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画符生涯
作品:《符王仙尊》 回到自家洞府的唐青山,感应着空气中稀薄的天地灵气,无奈的摇了摇头。
不过现在他又不能修炼,灵气浓郁与否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现在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恢复画符消耗的法力。
只能够运转功法,通过吸收天地中的游离灵气,来转化成法力。
这种浓度的天地灵气,刚好适合他这副残破的躯壳。
只是恢复法力的速度,只有全盛时期的四分之一罢了。
一旦将法力消耗殆尽,需要运转功法两个时辰,才能将浑身法力补充完整。
速度慢是慢了点,但是没有办法,谁让自己穷,没有恢复法力的灵丹妙药可以服用。
唐青山并没有急着画符,而是研磨了一砚台符墨,让砚台缓慢增加其中的灵气。
砚台吸收外界的灵气速度,跟之前在廖家坊市的洞府时相差无几。
只不过自家洞府灵气稀薄,自己感应得更加清晰罢了。
同样的时间,符墨增加了大概三分之一的灵气,便维持在这个程度。
他按照上辈子从事工地的经验,将画符这件事情按照工地质量管理分为事前,事中,事后。
事前:准备材料,编制方案,熟悉施工流程,也就是绘制灵符的过程
事中:按照编制好的方案,逐步进行。
事后:总结分析。
已经经历过四次失败的画符,就是因为第一步事前控制没有做好。
有了四次失败的经验,可以进行事后总结分析,完善事前控制中的方案流程。
他开始思索、回忆,前面四次画符失败的原因。
经过不断的分析,唐青山得出了结论。
前面两次,纯粹是对于画符的过程不甚了解,有些想撞大运的成分在里面。
而后面两次,则是因为自己对于体内法力的输出不够稳定。
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之后,长青山开始进行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准备材料、编制方案,熟悉流程。
材料早已准备完毕,方案也没有什么好编制的,只剩下熟悉流程一个过程。
于是,唐青山对于法力输出不稳定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只见唐青山手握符笔,沾着竹筒里面的清水,在墙壁上,在石桌上,绘制起火球符的符文。
每画完四次符文之后,唐青山便进行一次总结,然后才打坐恢复法力。
他发现自己的法力输出,在符文最后三个拐角的地方,输出不够连贯。
因为在最后拐角的地方,面积比较大一点,耗费的符墨比较多。也就需要输入更多的法力,才能将符墨中的灵气封锁在符纸上。
然而在拐角之后,又立马恢复了原状,需要减少法力的输出。
否则整道灵符之上,封锁符墨的法力不够均匀,整体结构失去稳定性,也会造成绘制符箓失败。
也就是说在绘制符文拐角处的时候,需要突然加大法力的输出。
而拐角绘制完毕之后,又得突然减少法力的输出。
这个过程十分短暂,突然增加减少法力的输出,需要制符师对于自己的法力,有一个精准的控制。
有了方向的唐青山,立马加强了这方面的针对练习。
他也不再开始追求画出整幅的火球符,而是专门练习符文的几个拐角处。
如此一来,消耗的法力大大减少,也让他练习的时候更有效率。
当他将几个拐角处练得大差不差之后,唐青山又将一张符文拆解为三个部分。
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练习。如此一来,他的法力足够一下练习十二次。
就这样过了七八天时间,唐青山自认为已经将绘制火球符的这三个部分,练习的炉火纯青。
直到此时,他才开始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进行整副火球符符文的绘制。
这一次用掉了三天时间,唐青山自信,已经将整个绘制火球符的过程,做到了信手拈来。
于是他打坐恢复了自己的法力,然后又一觉睡足六个时辰,神清气爽。
吃饱喝足,又过了半个时辰消食。
这才拿出一张符纸,用砚台中一直保存的符墨,开始绘制火球符。
事中控制没有什么好说的,按照事前控制时熟悉的流程,一步不差,进行下去就好。
然而就在他画到倒数第二个拐角处的时候,符纸无火自燃,代表了再一次的炼制失败。
可是唐青山没有气馁,于是拿出一张符纸,再次开始绘制起来。
然而在画到同样的地方,符纸再次自燃起来。
这就让唐青山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已经照足了流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没有出现什么纰漏,为什么还会炼制失败?
仔细回忆分析了好几个时辰,唐青山也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
没有办法,唐青山只得再次将一张符纸拿了出来,准备再一次绘制火球符。
既然在事后找不到问题的所在,那就在炼制的过程中仔细观察。
这一次唐青山特意放慢了速度,一笔一划缓慢游走,仔细盯着符纸,观察符纸的细微变化。
同样画到了倒数第二个拐角处,符纸无火自燃。
不过这一次,唐青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都是这只岔了毛的符笔所致。
火球符的符文倒数第二个拐角,是整张符纸当中,笔锋最宽的地方。
之前也说过了,这只符笔已经用岔了毛,而且又在拐角的地方。
一画到此处,笔尖难免分叉,会导致笔画中间出现微小的缝隙。
这就导致原本的符文纹路,发生了变化,怎么可能不会炼制失败?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还是更换一支上好的符笔。
哪怕只是一只最差的符笔,也需要一百块以上的下品灵石。
唐青山此时要有这么多灵石,早就以此为资金,想其他办法赚取灵石去了。
没办法,现在想要赚到灵石,只有通过画符一条路。
但是唐青山也想出来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在画到此处的时候轻微抖动一下手腕,掩盖掉这一磁缝隙。
可是抖动手腕,又会导致法力输出不均匀,从而让火球符炼制失败。
没办法,只能采取熟能生巧的方式来进行练习。
又是三四天之后,唐青山自认为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抖腕的方法。
于是拿出一张符纸,用砚台当中的最后一点符墨,开始绘制起火球符。
这一次的绘制十分顺利,整个火球符符文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并且整张符纸没有自燃,这代表符纸承载的符文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其中灵气没有失衡。
也代表这张火球符,成功绘制出来。
唐青山长长出了一口气,终于熟练掌握了火球符的绘制方法。
趁热打铁,唐青山连忙开始研磨符墨,趁着现在感觉还在,赶紧多画几张。
将这股感觉,形成自己的肉体本能。
再次一连画出三张火球符之后,唐青山看着桌上摆放的两张火球符,也不免感叹了一句:
计划的很好!练习的也很彻底!
可这符纸的质量太差,上面还有很多桑皮的纤维没有破坏,导致整个符纸有些凹凸不平。
这就导致自己在画符的过程中,笔锋游走不顺畅,甚至有可能偏离原本的轨迹。
这样一来,符文的整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导致了失败。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的符纸也不会用来绘制火球符,成本太高划不来。
看来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方法,绘制更多的火球符。从而熟悉符纸的各个状态,达到提升成功率的目的。
唐青山比较了一下两张火球符,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仔细感应之下就能发现,第一张火球符的灵气比第二张要多了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因为画这两张灵符时,所用的符墨不一样。
第一张所用的符墨,经过了虎头砚台长时间的加持,符墨的灵气要多了三分之一。
而为了抓住成功制符的感觉,唐青山绘制后面的火球符,符墨并没有来得及用砚台完成加持。
符墨的灵气多寡,最后体现在了灵符蕴含的灵气当中。
唐青山也知道,第一张灵符的威力,肯定比第二张要大了不少。
于是唐青山花费两天的功夫,将剩余的九张符纸,全部炼制成了火球符。
这一次他的成功率大大提升,竟然又绘制出来了四张火球符。
只不过,他后面绘制符箓所用的符墨,并没有经过虎头砚台足够时间的加持。
因为他打算将这些普通的火球符,拿到坊市出售,换取自己现在急缺的资源。
至于威力更大的灵符,他决定留给自己用。
虎头砚台在不加持符墨的时候,每天也会自动吸收周边的灵气。
唐青山想看看虎头砚台在吸收了足够的灵气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于是打算尽量减少砚台对于符墨的灵气加持,来加速这个进程的发展。
现在他手中已经没有了画符的材料,只得去坊市当中采购。
于是唐青山在收拾好一切之后,带着自己所有财产,向着廖家坊市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