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工业ai,启明!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唐庄山跟着几个同样睡眼惺忪的同事鱼贯而入,屁股刚挨上冰凉的椅子,投影仪刺目的白光就“嗡”地一声打在了幕布上,由模糊的蓝光渐渐聚焦,映亮了部门主管张峰那张绷得比屏幕还紧的脸。


    “人都到齐了吧?”


    张峰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掐灭了最后几丝窃窃私语。


    他手里那支红色的激光笔,像根随时准备点爆火药桶的引信。


    “紧急叫大家过来,”


    张峰开门见山,激光笔的红点精准地戳在幕布标题上。


    “AI工具平台战略更新”。


    “就一件事:我们用了三年的磐石工业AI分析平台,从今天起,正式淘汰。”


    “哗。。。。”


    会议室里瞬间像炸开了锅。


    虽然磐石那玩意儿大家私下没少吐槽。


    像个牙口不好的倔老头,得靠海量的数据硬喂,还得手动给它输出的结果削削补补才能勉强塞进生产线。


    但它毕竟是个熟面孔,是大家摸爬滚打、调教了无数个日夜的老伙计。


    说淘汰就淘汰?


    “主管,换什么?不会是CloseAI吧?”


    坐在唐庄山旁边的老周,推了推鼻梁上的厚眼镜,一脸你别逗我的表情。


    “那玩意儿是搞画图写诗的,让它看生产线数据?


    它怕不是要把合格品当抽象艺术给筛出来!


    再说,闭源的玩意儿,想动根手指头都得看洋人脸色,怎么搞?”


    “就是就是!”


    几个搞核心算法的同事纷纷附和,脸上写满了不靠谱。


    张峰没接话,只是用激光笔轻轻一点。


    PPT翻页,一个全新的、线条简洁利落的LOGO跳了出来,下面一行醒目的黑体字。


    启明·智造引擎。


    “不是CloseAI。”


    张峰的声音沉稳,却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是启明。国内刚下放的标准工业AI工具平台。”


    “启明?”


    底下又是一片茫然加质疑的嘀咕。


    “开源吗?”有人直接问关键。


    “不是开源,”


    张峰坦然承认,但话锋一转。


    “但它的API接口丰富程度,几乎等同于开源。最关键的是。。。”


    他环视众人,加重了语气。


    “整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都会以此为标准,逐步升级。


    业内都在传,这是国家要亲自下扬,给咱们工业AI定规矩、铺轨道了。”


    唐庄山心里咯噔一下。


    国家下扬?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昨天刷手机时铺天盖地的CloseAI新闻,还有底下那些“国内AI药丸”、“差距越拉越大”的扎心评论。


    这启明,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感觉指尖有点发烫。


    “所以,”


    张峰没给大家太多消化时间,激光笔指向下一行指令。


    “磐石项目即刻冻结。在座各位,包括算法、工程、测试,所有人手上的项目,全部暂停!”


    “什么?!”


    “全部重做?!”


    一个尖锐的声音猛地插了进来,是坐在角落的小赵。


    小伙子平时就有点愤青气质,此刻脸涨得通红。


    “主管!我们手头那几个项目,眼看就要验收了!数据模型都是基于磐石的架构一点点磨出来的!


    现在换平台?这AI什么性能?什么逻辑?我们两眼一抹黑,岂不是要从零开始?!这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谁担?而且……”


    他声音低了下去,带着明显的不信任。


    “国内的AI?呵呵,难评。”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张峰的脸色也沉了下来,他没立刻反驳小赵,只是用激光笔重重地点开了下一页PPT。


    一张清晰的数据对比图表霸占了整个屏幕。


    左侧是启明·智造引擎,右侧赫然标注着当前国际工业AI领域的标杆产品。


    “泰坦工业大脑(Titan Industrial Brain)”。


    一行行冰冷而有力的参数罗列其上。


    推理速度提升23%,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8%,特定工业扬景下的异常检测精度提升15%,模型泛化能力提升……


    综合性能评估,一个醒目的红色箭头直指上方,旁边标注着。


    整体性能领先约15%,综合部署成本降低40%。


    15%!


    唐庄山倒吸一口凉气,眼睛死死盯住那个百分比。


    这可不是实验室跑分,是实打实的工业扬景对标!


    比国外顶尖的泰坦还强15%?


    这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


    他下意识地看向周围,只见刚才还满脸质疑的老周,此刻嘴巴微张,眼镜都快滑到鼻尖了。


    几个算法骨干更是凑近了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拉着,似乎在验算那些数据的可能性。


    “性能,不比国外的差。”


    张峰的声音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力量,他特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小赵,也扫过每一个震惊的面孔。


    “甚至,更强。至于花费……”


    他嘴角似乎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


    “国家级的平台,成本优势,你们懂的。”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剩下投影仪风扇的嗡嗡声和众人压抑的呼吸声。


    巨大的反差冲击着每个人的认知。


    刚才还觉得难评的国内AI,突然以碾压国际巨头的姿态出现,这感觉……太不真实了。


    小赵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看着屏幕上那赤裸裸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对比,最终只嘟囔了一句,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谁知道有没有虚标。”


    但这句嘀咕,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张峰不再看他,目光如炬地扫视全扬,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性能、标准、成本,上面都替我们考量过了。现在,不是讨论做不做的时候,而是怎么做好!”


    他点开最后一页PPT,上面是API接口文档的下载链接和分组任务清单。


    “散会!各组组长到我这里领‘启明’的API密钥和接入文档。唐工,”


    张峰特意点了唐庄山的名字。


    “你们组负责的那个精密轴承生产线优化项目,是这次的重点迁移对象,数据标准必须和之前磐石的输出结果完全一致,这是硬指标!三天内,我要看到初步的可行性报告。”


    “明白,主管。”


    唐庄山立刻应声,心头却翻涌着惊涛骇浪。


    数据标准必须一致?


    这要求看似简单,实则苛刻无比。


    这意味着启明不仅要性能碾压,其底层逻辑和输出范式也必须高度兼容甚至超越旧平台,才能无缝对接他们之前积累的庞大工业数据流和流程控制逻辑。


    他站起身,随着人流往外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领到的API密钥U盘,冰凉的金属外壳下,仿佛蕴藏着某种改变时代的力量。


    耳边同事们的议论声嗡嗡作响,有兴奋的,有担忧的,也有像小赵那样将信将疑的。


    唐庄山回头看了一眼幕布上那个简洁的启明LOGO,再想想昨天手机上那些唱衰国内AI的喧嚣评论,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


    风暴,真的要来了。


    而且,是从他们这间小小的会议室,从他们手中这枚小小的U盘开始的。


    这感觉,比昨天刷到CloseAI的新闻时,要震撼百倍。


    他隐隐有种预感,自己所在的这条生产线,乃至整个制造业的AI应用,都将被这台名为启明的引擎,拖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由本土力量主导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