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交锋

作品:《苟秦

    第286章交锋


    关城内,陈晃正研究着各方面传来关于燕国的状况,随着慕容鲜卑在河北攻城略地,秦燕两军也对上,苟军的高级文武们,也开始关注丶并研究起这个新出现的丶充满攻击性的对手了。?精¨武!小~说-网, -首¨发-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抗燕一线的主要将领,陈晃对于燕军的成色如何,感触尤深,这绝对是个劲敌。


    陈晃秘密亲率中垒精锐东来,自然存有出其不意,趁其不备而击之的想法。


    然而等抵至职关,亲自观察丶研究关外的燕军之后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燕军虽然骄悍,但其纪律性却远超过去碰到的一些对手,枯燥的兵日子里,依旧井然有序,防备看不出明显松懈。


    陈晃本身就是谨慎沉稳的个性,对方虚实难辨,在没有明显破绽的情况下,自然不敢妄动,直至当前。


    这两日,陈晃甚至认真思索起自长安传来的风声,比如“弃守职关”之议。而在守备职关的问题上,恐怕没有比陈晃更具话语权的了,这一点,甚至坚守职关二十馀日郭铉都比不上。


    郭铉作为守将,只需要考虑防御战术,保证关城安全,不被敌军打进来陈晃则不然,“作为河东的最高军事主官,他要兼顾各个方向的问题,军事安全只是一种最基础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得考虑军队布防丶民力调动丶后勤补给转运等等。


    别的不说,就燕军叩关以来,陈晃自安邑往职关增兵派粮,消耗远超寻常,为策安全,还不能不送。


    为此,陈晃专门征调了两千壮丁,用作抗燕之用,安邑的军需粮料,经两三百里转运,尤其是太行山道的消磨,运抵职关,甚至剩下不了一半。


    自燕军西进,月馀的时间,河东这边为御敌,已经消耗大量人物力,再对峙下去,至少也得向关中求援了。


    河东这摊子事情,实在不少,东面的职关,北面的平阳,都需安邑支持。而河东连遭战争,底子早就被榨干了,前有关中支持,后有太守王卓苦心经营,方才有所恢复,但远远不能供应军政之开支。


    时下又值春夏之交,青黄不接,自关东吸纳的流离士民,也需安置,把这些事情料理清楚,已:然不易,压力很大。


    甚至到目前为止,河东的军政运转,仍有一半都落在关中的援济上。而一场规模不大丶烈度不高的战争,便已让河东文武疲于奔命。


    于河东而言,这种艰难困顿,便是职关兵背后的真相。另一方面,河东还真能指望关中更多的支持吗?


    对这一点,陈晃毫无自信,也开不了这个口,秦公在关中的整顿动作,


    可要更大,摊子铺得更开。o咸+鱼?看<?e书 £!?网;/ #¨o更?新?最!快°


    而让关中投入重资,在职关与燕军麋兵,这笔买卖,高昂的成本几乎就摆在明面上,只有亏没有赚的。


    当然,政治军事上的事情,不能仅算经济帐,但一联系上关中的战略发展问题,关的存在又确实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又扯远了:


    视角锁回当下的职关战局,秦燕两军,隔关对时,各有各的问题,实则都处于一种知己而不知彼的状态。


    想要破局,总需一定的契机,而这种状态下,关外的燕军难受,关内的秦军同样难熬。


    当陈晃站在河东的军政大局来看待职关问题时,郭铉快步入内,向陈晃凛道:“将军,燕营有异。关楼哨卒汇报,燕军正在拔营起寨,似有撤军之象!”


    战争背景下,军营的磨砺,让郭铉身上已看不出士族子弟的娇贵,完全蜕变成为一个军汉,不修篇幅,铜臭十足。


    闻报,陈晃心思微动,注意到郭铉那双明亮眼睛下隐藏的兴奋,当即起身招呼道:“走,上城看看!”


    东关城楼,陈晃带着郭铉等几名将校,登楼远眺,得益于燕军安营的大胆与骄狂,从城上望去,视线虽然模糊,却也还能窥得一些燕营动静。


    关城下每日前来叫骂激将的燕卒,已然消失无踪,燕营那边,则呈现一种迥异于平日的状态,人影闪动,隔着三四里,似乎都能听到其间杂乱的人声畜鸣,寨垒间长扬的旗帜已被摘下,松散混乱的感觉,也显然不象是要进攻::::


    “看起来,燕军这是坚持不住了!”一名将佐,忍不住说道,神情有明显放松。


    身边议论声起,陈晃则没有作话,只是聚精会神地眺望远处,仔细观察着燕营动静,认真思索着。


    郭铉的耐性见涨,注意其反应,没有急赤赤表现什么诉求,而是冷静地提出建议:“将军,燕营动静不小,不论其进退如何,关内都该有所准备,


    以免措手不及!”


    陈晃明白其意,也觉有理,当即叫道:“郭铉丶陈铢!”


    “末将!”被点到的二人,立刻肃然拜道。


    “你二人立刻整顿所部,待命!’


    陈铢,乃是陈晃部将,也是其乡人,原义军一员,现为中垒营副督。中垒营都督之职,仍由陈晃兼任,但随着他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河东的军事工作上,中垒营的实际指挥统率权力,则下放到这陈铢身上。-顽!夲-鰰¢颤- \埂^芯/蕞?哙·


    在燕军的带动下,关内的秦军,也进行着一番紧锣密鼓的调动,不过敌情不明,仍以防御布置为主。


    约摸小半个时辰之后,燕军那边有了进一步的动作,一队队燕军开始离营而出,其中夹杂着不少车马:


    待见到那逐渐远去的错落旗帜,关上的秦军将校们,也进一步确认,燕军真的撤退了。


    “燕军必是粮草难继丶士气跌落,因而撤军!”整备好部卒,重新登上城关的郭铉,再也忍不住,抱拳道:“将军,追不追?”


    虽是问话,但郭铉语气却异常肯定,显然有追杀之心。历来战争双方,


    摆出军阵丶亮明刀枪,在直接的正面对抗中取胜情况,实则很少。反而是在这种兵尾期,在撤退与追击的运动之中,更容易出战果。


    燕军一撤,郭铉此前积压的郁闷与愤慨,也紧跟看涌了上来,摩拳擦掌,亟欲发泄。


    不过,陈晃依旧持谨慎的态度,说:“有道是穷寇莫追,而况燕军并非穷寇,不可轻动,当以稳守关城为先!”


    对陈晃的保守,郭铉略有不满,当即说道:“主公前有军令,让我等择机挫敌锐气,眼下战机已至,正当其时,将军何故尤豫?”


    “敌情不明,不可贸然出击!”陈晃沉声道。


    不过,不只郭铉追击意愿强烈,其他将校也多有建功之心,也表示道:“将军,郭校尉所言不差!欲破敌建功,岂能缩首城中!”


    显然,这段时间下来,不只是深受其辱的郭铉,其馀苟军将士,也多屈着一口气。毕竟,数年以来,他们也算纵横山西,无往不利,纵偶有挫折,最终的胜利者总是他们。


    燕军骄悍,秦军事实上也同样傲气,尤其是那些百战将土:::


    “将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论如何,总要尝试一番!”在一阵附和声中,郭铉转身,郑重向陈晃一礼。


    见众人战意高昂,陈晃虽仍有疑虑,但也认真思考起出击的可行性了。


    沉吟少许,抬手指向关外,严肃道:“诸位稍安勿躁,倘有战机,本将又当能坐失。不过军机决断,不可大意,先派出斥候,迹追查,待探清敌情,


    更行决断!


    :2:


    陈晃的保守,对燕军是一种折磨,魔下这些干劲十足的将佐,也大感无奈。所幸,他总算是愿意有所行动。


    很快,关门开启,一队斥候快马奔出,在闭守二十馀日之后,苟军将土再度现身职关东外::·


    燕军的确是撤了,关外的燕营,也已人去营空,在几名将校及一队亲兵的护卫下,陈晃亲自踏足敌营查看。


    燕军留下的信息实在不少,未及拆毁的栅栏丶帐篷,凌乱的足迹,几架车辆,甚至还有几袋满装的麦子。


    碾在土地里的军旗,掉落的武器装备,还有一台还未使用过的攻城车与步梯..一切迹象都表明,燕军走得匆忙,撤得慌张。


    “燕军后方,究竟出了何事,让他们如此匆忙?”中垒副将陈铁见到这些景象,忍不住说道,嘴角挂着一丝压不住的笑意。


    “半年之间,鲸吞河北,纵然燕军势大,河北豪强丶魏赵馀勇反噬,也不是燕军所能轻易承受!且兵多时,徒劳无功,燕军后撤,也在情理之中!”郭铉分析两句,再度看向陈晃,郑重拜道:“将军,末将请命出击!”


    这一回,郭铉尤其正式,态度也分外坚决。见陈晃沉吟依旧,郭铉又道:“若将军疑燕军有诈,末将愿率本部将士,前驱追敌,请将军另遣兵马,从后援应。


    若侥幸得胜,请后军支持,扩大追击战果,若不遂,则有后军接应,未将也可全身而退!”


    在陈晃的“磨砺”下,郭铉也得到了不少成长,尤其是性子上,为了同意出击,更不得不把事情考虑得周全些,以安其心。


    恰此时,斥候队长也赶回来,被召至营中,汇报他所探情况:“禀将军,燕军一路东南,往职县而去,已至十馀里外。


    燕军甚是匆忙,沿途掉落不少旗甲兵仗,还有粮草,其军辐部众,已缀后数里。不过,有燕骑游弋戒备,小人本欲率人抵近探查,为其驱散”


    听到这些情况,在众僚


    希切的目光下,陈晃终是一咬牙,冲郭铉道:“就依郭校尉计策,你即率本部兵马,东进追击。”


    “陈铢,你率中垒营,随后出发!记住,能击败燕军固然好,如不胜,


    切莫强求,以保全我将士为先!”陈晃又看向部将陈铢。


    “末将领命!”郭丶陈二人,齐声应道。


    陈晃也是看开了,不论如何,职关安全这个第一战术目标是完成了,在此基础上,徜若能够趁燕军撤退途中,咬上一口,自是最好。


    至于其中涉及的风险!打仗哪有不冒险的!另一方面,将士们战意高昂丶勇气可嘉,这股心气他也不能过于打压。


    随着军令正式下达,郭铉丶陈铁很快便率领早已集结好的部下,沿着燕车撤退路线,快速追击而去。


    总共动兵两千七百馀卒,大部分为职关秦军主力,追击之事,陈晃算是完全交给二人发挥了。至于陈晃,则返回职关,组织剩下的守卒,保持戒备,预防不测。


    虽是战场宿将,也经历了不少战斗,但陈晃骨子里,带有一种谨慎与保守,并且不论何时,都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目标,也习惯于留有一手。


    也是这样,苟政方才将河东要地,交给陈晃驻守,不必期待他有什么主动丶突出的建树,但他至少不会犯什么致命的失误,能够让人心安..


    随着秦军的主动出关追击,一场秦燕之间的野战交锋,也很快在太行山东的河原间展开。


    燕军的撤退的确很急,但速度并不快,尤其是携带有辐重车队以及一批俘虏士众的情况下。郭铉率军,展开烈火燎原般的快速追击,不惜体力急奔之下,只二十馀里,便摔上缀在后边的辐重队伍。


    沿途,还搜索到不少燕军弃置的旗帜丶装备,仓皇之态,让人惊讶,也更刺激得追击秦军更加兴奋。


    甚至有游弋在后的燕骑,前来阻截,结果被郭铉率众,轻松击败,其战斗意志,比起此前有着明显的滑落。


    战场之上,有着太多的细节,大部分将士,身处其间,是笼罩在“战争迷雾”下的,视野受限之下,能觉察常人不能察之消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方为大将之才。


    在这一点上,郭铉差得还很远,当然整个关中集团,也没几个这样的将帅。


    因此,当郭铉紧赶急跑,赶上燕军后队,并像逮到猎物一般,发起进攻之时,他很快受到当头一棒,几乎被打蒙。


    那支辐重队伍,在郭铉所率秦军攻上来的时候,迅速脱去“绵羊”的伪装,露出“恶狼”的獠牙。


    在一名燕将的率领下,一干“辐重兵”,迅速结阵相抗,虽无披甲之士,但勇悍无比,不只扛住了郭铉部的进攻,还择机反击反攻。


    在这支“辐重兵”面前,郭铉粗糙的突袭安排,秦军阵势迅速被扰乱,


    在战场益加混乱之际,只厮杀不足两刻钟,战场四面烟尘大起,旗帜闪动。


    好几股燕军,正合围而来,正于阵中指挥的郭铉见到这一幕,几乎目毗欲裂,彻底意识到,他成猎物了。


    危机现出真容的刹那间,郭铉没有丝毫尤豫,直接下令鸣金撤军,而后便率领位置靠后的几队人马,不管不顾,向西撤军,准确地讲,应该叫逃去!


    至于从从容容,边战边退,且不提形势允不允许,至少郭铉及其所部,


    还没有这份临危不乱丶游刃有馀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