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邓羌破燕

作品:《苟秦

    第383章邓羌破燕


    任何一个蓬勃向上发展的势力,都是人才辈出丶精英涌现,恰如此时之燕国,进入“它”的时代,三代之积累也彻底爆发出来。?x,w!q¢x^s,.!c,o`m\


    单靠一两个能臣名将,可是没法包打天下的!


    而这个时期的慕容评,也绝不是一个庸才,单靠皇叔的高辈分,可没法被慕容伪委以重任,承担各种重要职责。


    过去几年,在燕国大崛起的过程中,慕容评也是深入参与进去,并屡次独领一军,承担方面重任,兢兢业业,戎马傻,战功卓着。


    或许在军政才干之上,慕容评远不如慕容恪丶慕容霸这兄弟俩璀灿夺目,但作为一个可靠的宗室将领,他还是合格的。


    关键在于,慕容评目前是一个没有什么污点的皇叔,辈分高,地位显赫,慕容伪还十分信任他。


    这几年,慕容评除了当初在绎幕之战中,被二段(段龛丶段勤)合力击败之后,战场之上可没有吃过什么大亏。


    而此番在河内野王城,慕容评又遭遇一场颜面尽失的失败,让他灰头土脸的,两个人,吕护与邓羌,一叛将,一“秦贼”。


    平心而论,吕护的叛乱,对燕国来说不算什么大事,疥癣之疾而已,只要腾出手来,


    反掌可灭。


    但对慕容评来说,可就不一样了。慕容恪持节奉命西征去打太原,他得以接替其位,


    坐镇邮城,成为燕国南方权势最重的封疆大吏。


    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到任没几日,他吕护便据城叛乱了::


    这是什么,是在打慕容评的脸,“啪啪”响的那种,慕容恪在邺期间你吕护怎么那般安分守己?


    因此,当河内叛反的消息一经传来,感觉颜面受辱的慕容评勃然大怒,并且很快征召调度冀充一线大军,西进剿贼,誓要破城擒叛。


    三万燕军,是保证对冀赵郡县治安弹压基础上,慕容评能够抽调最多的人马,其中还包括不少从郡县强征的役夫。


    没办法,慕容恪西征,将燕国南方,尤其是沿河一线所屯重兵,几乎抽调一空,尤其是带走了大量精兵。


    这也导致,慕容评征讨吕护的三万燕军,成色严重不足,除了七八千邺城甲士之外,


    可堪一战的恐怕也就万把人。


    扯旗自立的吕护,其势力自然更加薄弱,久罹兵难的河内,也无法给其提供足够的兵源丶粮秣丶军械支撑。′k?a·n?s?h`u/b`o_y,.,c~o-m·


    但虽无法与慕容评大军正面为敌,但收缩兵力,坚守野王,据城抗击,却也还有一战之力,吕护也是这般做的。


    在拓跋什翼键围困晋阳时,七八百里外的河内郡,慕容评也在以同样办法围困野王,


    并且大大方方地展开进攻。


    只不过,在吕护率守军坚定防守之下,同样没能克城制胜,不得不采取困城之法。


    还是那个道理,在缺乏攻坚手段的情况,想要通过正面强攻,攻取一座守备严密的坚城,绝不容易。


    即便成功克敌,所付出的代价,也绝不是一般势力能够承受的,就是大国也无法面对层出不穷的攻城泥沼。


    因此,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必然往往伴随着招降纳叛,而破城之后杀死所有抵抗者乃至干脆屠城,更多也是为了对其他城镇形成震。


    历来大国征伐对抗,其胜负往往取决于一些关键城池关隘的守御,除了防守价值之外,也因为其他城邑无法左右结果。


    那些普通城邑士民不会也不敢坚决抵抗,进攻方也不会浪费兵力去进行一城一邑的攻取,这是一种默契,而每当这种默契被打破之时,伴随的都是惨烈的杀戮与牺牲。


    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可想而知,当年符健第一次西征河东之时,担任东垣令的王卓在氏军过后,组织逃难兵民对氏军粮道进行游击骚扰,是多么难得。


    当时在苟军只是一个边缘人物的王卓,完全有理由投降,但他偏偏做出了最冒险的选择。


    并且,为自己搏出了一片新天地,经历过那样的艰难与考验后,王卓一跃成为苟氏集团的高官重臣,极受苟政看重。


    河东郡可是治下除京兆之外的第一郡,作为其主政长官,一郡之首,王卓在秦国的地位,绝对是不低的。


    书归野王问题,吕护虽据坚城挫败了慕容评的进攻意图,但他没有后方,没有援军,


    能抵抗一阵子,但绝难持久,早晚得发展到“谈条件”的阶段。


    而慕容评鉴于此,对野王也抱有必取之志,只是多耗费些时间罢了:


    但这并不是燕国一国的问题,当作为“友邻”的秦军悍然入场时,河内战局也必然走向另外一种结果。


    七千铁骑,放在战阵上,已经是一股战略级别的机动力量了。


    尤其是邓羌所率秦骑,皆是秦军精锐,战斗力强,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也丰富,在常年的战争中,更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作战机制。.k¢a′k¨a¢w~x¢.,c·o*m¢


    别说小小河内战场,就是规模再大一些的战争,这样一股力量的突然投放,都可能起到左右战局的作用。


    对秦军之来,慕容评也非全然无备,他的斥候布置范围还是很广的。因而,当邓羌领军出职关,倍道兼程直袭野王,慕容评还是及时做出了应对。


    燕军可也是擅长玩骑兵战术的,也深悉其短,于是慕容评直接下令各部,就地坚垒结阵,以御秦军。


    同时又将营中的三千骑拉出去,游弋在外,作为牵制,一旦秦军露出破绽,即配合野王城外主力将来犯秦军歼灭。


    秦燕两军之间,交手也有过几次,但这一次,是秦军在骑兵数量上,第一次压过燕车,绝对数量上的优势。


    慕容评的应对布置,也算中规中矩,包括在各部兵马的调度安排上,基本将他多年领军经验都发挥出来了,也的确对邓羌起到了威作用。


    但邓羌此番东出,第一目标只是牵制燕军,给吕护以支持,给燕国平叛捣乱,如此,


    目的倒也算达成了。


    只不过,邓羌带领秦国精骑大举东出,目标可不止于此,在与燕骑纠缠两日之后,邓羌也发现了野王燕军的破绽,姑且算是破绽了。


    慕容评对野王的围攻,虽然采取了经典的“围三阙一”布置,但阙的一面是沁水,与四面围困也差不了多少。


    在其他三个方向,慕容评则设置了三座连营,围困守军。


    其中西北丶西南两座大营,都屯有燕军主力,唯有东南营,人数虽多,却是些乌合之众,其中有不少都是受慕容评强征而来的丁夫,或许拿得起武器,但论临阵经验与杀人技术,在真正的精锐面前,可是不堪入目。


    在探明敌情之后,邓羌选定了目标,正是燕军东南营。为了进一步试探其虚实,九月二十日时,邓羌命其部将邓宣挑选两百敢死之士,对燕东南营发起一场夜袭。


    结果出乎意料的轻松,慕容评下达的坚垒严防命令,就仿佛虚设的一般,邓宣所率秦军将士都偷摸到营门前了,值哨士卒方才察觉。


    那些寨墙丶拒马,没能挡住夜袭的秦军将土,邓宣带人闯入燕营,冲杀数场,放了几把火,搅得整座燕营都沸腾之后,方才带人撤出,潇洒而去。


    两百勇土,最终全身而退者,足有一百八十馀人。以十来人的代价,搅乱敌营,大挫其士气,这样的结果,甚至大出邓羌意料。


    而效果,却远超这两百人临时编制应有的战斗价值,他们对燕军造成的直接杀伤,不足两百,但由此引发燕军的混乱乃至内乱,却非简单的伤亡数字所能衡量。


    当然,对秦军或者说邓羌来说,最大的价值,还是探明燕营虚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那东南燕营果然不堪一击。


    邓宣在回驻地后,与出击将士一起,受到邓羌的搞劳,记功绩,赐美酒,赏大肉。邓宣便直言,早知燕军如此屏弱,就当直接发起进攻,必能一战而破。


    邓宣觉得,他的突袭,虽然斩获不小,却也打草惊蛇,给燕军以反应机会,加强防御。


    对此,邓羌则很淡定地表示,东南燕营的屏弱,在将,在兵,在军纪军法,在战斗意志,不是简单能够收拾出战斗力的,尤其在经过这样一场袭击后,更是惊弓之鸟,不足为惧。


    于是,在召集诸将,就出击目标与战场纪律做一次交底后,七千秦骑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行动,全军出动。


    第一目标,并不是燕军东南营,邓羌选择全军压下,全力进攻那支游弋在外策应的燕骑,并做出一番彻底歼灭燕骑的架势。


    燕骑人少,面对两倍于已还多的秦军,不敢迎击,甚至不敢过多纠缠,一路被攀至六七十里外的温县。


    其后,邓羌留下一千秦骑作为疑兵牵制燕骑,自己则亲率剩下秦军主力,调转马头,


    悄然北返,于九月二十四日,发起对燕营的突袭。


    几日间,慕容评感东南营之屏弱,还专门从其他两营抽调将校兵马,进驻整顿弹压,


    意图稳定军心,恢复士气,不求承担重要作战任务,把营寨守好总不过分吧。


    但就象邓羌判断的那般,一干新败的乌合之众,那摊子事可没那么好收拾,慕容评为东南营防御而做的布置,给秦军造成了一定阻碍,但


    作用不大。


    毕竟此次来袭的秦军,不再是两百死士,而邓羌审时度势之后,亲自率领的决胜之师当秦军顺利突入燕东南营,并兵分数路,在营中大造杀伤丶大起祸乱之后,这场战斗的基调也就定下了。


    燕东南营很快再度陷入混乱,或者说崩溃,兵不知将,将难驭兵,任由秦骑行动,而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更别说反制了。


    而慕容评终究不能任其被秦军击破,那毕竟屯有讨贼燕军半数的兵马,攸关大局。东南营若破,其他两营还能在野王城外独善其身吗?


    慕容评不得不从其他两营调兵,前去救援,迎敌乱,慕容评甚至由此生出了一个大胆想法。


    若秦军陷在东南营,那么他集西南丶西北两营战卒,再配合游弋燕骑,便可趁机将其歼灭。若将这支秦骑消灭了,那战斗意义与价值,可比拿下野王丶平定吕护要高多了。


    生出这个念头,慕容评便再也按捺不住了,并很快以此进行军事调度。


    当然需要一定战术准备,首先便要召回被赶到南边去的燕骑,还要防备城内吕军,更重要的,要依据东南营战况而决。


    不过,慕容评的“雄心”很快就告吹了,他派出的援军,直接被隐伏在外的秦骑击溃了。


    搞乱东南营,哪里用得着全力,邓羌留下了三千精骑,专门用于对付其他两营的援兵。三千秦骑,突然从斜侧杀出,拦腰截击,别说援助了,自身都难保。


    败兵还营,慕容评彻底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东南营虽还未破,但他仿佛预想了之后可能会面临的险恶局势。


    东南营若破,秦军将掌握完全的战场主动,届时哪怕零敲碎打,也能让他左支右出甚至有复灭之忧


    要紧时刻,他做出了一个堪称殊死一搏决定,下令弃营,集中其馀两营燕军,一齐出击,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意图以步兵之坚实,消磨骑兵之锋锐。


    慕容评的决策不能说错,毕竟只要他将秦军缠住,双方陷入缠斗,失去机动性后,秦军必将处在劣势。


    慕容评的殊死一搏,还是让邓羌略感惊讶,而他的应对办法则是,率军迎击,双方战于沁水之野,邓羌也再度展现他的勇猛,率众浴血冲杀,几进几出燕军兵阵,打得燕军各部溃不成军。


    当然,最终为这场秦燕交锋画上一个句号的,还是城中的吕护。作为能在河北“斗兽场”几起几落,辗转纵横的军阀头子,吕护把握机会的能力与胆识,自是不俗的。


    当秦燕两军战起,燕军在城外的布置完全被打乱后,他毫不尤豫,率领早已集结待命的四千战卒,自城中杀出,突袭燕军背后。


    对城中守军,慕容评自然有防备,也安排了兵马看守,但吕护此人有股子狠劲儿,磨下也有不少一路从河北打出来的悍土,殿后燕军竟不能挡,为其所破。


    如此,在吕护的配合下,邓羌终于大破燕军::


    燕军主帅慕容评,也几乎殁于阵中,关键时刻,还是被逼走的燕骑,察觉到不对,摆脱邓羌布置的疑兵,火速北上,不惜伤亡,接应慕容评脱困。


    最终,慕容评还是回到了邺城,然而随他西征平叛的三万燕军,零零总总只逃回了四千馀人。


    邓吕合作,在野王城外阵斩燕卒七千馀众,馀者不是被俘丶投降,便是逃亡乡野。


    燕国在并州大获全胜之际,在河内可谓大败亏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