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如鱼得水

作品:《苟秦

    第262章如鱼得水


    可以明确的一点,土猛愿意效力苟政,除了寒夜拜访丶礼贤下士的态度之外,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眼下的苟氏,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的确具备让其投效的价值。*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


    如今的苟氏集团,更准确地讲应该是逐渐蜕变而成的关中集团,已经是华夏这盘大棋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


    拥有一块虽则残破,但战略意义显著,堪称得天独厚的地盘,治下有看一两百万的丁口,并具备一定的民意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支足够强大且可靠的军队。


    政权组织的角度来看,如今的关中集团,自上而下,相当粗糙丶原始乃至混乱,但在比烂的世界里,已经算是一股“清流”了。


    并且,经过苟政这近两年的征服丶集成与恢复,至少在关中平原上,在旧时代的腐肉基础上,正焕发出一股全新的生命力。


    由苟政主导,以苟氏族部为根基,以一批河东丶关西士族豪右为内核的关中集团,俨然正朝着一个真正的军政集团丶割据政权快速挺进。


    对王猛这样一个胸怀家国大志丶身负经纬之才,并且函需用武之地的当世精英来说,如今的苟氏集团,即便有千百条劣势,但只要把握住几条内核的优势,便足以使其投效了。


    而王猛在关中这一年多的所见所闻,以及从薛强到苟政的倾心劝说,都在逐步强化苟氏集团的优点,也一步步让王猛心中的天平产生倾斜。


    苟政的求贤若渴与恳切陈情,让王猛感受到尊重的同时,也相信在苟政这种英明之主的领导下,自己可以一展所长,不负平生之志。


    站在苟政的角度,则从一开始,就将王猛投效视作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将之抬到一个开国奠基之臣的高度


    长期以来,在认识丶熟悉丶融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苟政也不断进行看一些挣扎性的动作,试图用他固有的一些理念,改变着他身边的人与事。


    这个过程是曲折的,从一开始自负狂傲,乃至一意孤行,到一步步认清现实,开始学会妥协丶弥合,尝试着结合实际人情现状,规范自己的言行,


    推动自己的典军理政安民策略。


    而苟政产生的一些有效影响,大抵从他独领一军,留守潼关开始,到新安上位成为苟军的话事人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天?禧_小~说/网\ *无+错-内\容.


    从强渡茅津后开始,围绕着整军,苟政创建了一系列的军纪条文,试图以规矩与纪律约束将士。而通过历次整顿,苟政方带出了如此规模丶如此战力的一支劲旅。


    但这个过程,显然是坎坷不易的,整军的效果一开始并不算好,作用由小到大,魔下部众的反应,也从一开始的沸反盈天,到逐渐的服从。


    从拥有河东郡这块地盘之后,苟政便开始在更广泛且全面的事务上,发表意见,施行政策,也实实在在做了不少事,立了不少规矩。


    练兵强军,吸纳士人,招抚流亡,屯田安民,一系列政策措施,哪怕到了长安大舞台,也是一贯的。


    可以说,苟氏集团形成到壮大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苟政的参与,都浸透看苟政的思想与理念。


    然而,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只是苟政推行的那些具体措施,还在于苟政这个人本身。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苟政脑中的信息来源复杂,掌握的知识也呈碎片化,使其从思想根源就不成体系,没有一套完备的能够逻辑自洽的思想理论。


    也就导致,苟政的很多想法,零碎丶松散,在统军治政的过程中,往往是出现问题了,苟政一拍脑袋,然后有新的考虑,带出一个新的措施与规矩。


    至于这些措施与规矩,是否完善,是否合理,有时候,连苟政心里都没谱,他只知道,不做问题会更大。


    乃至于,针对同一个问题,同一套解决办法,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状况。


    如果发现了,苟政又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整改变,如果没有,那么新的矛盾又不断滋生积赞:


    这其中的问题,在进入长安后,随着苟氏集团的飞速膨胀,也快速放大,也让苟政在应对这些治理上的问题时,出现大量内耗。


    也因为这些,在长安的日子里,苟政的作风也是有明显转变了,这里不比安邑,他也不敢再随便大动作。


    为何一个军功授田之事,苟政要拖那么久,除了各种客观原因,苟政的谨慎小心,也要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涉及到苟军乃至苟氏政权根本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上,他不得不三思而行,一慎再慎。即便这样,从思谋筹划,到落实推动的


    过程中,也是不断修正调整,甚至与他的将士们反复拉扯对耗:


    时至如今,苟政越发认识到,政策制度本身,从来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要害在于执行与落实。+q′s¢b^x\s?.?c,o\m¨而实事求是地讲,苟政在执行层面的能力,是有不足的,尤其在长安执政之后,面对各项推进的事务,他是越发力不从心。


    苟政所谓擅长的统筹能力,实则更多集中在大的战略层面的认识与决择上,他有改革建制之心,也有强大的动力与能量,但在具体执行上,在面对如山堆积丶如潮涌动的繁复锁碎事务时,他也是望而生畏。


    不客气地说,苟政本质上,仍然只是一个“键盘侠”罢了


    因此,苟政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协助他统筹全局,帮他参谋机要,协助他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的人才,一个识略惊人丶精力充沛的强力执行者,一个能够将苟政勾画蓝图化为现实的同志。


    而这样的人才,在当今天下,就苟政所知,舍王猛何人?


    苟政是真打算把王猛当孔明用的,打天下他可以亲力亲为,但创建健全一个政权组织的方方面面,却需要王猛这样的人来帮苟政完成


    在同乘车马丶连夜入公府的途中,苟政将他过往的经验反思丶未来的谋划设想,以及对王猛的使用打算,逐一说明之后。


    即便足智多识如王猛,也不由震撼,他自认已经高看苟政,却没想到,


    苟政的见识丶谋略与野心,已到这等高远博大的地步。


    这样的人物,岂能区区一个关中所能容纳得了的,或许苟政并没有大话,他的未来,在整个北方,乃至天下。


    立场真的是一个重要且玄妙的东西,在初投苟政的这个寒夜,王猛对苟政的疑虑便以露水蒸发的速度,快速消失。


    取而代之,是一种感慨丶信任乃至佩服,在不断的经历进化之中,苟政已经逐渐展现出他作为一方雄主独有的人格魅力,对王猛这样有志家国天下的经世之才来说,可谓亦是致命诱惑。


    当夜,王猛在感激苟政推心置腹的同时,也再一次问道:“猛虽有薄不和十一指番助大山2,


    对此,苟政在短暂的思之后,发动废话玄学的能力,悠悠然地说道:


    “因为你是王猛,王景略,天下仅此一人!”


    这样的回答,说的王猛是莫测高深,沉思几许,郑重拜道:“参见主公!”


    苟政欣然纳之。


    这却是薛强暗中给王猛透露的消息,在苟氏集团内部,只有真正的自己人才称呼苟政为”“主公”。


    过去,包括薛强在内的很多豪右,是不愿,而到了如今,徜若没有苟政的允许,却是不配了


    喜获大才,苟政直接将王猛留在公府内部,一连三日,不做其他,就和王猛讨论苟军发展建设,讨论治政之得失,讨论天下大局。


    这几日间,苟政将大部分事务都下放给郭毅丶苟武丶杨间丶朱彤丶程宪等三府僚属,倘有要紧事务需要苟政批复,也丝毫不避讳王猛,甚至直接与其商讨,参考其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王猛的见识能力,让苟政安心确定,而苟政以及苟氏集团的诸多内情,也让王猛信心倍增。


    一时间,苟政虽没有如汉昭烈帝得诸葛那般连呼“如鱼得水”,但对王猛的欣赏,总是溢于言表,挂在脸上。


    为了表示对王猛的重视,三日后,苟政召集长安文武,当众将之推介给众人。作为举荐者的薛强,被委任为秦州长史丶天水护军,前往冀城,代表苟政,全权协助辅国将军苟雄,进行整军丶授田之事,同时,苟政还另赐良马两匹丶绢十匹丶粟丶麦各百斛。


    至于王猛,苟政亲自给他置办了一栋宅邸,仅与公府隔了一条长街,并配备朴实丶婢女丶粮柴油盐等一系列生活物资,至少从物质待遇上,先满足他。


    当收拾过后,王猛以一副薪新的面貌出现在苟政面前时,看看那丰神俊朗丶姿仪瑰美的模样,苟政也不由暗叹,这等仪表,才不负王猛之名啊!


    心下好感更甚,虽然更加看重才华,但如果每天议事时,面对的是一个帅哥,总归是更好的。


    永和八年(352年),于关中士民而言,在一种平淡的节奏中,到来了。


    这一年,苟政二十五岁,王猛二十七!新年伊始,在一场公府迎新宴会上,苟政开始兑现他对王猛的承诺。


    当然,一步到位,委授重权,把他放到一人之下丶万人之上的位置上,


    基本是不可能的。苟政再怎么信重他,也得顾忌影响,得考虑魔下那么多文武将臣的感受。


    要知道,就此前苟政表现出对王猛的宠信,就已


    经引发诸多嫉恨了。包括一向宽宏的雍州长史,苟政的岳丈郭毅,在谈及王景略时,言语间都难免泛酸。


    作为一个冉再升起于长安的王者,苟政做事,还需要堂堂正正丶名正言顺哪怕从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也不好贸然将王猛拔至高位,在他对苟氏集团军政情况尚不熟悉的情况下,就予以重权。


    因此,苟政以王猛为军师祭酒,这是一个相当灵活的职位,其权力与影响力大小,只在主公的信任程度。


    而在薛强西使的日子里,王猛自然而然地代替其“军谘祭酒”的功能,


    出入霸府,参赞军政,成为新一名澄心堂常客,长安新贵。


    从正月十六日开始,苟政给王猛派遣了大量巡视丶刺察任务,让他到长安诸军丶渭南屯营及三辅郡县,重点考察军功授田以及各地屯务的推进工作。


    这绝对是一个用心良苦的安排,毕竟,随着长安及三辅诸军整编的陆续完成,授田与屯田二务,也直接成为苟氏集团最重要的事务。


    前者关乎未来发展战略,后者则直接十系到几十方苟氏车民的果腹问题,也在连续的调研之中,王猛逐渐完成对当前苟氏集团的一次综合考察。


    而结果,让王猛出乎意料的喜悦,苟政在关中对苟氏集团打下的基础,


    比他想象的要扎实得多。


    经过一番综合细致的了解,王猛发现,如今的苟氏集团,除了人主以及一些宏观上的条件,在其内部,已经形成一个政权诞生的基础。


    那几十万组织管理粗糙,但牢牢掌握在手的屯民:从三辅到河东已经开垦出的三百万亩田土,以及仍在疯狂推动屯田事务;


    还有最让王猛感到新奇与惊讶的,那些三年以来,苟政零敲碎打,逐步在军政事务中创建的各项制度与规矩,虽然在王猛眼中显得简陋粗糙,但苟政通过不断树立的权威,给苟氏集团注入了制度的基因。


    而上下将臣,不论乐不乐意,都形成了一定的认同丶习惯。这一点,相当难得,也是苟氏能否真正完成蜕变的关键因素。


    在王猛看来,苟政的这些做法丶措施,虽然有诸多可指摘之处,但都蕴含一丝“法家之妙”,这是大作为的表现。


    同时,王猛也发现,如苟政所言,当前的苟氏集团,欠缺的是系统化的集成丶补足,这其中有太多可操作的馀地,有太多值得他施展的事务。


    为此,王猛振奋不已,也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