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一例确诊!
作品:《重生医圣:从抢救濒死校花开始横扫医界》 清晨六点,江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走廊里已经人声鼎沸。
手机震动不断,新闻客户端弹出一条又一条紧急通知。
“首例确诊!甲型H7N9流感爆发!”
“疾控中心发布会刚结束,官方确认疫情扩散!”
“疑似病例激增,多家医院已超负荷运转!”
林修远站在窗边,望着远处已经开始排队挂号的人群,神情冷静而凝重。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反而像是等到了一个早已预料的结果。
“终于承认了。”他低声喃喃,
昨夜,系统预警病毒变异加速,感染范围向周边三城蔓延。
而此刻,现实比预测更糟糕——疫情比原时间线提前了整整半个月。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流感爆发,而是一场即将席卷全国的公共卫生危机。
他迅速回到办公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智能诊断系统的流行病预测模型界面。
指尖飞快敲击键盘,输入疾控公布的最新病例数据:患者男性,32岁,近期接触活禽市场摊贩,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咽拭子检测为甲型H7N9阳性。
随着数据录入完毕,系统开始运算。
屏幕上的数字在不断跳动,图表曲线急速攀升。
“未来七日内确诊病例预计突破1000例……”系统语音提示响起,“建议立即启动区域隔离与方舱医院建设。”
林修远眉头紧锁,心中已有判断:单靠现有的医疗体系根本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病例洪峰。
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死亡人数将会成倍增长。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加密信息,来自小林医生。
【林医生,我冒着风险拿到了确诊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年龄、症状、接触史等。请务必小心使用,我已经被人盯上了。】
林修远眼神微沉,随即快速下载附件。
一份完整的病例分析报告在他眼前展开。
“患者32岁,个体经营户,长期在南城区农贸市场摆摊,接触大量活禽。发病前三天曾带家人去市郊农家乐聚餐,同行人员共6人,其中两人有发热症状……”
他迅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调整疫苗接种优先级,并标记出重点人群筛查区域。
“晚照。”他转头唤了一声。
苏晚照正整理药品箱,闻言立刻停下手中的动作,走过来:“怎么了?”
“联系林小曼,让她组织志愿者团队,立即前往南城区农贸市场周边开展流动筛查和科普宣传。”
“好。”苏晚照点头,迅速拨通电话。
林修远则继续盯着屏幕,目光如炬。
这场疫情,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他曾是医界协会会长候选人,亲身经历过2040年的全球大流行。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正是因为早期防控不力,导致病毒大规模传播,最终酿成惨剧。
而现在,他回来了,带着前世的经验与未来的科技,就是要改写这一切。
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李建国推门而入,脸色凝重:“林医生,你看到发布会了吗?”
“看到了。”林修远点头,“他们被迫承认的。”
“周志远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李建国压低声音,“听说他们在找理由把你踢出专家组名单。”
林修远冷笑一声:“让他们试试看。”
“不过眼下最要紧的是资源。”李建国皱眉,“光靠我们几个医生,根本撑不起接下来的防控工作。”
林修远缓缓合上电脑,站起身来。
“那就去找愿意合作的人。”
他拿起桌上那份数据分析报告,翻到最后一页。
“李医生,帮我联络市红十字会。我们需要帐篷、移动检测设备,还有临时医疗物资。”
李建国一怔,随即明白了他的意图:“你是说……要建方舱医院?”
“不止一座。”林修远淡淡道,“我们要在疫情全面爆发之前,抢回主动权。”
窗外阳光刺破晨雾,洒落在他的脸上,映出一抹锋利的光影。
而这一次,他不会再让任何人操控命运。
清晨七点,江城市红十字会总部。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几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围坐在长桌前,手中翻阅着一份厚厚的报告。
这是林修远连夜整理出的《甲型H7N9疫情初期传播模型与防控建议》。
数据详实、逻辑严谨,尤其是对南城区农贸市场周边人群流动的模拟图,让人不寒而栗。
“这份报告太关键了。”负责人王海峰抬起头,目光中透出一丝震惊和敬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实习医生做出来的。”
一旁的副手点头道:“我们之前也在准备应急预案,但远远没到这个深度。如果按照这个模型推演,未来三天内,病例可能呈指数级增长。”
“所以必须立刻行动。”李建国站在投影幕布前,语气坚定,“我们需要十顶医疗帐篷、五组移动检测设备,以及至少三十名志愿者医护人员,才能在疫情爆发前完成第一阶段的方舱建设。”
王海峰沉思片刻,最终一拍桌子:“好!我相信你们的专业判断。这批物资马上调拨给你们,同时我会亲自联系省红十字会,请求紧急支援。”
李建国眼中闪过一抹欣喜,连忙起身致谢:“谢谢您的信任!”
与此同时,在南城区农贸市场外围的一块空地上,林小曼已经带领着第一批志愿者搭建起临时检测点。
她穿着防护服,手里拿着扩音喇叭,声音清脆有力:“大家不要拥挤,请按秩序排队登记,体温异常者请先到前方预检区等待。”
队伍已经排出了两百米开外,许多居民闻讯赶来。
有人焦急地问:“是不是真的有禽流感?我们小区已经有几个人发烧了。”
“请大家放心,我们会第一时间筛查、第一时间上报,确保每一位市民的安全。”林小曼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耐心解释。
她的身后,几名志愿者正在搭建第一座白色帐篷。
这将成为第一个方舱检测点的核心区域。
帐篷外挂着一条横幅:“科学防控,守护健康——志愿医疗队为您护航。”
短短三小时内,已有超过五百人完成了初步筛查,发现高烧疑似患者二十三例,其中六人被紧急送往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这一系列高效有序的举措,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
#江城志愿医疗队火速响应##实习生林修远预测准确#等话题冲上热搜,无数网友留言称赞:“这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有他在,我们不怕!”
而在疾控中心内部,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周志远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视屏幕上关于南城区方舱检测点的报道,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他缓缓放下遥控器,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
“老张,不能再让那个林修远抢风头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已经引起了民间舆论的高度关注,如果不尽快打压下去,我们的计划就会彻底泡汤。”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你想怎么做?”
“想办法让他闭嘴。”周志远嘴角微微上扬,”
窗外,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即将袭来。
傍晚时分,林修远回到医院休息室,刚坐下没多久,手机便震动了一下。
【林医生,我刚刚听到一个消息——首例确诊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样本已被送往省疾控中心,预计今晚抵达,明天凌晨三点开始进行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林修远眉头微皱,心中升起一丝警觉。
他迅速回了一条信息:【知道了,小心行事。】
随后,他站起身,望向窗外那片越来越暗的天空,眼神逐渐深沉下来。
风雨欲来,而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