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夏收,王猛与纠察
作品:《苟秦》 第360章夏收,王猛与纠察
自前汉建都以来,长安经历了几百年的治乱大循环,以西晋灭亡为标志,又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治乱小循环。·咸-鱼\看\书, ?追,最.新_章?节*
到如今,在苟政的努力下,穷数年之功,这座久经风雨的古老都邑,终于逐步完成“由乱入治”的转变。
而作为关右地区首屈一指的军政中心,长安或许无法代表着整个关右的状态,但在它影响力辐射的范围之内,却引领着各地的发展。
长安稳,则关中定,此时治下的长安,便已经开始起到这样的示范与标杆作用。
对长安士民来说,最大不确定的一点则是,这样的治安与稳定,能够持续多久。
三年的时间,只够苟政孵化出又一个名为“秦”的政权,在长安丶关中初步创建(恢复)起一套能够正常运转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打造出一支能够保卫丶
巩固统治的军队。
而要使关中大治,人心依附,让关中各阶级丶各族群士民对“”政权形成认同,则任重而道远
尚书台,位于长安宫城东南,故未央宫北部,与大司马府夹御道而设。
目下的秦国,苟政常居的太极殿,毫无疑问是最高军政权力中枢,大司马府是军事管理中枢,尚书台则是行政管理中枢。
从苟政正式称王建制开始,尚书台便始终在完善之中,按照苟政所设立的组织办法,以左相录尚书事郭毅,是想方设法,选拔官吏丶征召人才,充实尚书台下属的诸部司署机构。
过去三年时间里,那些与苟军同舟共济,尤其是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职更们,则得到了显著的提拔,从职权层面享受着秦国创建的福报。
现如今,平朔门内的招贤馆依旧在运转,就在吏部所辖,且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前来投靠。但是,比起苟政入主长安之初,而今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入住招贤馆,进入秦国官僚体系,甚至得到苟政的接见。
比起当初的“来者皆是客”,不分良,一概接纳,如今的苟政可以选择性录用了,他有这个底气,更有这个权力。
当然,如果你具备王丶杜丶邓丶韦等右族的声望与实力,抑或像辛谌这样有块地盘(北地郡),或者如白等豪强有自己的部族兵马,那待遇自然另当别论。
就和初生的政权一般,“挂牌”不算久的尚书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
而经过差不多半载的充实与磨合,下属各部署也已能正常运转开来。*3-y\e-w·u~./c_o-m¨
关中政令,出于尚书,这个概念,已然逐步创建,自上而下,由长安往外,
不断辐射开来。
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郭毅的权势与影响过甚,毕竟尚书台近半的臣僚都经由他选拔,剩下的人也同样受他干预;
比如,充实入尚书台的官僚,能力高低参差,素质良不齐,夹杂着许多利益交换与妥协,可谓鱼龙混杂,忠诚更是珍稀丶可贵到无法保证的东西;
比如,所设各部司衙署,权责不清,多有矛盾,乃至倾轧,尚书台就象一个框,但凡涉及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东西,都一股脑儿地往里塞;
上比如:::
还有很多问题,当通过尚书台发布政令丶管理国家的机制开始运转起来之后,不断暴露在苟政眼前。
对于这些,苟政洞若观火,也知道还需改革整顿,但他已没有任何急切了。
过去几年的为政治军生涯,对苟政来说,是一场彻底的磨砺。
到如今,他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抛弃了,在现实的打磨之下,他甚至连思维方式都变了,这是触及灵魂的改变。
苟政清楚地知道,目前自己要的是什么,是一套可以把他打下的这片江山维持起来的管理体制,是一套秩序,哪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秩序的重要性,苟政从来都有意识,也从微末之时便开始尝试创建,但有一个真正清淅的认识,并看清前路,还是近一两年的事。
丁税制的创建,那个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所有暴露的矛盾与问题,都是苟政在治国建制上的经验积累。
尚书台内,东阁之中,郭毅与民部几名属臣,商讨总结着今岁夏收的情况,
而从郭毅老脸上的笑意,以及那融洽的谈话氛围,便可知此次夏税的收取,大概率是顺利的。
一年丁税,分夏秋两次收取,这是去年秋收之后,王猛给苟政提的建议。
而“夏税”,对秦国来说,也是第一次。
所幸有去岁秋收的经验大抵,秦国的相关职吏,
倒也不用像去年那般手忙脚乱,问题重重。当然,忙碌是有一定的,问题也是有的,但整体上处于忙而不乱的状态。
而成果,自是斐然,虽然夏收仍未彻底结束,大部分收上来的粮税还未运抵长安,但就截至目前各郡上报数目统计,本次夏收,秦国官府共从地方上收取二十七万馀斛麦,十一万馀斛粟。ez小税罔 已发布醉薪漳结
这个数字并没有多庞大,甚至连秦国目前的军政开支都无法复盖,更别提有战争丶灾害之类的突发事件了。
然而,对秦国来说,能够把粮食从地方士民手中收上来,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要比收上来多少重要得多。
尤其是此次夏税虽属第一次,但收取的过程,整体上是十分平顺的。不管是早期的掠夺式收税,还是去年的照章纳税,都没有此次自然丶平稳。
这其中,当然也受到襄武捷报的影响,秦军又取得胜利了:
关中的豪强地主们,还是长教训的,也懂得屈服。他们未必拥护政权,
甚至绝大部分人对苟政搞的税制厌恶丶排斥,但在秦军势大之时,该低头总得低头。
毕竟过去几年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真惹急了秦军,那可是会抢的,那时付出的代价,可比“照丁纳税”大得多。
同时,一年税收最丰足的时候,还得看秋收,税制中规定的绢丶绵布匹,也是秋收后收取。
而到目前为止,维持这架军政机器运转的主要养料,还是那数目惊人,
规模庞大的关中屯田。
以当前的统治结构,那点丁税才多少,光靠丁税,这国这家早就散了,
“发文诸郡,除留存丶免之部分,一应夏粮,尽快安排人手,输抵长安!”阁堂内,郭毅语调轻松地吩附着:“民部及长安诸仓职吏,当严阵以待,做好查收入库事宜!
与关中屯营上缴粮麦,要做好区分,让众僚辛苦一阵,待入库结束,自有搞劳!”
“夏收结束,也将入秋了,自长安及诸郡僚吏,仍不得放松,还有秋收在前方等着我们。
“诺!”
“还有,通知各郡,此番夏粮收取,帐目一定要清楚,要与丁籍对得上,更要经得起核查!”扫向众人,郭毅表情变得严肃,语气中更带有几分严厉:
“若是为御史督查出疏漏,甚至引发民变丶民乱,必当严惩不贷,让各郡官吏自做!”
郭毅这番交待,自有深意,带有少许关怀,更多则是提醒与警告。他当然知道,从粮食收取,到夏粮入库,这整个税收链条中,必然伴随着许多矛盾乃至腌赞之事。
真实的情况,也绝不如眼下呈于尚书台公案上的报告那般漂亮,但这对郭毅来说,并不是太重要,他更看重结果,或者说更希望稳定,更在乎大局。
因此,纵然有问题,他也希望各郡官吏能够把局面维持住,别闹出大乱子。
这其中,还有一个背景,那便是御史大夫王猛,在夏收期间,带领下属的几名御史僚臣出动了。
在完成对秦国监察机构的组织完善与人员充实之后,王猛一如从前,又把人拉出去“练兵”了。
一直以来,王猛给秦国文武的印象,就三条,备受秦王宠信,性格强势,手段酷烈。
去年的清丁编户行动,惩治了那么多豪强,甚至不惜动用军队,已经展现了这个人的厉害,那是不达自的不罢休,也很少留情面。
关键在于,秦王苟政的信任与重视,有些过分了,这就很难搞了:::
对王猛,郭毅最少从无微词,甚至在旁人面前多有赞赏,夸他一身正气丶果敢有为。他毕竟是丞相,得和协众臣丶安抚同僚,但若说心中没什么看法,显然是不现实的。
眼下,就郭毅所知,王猛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处置了不少人了,有在夏收过程中贪墨丶渎职的官吏,也有在当地违法犯罪的豪强。
而这些,都是笼罩在此次夏收“美丽风景”上的丝丝阴霾。据说,王猛每到一地,就先设一座囚牢,将被他查点出来犯官丶罪民收押,等离开时,一并押回长安
长安城内的监狱,大部分时候都是空置的,因为犯死者往往押赴刑场斩首,
不足死者,关中有的是矿山“欢迎”他们。
但这一次,长安的监狱(御史台狱),有些人满为患的意思,御史台那边,
为此还专门调拨钱粮,进行扩建。
此事,自然引发长安朝野的议论,并且非议颇多。大秦刚刚创建,正是万物竞发,蓬勃发展的时候,王猛这种搞法,实在不利于团结,更不利于稳定。
秦国对地方上的掌控,本就不足,好不容易
在地方上开枝散叶,得到一定官更的支持,让他们听从长安政令,王猛的做法,只会让大伙离心。
郭毅倒不至于为那些舆论所裹挟,他的眼光也不至于那般短浅,只是他更加信奉中庸,不太喜欢王猛那过于猛烈的做法。
无他,如今的秦国,根基尚浅,还经不住折腾,燕普的威胁时刻悬于头顶,
晋军的讨伐,更随时可能到来。
郭毅认同对一些不法官吏进行惩处,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把人心给搞散了,扰乱了,在他眼里,王猛的尺度显然是有问题的:::
“参见郭相!”在结束又一轮夏收会议后,时任吏部尚书的杨间走了进来,
面态从容,躬身行礼。
杨间是苟政早期收服的谋土,虽出身寒微,但颇具干才,在苟氏崛起的过程中,建言献策丶为政治事,有不少突出表现。
因此,苟政开国,郭毅任左相,掌尚书台,杨间则以深厚的资历加之功劳,
担任吏部尚书,主持秦国官吏的选拔调度丶陟罚臧否。
人事权力,在任何国家丶任何势力,都是最为内核的权力,享受崇高地位。
杨间曾是河东柳氏的宾客,如今,柳氏虽靠着夫人柳苏成为外戚,但在秦国朝廷的影响,也就与杨间相当了。
“何事?”看着杨间,郭毅问道,
杨间拿出一道竹简,双手呈上,道:“这是此番自长安及各郡选派西赴之官吏及其履历,共计十七人,请郭相过目!”
闻之,郭毅收回目光,接过简书,打开便仔细阅览起来。此为奉王命,抽调干吏,西赴秦州,支持当地建设
没一会儿,阅毕,郭毅简单抽了几个人过问情况,杨间都据实回答。其所选人员,自然不都是什么能人,这天下哪儿那么多能才干吏,只是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罢了。
一共十七人,半数都出身雍州士宦,剩下的,还有几名军官,然后才是三名没什么靠山的职吏。也不是没靠山,杨间自己,就是他们的后台.,
在一个郭姓以及几名河东籍官吏的履历上停留了片刻,郭毅抬眼,眉头稍,道:“河东籍人数怎么这般多?”
杨间轻笑两声,说道:“要论能才与忠诚,大秦上下,自以河东职吏为先。
郭相放心,这几人,也是下官优中选优,才干是足备的!”
打量了杨间两眼,郭毅提笔,划掉了两个名字,而后交待道:“重新拟一份名单,上交大王审阅。记住,河东虽忠良,但大秦治下,是整个关内,今后是整个关西,乃至天下,不过拘于地域门户之见!”
“诺!”杨间闻之,顿时拜道:“郭相高涵大义,下官佩服!”
然而,稍微了眼名单,那名郭氏族人,却并未被划掉,杨间心头暗笑。
“还有何事?”见杨间并未离去,郭毅不由再问。
杨间则意味深长地提起一事:“郭相,王猛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