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作品:《大明:亡国夜,我带来完整工业体

    朱由检看着面前站出来的御史,很想问问:谁他妈邀请你来的?知不知道这里是最高的军政长官会议?


    想到自己的声望值,这帮御史们又和读书人挂钩,朱由检最终忍下大开杀戒的想法。!我′得?书¢城¨ `最_歆?璋!結`哽*欣,快~


    他冷着脸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御史丝毫没有意识到陛下眼里的不愉,躬身道:“回禀陛下,微臣名叫曹世清!”


    朱由检扭头对王承恩说:“记下来!”


    王承恩悄悄从怀里拿出小本本,开始记录这名御史的名字。


    在场官员们傻眼了,陛下这是啥意思?要秋后算账的意思?


    就连那名御史同样愣住了,不是,我身为堂堂御史,敢于谏言,陛下难道不应该夸赞我吗?


    如果是以前,阁老们和六部的官员肯定会站出来帮着那名御史说话,这次他们都默契的保持沉默。


    陛下打了胜仗,没有动用朝廷国库的一分一毫,貌似神机营的军饷也是陛下私掏的腰包。


    朝廷官员们不是傻子,知道陛下的内帑靠着抄家搞了不少钱,苦于没有证据,大臣们也不敢随便过问。


    根据小道消息,陛下内帑至少有上百万白银。


    唉,陛下捂着钱不肯发俸禄,却高薪养着那帮士兵,这帮大臣们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w·o*d+e?s+c.w?..c\o\.


    表面上看,朱由检打了胜仗,文官们对陛下的韬略非常满意,同样的,因为孔府,因为俸禄,因为魏藻德所代表的东林党,使得朱由检和大臣们的关系渐行渐远。


    双方现在能站在一起议事,基本就是貌神离合。


    朱由检同样深知这些文官的想法,要么甩开这些文官单干,要么选择听从文官的建议,无论怎么做都很难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自古以来,士大夫和底层老百姓永远是两个对立面。


    无论过去多少年都不会发生改变。


    他不是没有思考过对朝廷的改制,效仿日不落那边推行《自由大宪章》法案,敲定:王在法下的核心根基,推行现代化的法治体系。


    这个改制的推行,相当于朱由检自己砍了自己的大动脉,不得不思虑再三。


    日不落现在很落后,放在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人家统治着超过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什么对方在大航海时代崛起?


    法治基础的建立,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推行,民主的改制和权利的分制等等。


    这些改制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朱由检在山东推行摊丁入亩都遭遇到极大的阻力,更何况在别的地区推行。+天?禧?晓?说*枉\ ·追·罪/辛?漳?节′


    还是先从教育入手吧,培养出文艺复兴的土壤,再让后面的人去继续努力。


    他这辈子生命是有限的,管不了太多的身后事。


    那名叫曹世清的御史看到陛下首勾勾的盯着自己,心里难免有几分压迫感。


    彼时的崇祯帝跟以往不同,也许是御驾亲征的缘故,使崇祯帝身上带着少许的血腥味。


    最后还是邱瑜站出来打圆场,说道:“陛下,御史也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望陛下赎罪,既然陛下要扩建西山,我们当然支持,不留余力的支持!就是想问问,这钱从什么地方出?要不要针对民间增加赋税?”


    众多官员们听说要增加赋税,纷纷活跃起来。


    他们都盼着陛下加征赋税,只要征税,中间可以操控的空间就太多了。


    你把一块肥肉给别人,一层层传递下去,哪怕这块肥肉落到陛下手里,这些经手人的手上是不是沾着一层油花?


    从整个民间征税,少说得有几百万两银子吧,一层淡淡的油花就够了。


    朱由检笑起来,妈的,邱瑜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转眼就把矛盾转移了。


    他咳嗽一声,说道:“朕从战场上搜刮出一点战利品罢了,刚刚算了算,勉强够西山扩建,当然,朕也不是用来建设自己享用的,而是用做军事用途,防止李自成的大军再卷土重来。”


    大臣们怎么可能会被糊弄呢,说是军事用途,中间的油水谁又知道呢。


    邱瑜还想说什么,注意到王承恩一个劲儿的给自己使眼色,他想到前任内阁首辅的下场,最终老老实实同意陛下的提议。


    户部尚书王铎和兵部尚书陈仁锡看到首辅大人都妥协了,他们也连忙站出来附和。


    反正国库没钱,陛下花的也不是国库的钱,又没有增加赋税,想建就建吧。


    第一个小小的议题就耽误这么长时间,接下来还有第二个议题,那就是左良玉的大军该怎么办。


    有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


    陈仁锡身为兵部尚书,理应负责这次跟左良玉的谈判。


    刚开始朱由检不同意谈判,觉得左良玉劫走自己两百万白银。


    可这笔钱是见不得光的,哑巴亏只能自己吃。


    陈仁锡站出来说道:“陛下,昨晚有两名副将偷偷从左良玉的军营里跑出来


    ,他们得知左良玉要造反,赶过来通风报信,还说他们是完全效忠陛下的。”


    朱由检眉头挑起:“哦,他们人呢?”


    陈仁锡:“就在西山,要不要微臣把他们带过来?”


    朱由检正发愁没有左良玉那边的情报,左良玉有着六十万大军,跟李自成的不遑多让。


    以现在的武器装备存量,能不能打赢左良玉还真的很难说。


    而左良玉现在还不知道李自成己经败退了吧?


    朱由检知道西山这边肯定有左良玉的眼线,他吩咐邱瑜,明日筹备大阅兵,好让左良玉提前得知消息。


    很快,那两名将领就被带过来了。


    张国纪和沈应魁!


    他们都是左良玉前五营的副将,在看到朱由检后,给陛下跪下磕头。


    这两个人能跑回来也是担惊受怕,害怕陛下不信自己,更不敢把自己军营的兵力都带出来,因为大军的调动会引起左良玉的警觉,还会引起朝廷的提防。


    朱由检目光看着这两个人,缓缓道:“起来吧。”


    张国纪和沈应魁忐忑不安的站起来,待到邱瑜的问话,他们把左良玉大军的动静说了一遍。


    原来左良玉制定了两套方案,一套是明军胜利,一套是李自成攻下京城。


    只要李自成敢攻下京城,左良玉就会打着替皇帝报仇的号口,去进攻京城。


    左良玉觉得崇祯帝必败无疑,没有任何胜算,区区两三万兵力怎么能守得住偌大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