来,迫不及待地问:


    "考得如何?


    "


    秦思齐将经过一一道来,说到对联应对时,秦茂才拍案叫绝:


    "这对句工整又大气,山长定会赏识!


    "


    三日后放榜,秦思齐的名字高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