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天下黎庶

作品:《靖康耻?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

    晨钟悠悠,佛号阵阵,梵音回荡在大报恩寺上空。


    一炷高香插上坛前香炉,香烟袅袅如云雾升腾,仿佛将这方天地都洗净了几分尘俗。


    赵恒站在坛前,身披朝服,身姿挺拔,面色肃穆,没说话,眼神却清清楚楚落在每一位参与者的身上。


    礼部、兵部的官员,士子代表,建康的士绅,还有史芸。


    他是穿越而来,心里有数。


    这个时代的朝廷、佛门、士林,三者之间牵扯极深,不是一朝一夕能理清的。


    可若想真正稳住这局面,就必须借他们的势,也得引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去。


    讲什么道、念什么佛,很多时候只是个形式,关键在于这个形式要被谁看到、用来干什么。


    所以今天,他站在这里,没打算光搞仪式走个过场,而是打算把这出戏,做得扎扎实实,做进人心里去。


    “朕愿为天下黎庶,祈一份安稳。”


    话音落下那一刻,四周静得出奇。


    接着,是礼部官员率先跪拜,随即,百官齐跪,山呼:“陛下仁德,泽被苍生!”


    那声音,从高台下翻滚着传出大殿,传入寺外围观的百姓耳中,有老农热泪盈眶,有妇人捧着孩童连连叩首,有年轻士子眼含激动,衣袖一卷跪了下去,跪得干脆而坚定。


    赵恒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这一幕,眼中无波,却深知,这一次,他确实演对了。


    “陛下,请上香坛。”


    内侍低声提醒。


    赵恒点头,从侍从手中接过香火,这香不是寻常香料,而是礼部特地选的贡品沉香,一点就燃,烟雾带着檀木与药草的沉香气,沉稳而清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慈济法师双手合十,唱诵引导。


    赵恒步伐沉稳,一步一拜,走到三炷高香之前,屈身插入香炉,低声道:“愿此香火,慰百姓惶惶之心,庇大宋山河无恙。”


    他话音刚落,史芸已从他身后缓缓走出,身着素色宫装,发髻低束,神情恭敬。


    “妾身史芸,愿随陛下祈福,求天下母子得以团聚,流民得以安所。”


    她语气虽轻,却极有力量,像一根针扎进了围观百姓心里——不止是皇帝,连后宫里的妃子都出来为他们点香祈福了?


    这不是施舍,是看得起,是把他们当人、当子民。


    “阿弥陀佛。”


    慈济法师双手合十,领诵法咒,随后是一通长达半柱香时辰的大悲咒。


    六位高僧在坛下绕香坛转诵,衣袍曳地,步伐缓慢,嘴中念诵佛音,一字一句都显得肃穆。


    等大悲咒一念完,慈济法师再度抬手:“启请陛下登坛宣诏。”


    赵恒收回心思,点头上前,从内侍手中接过圣旨。


    他没像那些老皇帝一样咿咿呀呀地念文言,而是大声朗诵,声音铿锵:“大宋天子赵恒,谨奉天命,于今日设坛大报恩寺,赈济黎民。此行非为富贵非为神佛,惟望百姓安、天下安稳。”


    圣旨一字一句落下,坛下鸦雀无声。


    风吹过香炉,烟气缭绕间,赵恒收起圣旨,微微抬头,看着那大殿巍然高起的飞檐金瓦,又低头看了一眼香坛之下那乌压压的人群。


    他把圣旨递给身旁的内侍,眼神一转,看向慈济法师。


    “今日香火既燃,佛音已响,朕也算尽了人臣之责。可咱们救灾,不止靠嘴上说说,手里也得动起来才成。”


    慈济法师合十低头,沉声道:“陛下所言极是,佛门弟子,应当悲悯众生,施米施食,救苦救难,方不负慈悲二字。”


    “那就好。”赵恒点点头,随即语气一转,带着点试探,也带着点率真。


    “朕想着,这些日子流民数目只怕要破三百万了,光靠朝廷一处处设粥棚,那是杯水车薪。朕便想了,若这天下寺观都能主动设棚赈济、开仓放粮,咱们朝廷就能缓一口气,百姓也多一口饭吃。”


    话说得坦白,甚至有点求人那味儿。


    可赵恒清楚,这是大宋,不是后世。他穿越前搞政研,懂得博弈理论。


    关键时候,该低头就得低头,给佛门台阶下,给士绅面子上,这种事,讲面子,就是讲效果。


    “所以,朕想问一句,”他望着慈济法师,目光坦然,“大报恩寺,能不能带这个头?”


    这一句话落下,气氛便有些微妙。


    礼部官员、建康府尹、兵部主事,甚至一旁站着的李纲,眼神都不由得看向慈济法师。


    谁都知道,这句话虽然像是在请示,其实是“皇帝亲点”。若是这大报恩寺真敢装糊涂,那以后别说香火钱了,朝廷连庙门都能给你贴上“钦点清闲场所”。


    慈济法师自然也不是傻子,赵恒这点分寸把握得刚刚好——既有恩,又有威,既给脸,也留路。


    他一捋佛珠,低眉合十,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陛下之言,实乃佛心所向、人心所向。”


    “我大报恩寺,自今日起,愿开南苑空院三处,设粥厂、施茶汤、设夜棚、收孤童,日供三百人食宿,若有功德主相助,更可增设。”


    这话一出,台下一片哗然。


    百姓中甚至有人高声喊了一句:“大报恩寺好样的!佛祖显灵了!”


    赵恒听着那声音,嘴角忍不住微微一勾,心道这才是他想要的效果。


    “好。”他沉声应道,语调不高,却让人莫名安心,“朕在此赐大报恩寺仁施之坊旌旗一面,此旗所在之地,朝廷默认为赈济场所,地方衙门、军伍兵丁,不得侵扰。”


    内侍早早将锦旗呈上,那旗乃礼部所制,朱底金边,上书四字“仁施之坊”,底下还加了个“赵恒御书”。


    慈济法师双手接过,面色庄严,口中低颂:“陛下仁德,佛门感戴。”


    而就在这时候,李纲也站了出来,语气郑重:“陛下之举,法师之允,皆为万民之福。”


    “臣建议,即日起由礼部、兵部、工部三司共设赈济备案,将凡愿设粥棚、开庵舍米者一律登记,按规模授予旌旗、赈银、官府文牒,以示鼓励。”


    赵恒点头,毫不犹豫:“准奏!凡设棚赈济者,朕有赏!凡借机囤粮涨价、哄抬施米者,朕让他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