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我成张无忌了?

作品:《明末:糟糕,我被东林党包围了

    崇祯皇帝对张世康早已习惯,鸿胪寺官则继续高呼,行再加之礼。张世泽便走到弟弟身后,取下弟弟头上的缁布冠,而后又从另一托盘上端起皮弁。崇祯皇帝照例将皮弁戴到张世康的发髻之上,又道:“敬尔威仪,淑慎尔德,朕望你自此之后,敬兄长,睦邻里,孝敬父母,为天下人子效。”“哦。”张世康再度回道。一旁的英国公张之极嘴都歪了,寻思着这是当着大明历代皇帝的面,又是当今天子亲自给儿子加冠,儿子脑子秀逗了吗,就不能多说俩字以示恭谨?但崇祯皇帝一点也不生气,礼仪继续进行。最后给张世康戴上的乃是爵弁,崇祯皇帝照旧送上一番勉励的话,但这次的有点不一样,还有点多。“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俱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朕望你不负祖宗之托,为我大明之中兴出谋划策,为我朝廷之社稷添砖加瓦,为我大明百姓之谋取安乐。朕望你不可轻信他人之言,朕非薄情寡义之君,亦不做那兔死狗烹之事,江山社稷,天下黎民,尽在朕与尔之谋划之中,朕与尔共勉。”崇祯皇帝这些话既是说给张世康听,也是说给那些暗中攻讦张世康权臣身份的家伙,连带着张之极的嘴又咧了咧,他觉着天子也有警告他的意思。张世康这次终于没有再说哦,他真的说了俩字。“好的。”事情走到这一步,他就是想抽身,也是不能了,自己多半以后还是救火大队长的身份,想想就令人开心不起来。不过他心态好,反正以后该工作工作,该摸鱼摸鱼。三加之礼毕,鸿胪寺官高呼受冠者敬拜父母,张世康便站起身来向老爹和老娘躬身行拜礼。张之极还好,能绷得住,看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又有了如此成就,孙氏脸上虽然在微笑,但眼睛却是红红的。而后张世康转过身去,向崇祯皇帝再拜,从小黄门手中接过杯子向崇祯皇帝敬酒。崇祯皇帝也端起杯子将酒一饮而尽。而后鸿胪寺官高唱授字,崇祯皇帝道:“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无忌。”崇祯皇帝这两天除了专门为张世康学习束发之外,也一直在考虑给张世康表个什么字。原本他想着表佑明为张世康的字,取护佑皇明之意,但又觉得哪里不合适。想来想去,最终定下无忌二字。无忌者,有三层意思,其一不猜忌,其二无所忌惮,其三不必避忌,没有忌讳。这与张世康的性格以及行事作风都充分的符合,张世康这两年做事也向来从不避忌,说杀人就杀人,说杀光就杀光。张世康曾经对他说过,乱世当用重典,崇祯皇帝深以为然。崇祯皇帝希望只要能有利于大明江山社稷和百姓恩泽,张世康便应毫无避忌的去做,并且希望他不要随便猜忌自己,正如崇祯皇帝本人信赖张世康一样。周围的勋戚和张之极听到这个表字,都暗自点头,觉得这很符合张世康的做派。然而张世康本人却一脸问号。“无忌,张无忌?”张世康的脑子里顿时冒出了金庸武侠小说里,张无忌一手乾坤大挪移打的成昆满地找牙,一手九阳神功打的玄冥二老扑街的镜头。他寻思着崇祯老哥应该也没读过金庸呀,咋的知道张无忌?“如何?”崇祯皇帝微微笑着对张世康道,看似问询,实则更像是求夸赞。张世康还能怎么着,周围人都在看着,他只得咧嘴道:“甚好,就叫张无忌。”周围的勋戚看着天子对张世康如此的看重,不由得心里都有点酸酸的。就连徐文远也扒着孙大胜的肩头道:“大胜啊,大丈夫当如是也。”“你算鸟的大丈夫,在南京城时我都看到你又去找兔公了,徐二哥,你离我远点。”孙大胜虽然嘴上叫着哥,但身体上的嫌弃却也丝毫没有隐藏。礼毕之后,众人在崇祯皇帝的带领下,再次冲太庙三殿行礼,之后便陆续离开了太庙。回去的时候,小妹张婧奕一直无忌哥哥的叫着不停,让张世康十分的头疼。之前在家闲的的时候,张婧奕就喜欢听张世康讲故事,张世康倒是也讲过张无忌的故事,他现在有点后悔。到了英国公府后,张之极大摆宴席,宴请了同族的族亲,倒也算是其乐融融。过了腊月二十九,便是除夕了。张世康这天哪都没去,吃了睡睡了吃的保存体力,他猜测晚上定然还有活动。果然,半下午时,宫里就来了信儿,邀请英国公一家去宫里赴宴。他心里当然清楚,崇祯老哥是真的倚重他的能力,为了中兴大明赌上了一切。张世康心里也感动,所以这一年多以来做事情也算尽心尽力。只是张世康总有些担忧,按照他的计划,他是打算把大明拉上正轨之后撤回来享受人生的。可如今崇祯老哥这态势,大有让他打一辈子工的派头,这也算是张世康小小烦恼了。日头还没下落时,张世康一家子就坐上了去宫里的马车,到了午门,仍旧是王承恩喜笑颜颜的接引。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宫里头就喜庆多了,毕竟朝廷如今也不缺银子,四处张灯结彩的,就连宫女太监都穿着喜庆的服饰。一番寒暄之后,张世康父子三人与崇祯皇帝父子两人落坐一桌。太子朱慈烺相比于去年,长高了足有半头,过了今天他就十二岁了。说起来张世康也已经一年都没有见朱慈烺,记得去年的时候,张世康曾对朱慈烺发起了灵魂拷问,也不知道这小子想通没有。不过朱慈烺仍旧十分郑重的端坐在崇祯皇帝身边,就如同朝臣议事一样正式,根本就没有孩子该有的活泼。崇祯皇帝道:“无忌,去岁朕本打算就让太子拜你为师,然去岁琐事颇多,你又在外出征一年,一直也并未落实。如今大明总算是能喘口气了,不若便趁着这个机会,便让孩子们认了你这个师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