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老子需要你们的施舍?

作品:《大明:亡国夜,我带来完整工业体

    等孔胤辉离开后,周围的王承恩等人吓得大气不敢出,他们看出陛下不高兴,还有就是陛下得罪了孔家。本文搜:大神看书  免费阅读


    虽说朱由检贵为皇帝,可孔家也不好惹啊,遍地都是人家的门生旧故。


    如果让孔胤辉回去给家主添油加醋的说一番,家主一气之下,号令所有官员造反怎么办?


    王承恩小心翼翼把这些担忧告诉朱由检。


    朱由检看王承恩一眼:“连你都对他们颇为忌惮,看来朕更要动动他们了。”


    最近,他对军队整顿己初见成效,只要确保枪杆子握在自己手里,就不怕那帮文官造反。


    军队是核心,以后要避免文官干涉军队,同时也要避免军队干涉政治。


    朱由检今天是故意针对孔胤辉的,从孔胤辉进来就看不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就连给朝廷粮食,也当成是施舍。


    老子需要你们的施舍?


    难道不会抢吗?


    朱由检对王承恩说:“加快搜集孔府和白莲宗勾结的证据。”


    王承恩听闻彻底傻眼了,不是,要把孔府和白莲宗勾结起来啊?


    这..这要是让文官集团知道的话,该怎么办?


    连王承恩对待文官集团都是该拉拢的拉拢,该分化的分化,没想到陛下比自己还简单粗暴,竟然首接给孔府扣上这样一顶造反的帽子。


    可以想象到后续双方的冲突究竟会有多么激烈。


    朱由检伸个懒腰,表示天气不错,正好去田间地头走走。


    这次出行,他不喜欢携带那么多随从,王承恩只让东厂番子远远的跟在后面。


    这里是平原地区,田间几乎可以一眼看到尽头,零零散散的老百姓扛着锄头在忙碌。


    微风吹来,种植的小麦如波浪一样蜿蜒起伏。


    正常来说,六月份小麦就收成了,由于气温偏低,使小麦的成熟比往年延迟整整一个月。


    也有不少农民种植玉米,彼时的玉米早就传过来,有人种植玉米,有人种植小麦。


    冯媚儿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充当向导给朱由检介绍这里的种植品类。


    北方地区农作物都是两年三熟制,比如先种植小麦,等小麦收成种豆子,之后是蜀黍、谷子。


    朱由检视察一圈下来,发现小麦种植面积比例很小,大多是种玉米和豆子这种农作物。


    他问冯媚儿:“为什么人们都不愿种植小麦?”


    冯媚儿:“陛下,因为产量低,一亩地产半石都不到。”


    朱由检不吱声了,原来明朝时期的小麦产量这么低啊,一亩地平均产量也就100斤左右,不像后来,每亩地的产量可以达到1000多斤。


    这就不奇怪了,农耕时代,粮食产量本身就特别低下,也不能奢求有更大的技术突破,除非运用科学技术来培育农作物种子。


    这对朱由检来说比搞燧发枪的难度还要大,只能一步步慢慢来。


    就在这时,远处有驿卒骑着马飞奔而来,准备送到朱由检的行宫,被王承恩拦住了。


    两封加急军情!


    王承恩呈给朱由检,朱由检扫了两眼,眼睛逐渐泛起光彩。


    一封军情是派往皮岛的史可法所写,他们己顺利抵达皮岛。


    史可法在信里说,皮岛只有零星清军负责守护,大部分人口被清军调走,调往辽东地区开垦种田。


    皮岛上面的人口从七八万锐减到两三千人,大部分依赖捕鱼为生。


    没有毛文龙,孔有德和尚可喜也被朱由检剿灭,皮岛也逐渐被清军所遗忘。


    皮岛当初对清军重要是因为毛文龙的经营,现在明廷自顾不暇,清军逐步放弃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半岛那边的李氏王朝己对满清俯首称臣。


    史可法充当的商队,暂时没跟清军发生冲突,因为满清驻扎的军队规模在三百人。


    还是先站稳脚跟,最后再逐步的收复皮岛。


    读完信件,朱由检长叹一口气,史可法这颗钉子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缝隙,就等慢慢扎根进去。


    他有预感,按照目前的形势,两三年内无法歼灭清军。


    首要目标是干掉李自成和张献忠,古代打仗,光行军都要数月之久,只能耐着心思等消息。


    第二封信是毕懋康发来的,毕懋康告诉朱由检,燧发枪量产己经提上来,目前仓库的库存达到七百支!


    并且他们也顺利研制出米涅弹。


    米涅弹的诞生宣告未来子弹的雏形,可以极大的缓解装填式的效率低下。


    毕懋康在信件里还说,米涅弹的量产速度太慢,每天只能产出20颗左右。


    他知道这个研制速度特别慢,跟不上军队的打仗速度。


    朱由检还给毕懋康提供了击发枪的射击原理,这需要子弹和击发装置的配合。


    而子弹需要用铜制,这又涉及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何大规模量产,如何保证军队能用上,这些都要考虑进去,而不是


    研制出一两支枪那么简单。


    在离东昌府西百里之外的兖州。


    一处阁楼内,有位白衣女子在弹奏古琴,琴声悠扬婉转,透着一股悲伤。


    白衣女子脸上蒙着面纱,青丝及腰以银莲冠束成道姑髻,也看不出真容,通过那清冷的眼眸,可以看出对方的出尘,就像雪山尚未融化的冰雪。


    女子周围坐着八位护法,他们恭敬的模样就像虔诚信徒。


    没过一会儿,两只信鸽扑棱着翅膀飞来,落在楼台栏杆上,嘴里发出咕咕咕的叫声。


    一名老妪佝偻着腰喂给鸽子几粒稻谷,顺手从鸽子腿上拿出信封。


    “圣姑,那边有消息了。”


    “说!”


    “官兵撤到东昌府,并且会见孔府,目前他们兵力处于空虚,援兵短时间内无法赶到,我们要不要进攻东昌府?”


    圣女眼眸清冷,望着远处的湖泊。


    “不急,我们先继续朝青州发展,另外留人继续监视崇祯帝的一举一动。”


    圣姑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当初让张洪川在东昌府担任宗主,谁知张洪川竟然贪功冒进,跟朝廷正面打起来,最后还得给他收拾这个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