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摄政王3!

作品:《大明汉王,这辈子绝不争皇位!

    ……


    毫无疑问,等到三杨退休以后,接替他们位置的必然是张居正和他身后的于谦,这两个人的能力朱高煦是知道的。


    与众人叙旧一番后,朱高煦和朱高燧便顺理成章地站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一品亲王,自然是要站在最前方的,甚至朝中有不少年轻的官员还会以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最前方的两位亲王。


    毕竟,赵王爷咱们暂且不提,这汉王爷的名气可是大的狠啊,像什么天下第一纨绔,天下第一懒汉,天下第一巨富,天下第一逆子等等等等。


    这些称号无不彰显着这位亲王的传奇人生,毕竟就是这样一位看着不怎么靠谱的亲王,却做成了这天下间最靠谱的事情。


    推广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极大地缓解了大明的粮食问题,可谓是活人无数。


    建立大明第一商会聚宝阁,以商业手段控制物价,自此以后再无商人能够大发国难财操控物价。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这位汉王殿下只是为了赚钱与民争利,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即便是遇到大灾之年,聚宝阁的粮食和物资的价格都不会增长还是和往常一样,甚至受灾地区的聚宝阁还会降价。


    直到这时,众人才发现原来控制物价的手段还可以通过商业的形式来进行,也是因为如此,全国各地的聚宝盆更是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喜爱,生意越来越好。


    这就是民心的可怕之处,因为聚宝阁对百姓好,而且物美价廉,质量高,所以即便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价格百姓更愿意在聚宝阁购买。


    而后他更是在靖难之役中夺得首功,收高丽灭倭国战功赫赫。


    就连如今大名赫赫有名的大明皇家学院也是他的主意,这种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的思想也是解决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大弊端。


    如今的大明学术更是百花齐放,而非只拘泥于儒家一家。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拥有这样一位成就的王爷,特别还是太上皇的嫡子,却对那九五至尊之位不屑一顾。


    甚至听说他为了这个位置,还跟当今洪熙陛下斗得死去活来,最终咱们的皇帝陛下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惨败,不得已坐上了那个九五至尊的位置。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事情以外,听说还有不少利国利民的国策都是出自这位汉王殿下之手,只不过这些事情都是他跟陛下私下商议的,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


    只能说像朱高炽和朱高煦这样的兄弟千古以来都未曾出现过这样一对,这些年大明的变化大家都有目共睹。


    至于老三朱高燧?


    呃……


    那是太上皇和太后冲动后的意外!!!


    朱高燧:你们礼貌吗??


    ……


    皇上驾到!!!


    随着总管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原本还叽叽喳喳的朝堂瞬间变得安静,文武大臣分列两排整整齐齐。


    只见朱高炽龙行虎步走过来一把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的诸位大臣单手虚抬,而后缓缓开口道:


    “众卿平身!”


    “谢!陛下!!!”


    而后一切都是照着正常上朝的流程进行,一些紧急的大事会当场就直接处理掉,其余的事情大臣汇报完之后会写成奏折递交到皇宫里。


    即便是这样,一来一回也耗掉了整整一个时辰的时间。


    一旁的朱高煦人都站麻了,这上朝简直就不是人干的事儿,凭什么你坐着我站着,就不能给我搬个凳子吗?


    一时间,朱高煦看着坐在上面的自家大哥眼神中透露出一抹幽怨之色。


    一旁的小老三跟他也差不了多少,这一个时辰下来站得他直拍腿,这好好的就不该来上朝,也不知道自家老大抽得什么疯!!!


    终于……没有再有朝臣站出来汇报问题,而朱高炽却是在这时似笑非笑得瞟了一眼自家老二,而后便缓缓开口道:


    “呵呵,事情都讲完了,正好朕也有一件事情要宣布!”


    说着他就给了一旁的太监一个眼神,而后只见那个太监当即便从怀中掏出了一道明黄色的圣旨开始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太祖高皇帝罢相以来,皇帝帝政务与日俱增,而皇明祖训有言,终大明一朝不复立相。后太上皇设内阁以代相权,有商议而无决策之权也。


    然,朝廷政务仍须皇帝御笔朱批,今,大明国运昌盛国土面积与日俱增,所需处理政务繁重异常,即使有内阁辅助依旧显得力不从心。


    朕不忍朝廷事务荒废,遂取皇氏嫡脉亲王一人,立为大明摄政王,辅以朝政,兄弟齐心而福泽万民。


    自朕之后,大明皆以皇帝与摄政王并行,摄政王地位仅次于皇帝而高于众亲王也,而摄政王只可在皇帝的兄弟之间选出,若皇帝的兄弟中无可堪大任者则退而求其志选上一任摄政王子嗣。


    钦此!!!”


    轰!


    这道圣旨一出,整个朝堂瞬间被引爆。


    摄政王?


    开什么玩笑?


    从古至今摄政王这三个字几乎都是皇帝的禁忌,今天咱们陛下倒好,明明一个人大权在握,乾纲独断,却主动设立摄政王来分散自己的权利。


    他们也算是开了眼了,就没见过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奋斗终身?


    何曾见过哪个皇帝主动将权力分出去来减轻负担的?


    不过他们也能够理解,毕竟皇帝陛下的辛苦他们是看在眼里的,在大明之前的皇帝都会设立宰相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权力极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有决断之权,也是因为如此,凡是有为的帝王都会想方设法削弱相权。


    历史上最有名的皇权和相权之争当属汉武帝,就光是汉武帝一个人就换了十三位丞相,以此来削弱相权。


    到了大明洪武时期,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更是以胡惟庸案为由,直接废除了传承千年的宰相制度,至此以后,宰相这两个字变成了历史。


    但是这也导致了原本需要宰相来处理的任务也压到了皇帝身上,可谓是事务繁巨,也就朱元璋这样的劳模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