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意志坚定

作品:《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尤其是那几个汉臣,讲起仁义道德来头头是道,可真到了动刀子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腿软。


    说白了,都怕事。


    更让他窝火的是完颜晟。


    皇帝当年打靖康,杀得南朝满地找牙,那会儿他是第一猛将、掌军大帅,立下无数功勋。可现在怎么着?年纪大了?胆子小了?这才几年的工夫,腰杆就弯了?


    “赵恒坐那儿不动,咱们就一直围着他转?当年太宗知道你这么怂,棺材板都得气翻开。”


    宗翰骂出声,牙关咬得咯咯响。


    他是真的不甘心。


    赵桓回不去,那就意味着南朝乱局暂时收住。而宗泽那老狐狸一手遮天,赵构又是个只动嘴皮子的废物。


    唯一能动摇赵恒根基的,就是他宗翰手里的兵。可现在?不让动。


    什么先观其变,什么一击而溃,全都是托词。等来等去,等的是对面稳住、等的是自己气冷。


    宗翰心头烦躁,抄起案上的茶盏就砸了出去,瓷片碎了一地。


    片刻后,他深吸口气,起身走到地图前。


    面前挂着的,是一幅从黄河北岸一直铺到淮水南端的军情地图,红蓝小旗插了半壁江山。


    他盯着中间一块,眼神幽冷。


    “这仗不打出来,我宗翰,咽不下这口气。”


    他站在那里,足足看了小半炷香时间,最终低声道:“拖不得太久。”


    “再等一年,赵恒就稳了。赵桓彻底废了,赵构也成了废棋。”


    “到那时,就算我提兵百万,也没得打了。”


    他清楚,南宋眼下虽乱,却还有破口。赵恒不是赵家人,他再精明,也遮不住身份这层薄纱。只要能撕开这个口子,他就能从朝堂一路打进临安皇城。


    但要做到这一步,就得让朝廷动起来,皇帝必须松口。


    他坐回案前,重新拿出一份折子,在火漆未干的信封旁重新提笔。


    【密呈陛下,关于淮西驻军调整与边境守御演练事宜】


    宗翰写完信,凝视半晌,缓缓收起,交由亲兵密送上京。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负手而立。


    脸色不见半分疲态,倒像是刚从战场上走下一遭,杀气隐隐藏在眉宇间。


    夜风呼啸,从帐外灌入。


    宗翰立在地图前,手中握着折扇,轻轻敲着桌沿。


    他不是不知道朝中那群人怎么看他,好战、莽撞、死咬南宋不放。


    可他宗翰打了一辈子仗,他比谁都清楚:有的仗,你今天不打,以后就再也没资格打。


    而此时的临安,皇宫后苑,暮色初沉。


    晚春的风吹过垂柳,拂过廊檐,也带进这幽静小院里几分清凉。


    赵恒换了常服,一身淡紫袍坐在石桌前,手里拿着一盏温酒,正和史芸说话。


    史芸今天罕见地穿了身素白衣裙,袖口绣着几枝春杏,坐姿端正,她顿了顿,小声开口道:陛下,我有个想法……”


    赵恒一顿,侧头看她:“说吧。”


    史芸有点犹豫,却还是抬头道:“您记得以前和我说的,女子也能为国效力吗?”


    赵恒一怔,随即点头,。


    “记得,”他说,“梁红玉不就是例子吗?持鼓击金,挽狂澜于既倒。这世上谁说女子就不能建功立业?”


    史芸凝视他一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臣妾想设些织坊。”


    “织坊?”赵恒挑了挑眉,“你这不是要当梁红玉,是想当杜秋娘?”


    “非也。”史芸正色道,“如今北地战火未息,流民南下者不计其数。建康城外,如今已有两万妇孺露宿城郊,靠粥棚维生。若只靠官府赈济,便是一时,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你想……”赵恒缓缓道。


    “设丝织坊。”史芸一字一句,“臣妾想着,在建康、明州、泉州三地,先建试点。”


    “招募那些无依妇人,择其中心灵手巧者教其织锦,依宋锦为样,以官设工头,民间资助为辅,若能纺得成布,再由朝廷统一收购或出货外销。”


    她顿了顿,声音轻却坚定:“能做布的,便能得工钱;能带徒的,还能得赏。若能兴起,既扶困,又养匠,更是开源之策。”


    赵恒听到这里,已经不说话了。他轻轻摩挲着食指关节,眉头却渐渐舒展开来。


    良久,他笑道:“你这是想……搞一个女工产业链啊?”


    “女工,产业链?”史芸有些懵。


    “是这个意思吗?臣妾只是想着,她们若有了活干,就不会再做街头讨饭之人。最起码,她们能养活自己,不被人拿去做妾、卖儿卖女。”


    赵恒眼神越发认真,点点头:“这不是个小事,这是国之根本。史芸,你这不是在管后宫,你这是在理天下。”


    他忽然语气一顿,像是下了决心:“织坊之事,不止你来做。


    “我会下令,让市舶司出面帮你对接外销通道。”


    史芸一下抬头,满眼惊讶。


    “市舶司?可是那是管海外贸易的。”


    “对啊,”赵恒点头,“你不是说泉州也要设坊?那地方是大港,舶船常年停靠。到时候你这批宋锦要是织得好,南洋、东瀛、乃至阿拉伯那边都能卖。”


    “你这不是在办织坊,这是在出口创汇啊。”


    史芸听得有点懵,但也忍不住笑起来,眼神亮得发光。


    “那我……我真可以动手开始了吗?”


    赵恒点头:“可以。”


    “你先拟个折子,起草一个试办方案,标明地点、预算、织工人数、启动资金,我这边让中书省开绿色通道,不走通常审批流程,直接以皇后织坊试点立项。”


    “只要你手脚快,三个月内,建康第一处就能运转。”


    史芸眼中含笑,连连点头。


    赵恒瞥了她一眼,忽然笑道:“不过有个前提——”


    “你想亲力亲为,可以。但你要是打着我的旗号胡乱铺张、欺压百姓、贪墨公粮,我就算你是我……最亲的人,也不讲情面。”


    史芸一愣,眼中却没有半点生气,只认真道:“我不会。”


    “您教我这些,我都记着。”


    赵恒笑了,拿起酒盏,朝她举了举:“那就预祝史芸娘子,大展拳脚,一织成名。”


    史芸低头一笑,轻轻端盏,与他碰了一下。


    夜色沉沉,宫灯摇曳,一场闲话家常的饭局,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定下了一场可能撬动民间风气、重整江南织业的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