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理解

作品:《穿越五零:带着弟弟当军嫂

    农场的井打的并不顺利,打下去没几米,就打到了石头,几个老师傅看到石头,脸色都不好,这些水层之间的石头,质地非常的坚硬,在他们看来,是毫无办法的事情。


    孙场凑到小满身边,小声的问:“小满,你当初遇到这个情况,是怎么处理的?”


    小满一脸的苦涩:“孙场,我用凿子一点一点的凿开的,凿了将近两米深。”


    如果有合适的钻孔机,其实可以把这些石头打穿的,可惜呀,没有。


    孙场咬牙:“那咱们也用凿子,我还就不信了,咱农场就打不出来水井了。”


    老师傅神情复杂的站在井边,看着底下露出来的石头,其中一个对孙场说:“孙场,咱们不知道这石头的厚度,就算是这块石头不是很厚,咱们给凿穿了,你就能保证下面就不会再有吗?我的意见,这口井废了,填了吧。”


    孙场坚持:“老师傅,我还是想试试,这一片都是这样的地质结构,咱们也不能保证下一次就能不碰到这样的石头,我找人试试吧。”


    小满对于孙场的坚持,无奈的摇了摇头:“孙场,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就目前来看,咱们没有合适的机械处理这样的问题。”


    孙场依旧是很坚决:“机械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咱们靠着人工也能做到,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小满,我不能放弃,如果这点希望我也放弃,那这农场的几百亩地,也就被放弃了,我不敢想象,如果我放弃了,这些庄稼收不起来,未来一两年我们要怎么办。”


    孙场看着小满,很认真的说:“咱们现在虽然能过平安的日子,可是这个世界对咱们并不友好,周边的邻国,一直对咱们虎视眈眈,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咱们的战士,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日常不能保证大量的训练,外地入侵的时候,咱们要怎么办?”


    小满没有做声,心中却已经是波澜起伏,她没想到,孙场竟然跟她说这些话,而这些话,也让小满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并不仅仅是以一个外来的灵魂,站在上帝的视角来俯瞰这个世界。


    小满是知道未来的走向,但是,她对于先辈们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所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一个切身的感知,在此刻,孙场的那些话,让小满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国家并不是自己就强大起来的,靠的是几代人的努力,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的,通往强盛的这条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荆棘,甚至每一步依旧是洒满了先辈们的鲜血。


    孙场看小满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语气低沉的对小满说:“小满,我已经想好了,没有机械,我就用人工,人少了,我就去找领导要人,哪怕是求着领导,我也要让领导支持我的做法,我实在是不想看着战士们因为没有粮食吃,而耽误的训练,我更不想看着战士们为了训练,顾不上吃不饱的肚子,咱们的战士,太苦了。”


    小满这个时候开口说道:“孙场,既然你已经做好了决定,我自然是支持你,咱们是没有合适的机械,但是你说很对,咱们可以人工开凿,我帮你炼制合适的工具。”


    孙场欣慰的看着小满认真的表情,嘴角的笑意越来越大,这个小满同志啊,真是一个好同志。


    小满在农场的一个比较隐蔽的角落造了一个比较简易的炼钢炉,仓库里面有很多已经报废的零件,选了一些合适的零件,就开始炼钢。


    末世,那些大型的炼钢厂已经开不起来,为了满足日常的需要,人们又开始研究这样简易的炼钢炉,为了增加一些刚才的硬度,柔韧度,加入多少的稀有金属,都有了一个标准的配料表。


    小满从脑海里把这份配料表找出来之后,很顺利的就把需要的钢材练了出来,然后就开始打造需要的工具。


    凿子,钢钎,镐头,大锤,一样样的做出来之后,小满甚至还打造了几把工兵铲。


    孙场看着这些黑沉沉的家伙,拎起一个试了试,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小满,有了这些东西,咱们的水井一定能够很快就打出水来。”


    小满却并没有孙场这么乐观,如果石层很厚呢?难道就这么一直凿下去吗?


    孙场大概是明白小满的意思,就说:“我们就往下打两米,如果两米之后依旧是没有出水,师傅只要说没有打下去的必要,就直接把井给填了。”


    小满点头:“孙场,你能定下来这样一个标准,那是最好的,咱们现在探测不到石层的厚度,想要打出石层底下的水,就只能这样的去碰,去撞运气。”


    孙场看着已经看起来有些蔫吧的庄稼,无奈的说:“小满,我已经是没有别的办法了,现如今,也只能是这样。”


    有了小满打造的工具,那些负责凿石头的每天都能把石层打下去将近半米深,有的能在一米多的时候打穿石层,而有的,打到两米深依旧是石层,只能很遗憾的放弃这个地方。


    一直忙到六月底,竟然打出来三口出水的水井。


    孙场很兴奋,每天守在井边,不停的用辘轳打水往地里浇,饶是如此,依旧是每天有很多旱死的庄稼让孙场心疼不已。


    孙场不死心,把那些旱死的庄稼拔出来,地里浇了水之后,又种上了黄豆只不过因为天旱,长得实在是差强人意,稀稀拉拉的也没有收多少的黄豆。


    山谷里面的水源基本上已经消失不见了,这是在所难免的,小满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把地里现有的庄稼收好了之后,把土地整理一下,背着一背篓的黄豆就回了家里。


    天气越来越冷,小满把黄豆磨成粉,玉米磨成粉,炒熟了之后,给陈培宁寄了过去,这些炒面,就是没有热水,没人的时候抓一把放嘴里,也是能顶一顶。


    宋宜安看着一减再减的定量,做饭的时候都不敢多放,小满就对她说:“妈,您发放心就好,咱们家的粮食够吃的,要不是怕孩子们吃的太好,脸色比别的孩子好,太出挑,我攒下的那些东西能让咱们全家安安稳稳的吃两三年。”


    想到这几年小满总是不辞辛劳的种地,宋宜安就有些好奇:“小满啊,你怎么知道会两年大旱呢?”


    小满笑着说:“我的妈呀,我哪里有这本事,我呀,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爷爷总是跟我说,家里又要不存够了三年吃的粮食,过日子就不踏实,正好能种地,我可不就得时间的种地攒粮食吗?现在家里的这些存量能再吃两个月的,山谷里存在的粮食够咱们全家吃两三年,够吃的。”


    宋宜安表情复杂的看着小满:“你说你是怎么长成这么一个心性通透的人的?”


    小满沉默不言,只是摇了摇头,她的经历,不足与外人道,就是陈粤生她都没想说。


    “妈,我爸那边您也不好担心,我把那些炒面给麦香姐寄了过去让麦香姐找机会给我爸弄个小布袋装一些送过去,东西粗糙,吃到肚子里,总能顶饿,别看豆子不起眼,这会却是好东西呢。”


    确实是好东西,炒熟了装口袋里,没事的时候捏两个塞嘴里嚼,虽然不能饱肚子,豆子因为营养丰富,却是能够救命。


    很多人没有想到,灾荒年竟然就这样慢慢的来了。


    马明瑜看着家里已经见了底的米缸,无奈的转个身,颓然的靠着米缸站着,就是一些粗粮,也没有多少了,现在很多人家把细粮换成粗粮,还能哄哄肚子呢。


    山上的植被已经出现了干枯的迹象,虽然已经到了深秋,但是往年这个时候的山上,还是一排的青绿,这会远远的望去,那些干枯的草木,就好像是一块一块的癣疥附在山林之上,看的人一阵的心惊。


    马明新从外面跑进厨房,搂着姐姐的腰,“姐姐,我肚子饿。”


    马明瑜叹口气:“明新啊,待会姐姐做个菜汤咱们喝好不好?”


    “姐姐,菜汤不顶饿,喝了肚子还是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