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青睐or质疑?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细胞会持续、不受控地形成大量片状伪足,但方向紊乱,缺乏有效的协调。
这会导致细胞原地打转或进行无效的、方向混乱的爬行,整体迁移效率反而大幅下降。
因为正常的迁移需要Rac1在细胞前缘精确的时空激活,并与RhoA以及Cdc42形成精密的动态平衡和前后协调。
持续激活打破了这种平衡和协调性。”
张教授眼中赞赏更浓,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涉及微管动态不稳定性对细胞器运输的影响、特定驱动蛋白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甚至包括陈佑华刚才提到的引导干细胞分化的人工支架可能需要考虑哪些关键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信号因素。
陈佑华一一作答,思路清晰,逻辑严谨,不仅准确回答了问题,有时还能引申到相关的文献发现或技术难点。
他的回答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精准的概念和基于理解的推演。
问答持续了十几分钟。
张教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明显,最后满意地点点头。
“非常好!佑华,你的知识储备、理解深度和思维能力,确实让我印象深刻。
完全不像是刚入学三个月的新生。”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陈佑华,语气变得认真。
“你刚才说,想加入我的项目小组?”
陈佑华迎上张教授的目光,没有任何犹豫,清晰地回答。
“是的,张教授。
我对您研究的细胞骨架动态调控,特别是它在疾病和潜在应用方面的探索非常感兴趣。
虽然我现在能力有限,但我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学起,希望能有机会在您的实验室学习,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张教授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沉静、态度诚恳又锋芒内敛的年轻人,沉吟了片刻。
大一新生直接进实验室,确实少见,但眼前这个学生展现出的潜力和求知欲,让他觉得值得破例一试。
“好。”
张教授终于点头,露出了笑容。
“下周一下午,两点半,直接到我办公室来找我。
地址我稍后发短信给你。
我们先聊聊,看看你能从哪些方面开始参与。”
“谢谢张教授!我一定准时到!”
陈佑华心中一定,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但眼中终于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通往目标实验室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了第一道缝隙。
他的目标很简单,先跟着张教授的课题好好做牛马,积累实践经验。
每一个生物课本书上总结出来的概念,定义,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来佐证。
而如何去实验证明,又要去设计严谨实验流程,实验方案。
仅仅一个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实验步骤,都需要大量人力,去奉献自己青春,乃至生命。
需要大量的金钱,去白白烧在里面,从而得出那冰冷又严谨的一串串数字。
这其中的辛酸苦楚,日日夜夜的重复实验,任何语言都难以说明。
而他,正需要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依靠自己,依靠系统,去闯出那条血路。
日子依然照旧。
陈佑华仿佛又回到了之前那个平淡,乏味,孤独的日子。
每天主要就是看前沿的一些文献,不懂的就回头找书。
反正系统赋予自己的记忆力摆在那,不用白不用。
并且这种积累可以说是十分恐怖的,当自己的知识主体架构完成之后。
接着就是不停的往里面塞各种各样更加深入的知识。
陈佑华像一块永无止境的海绵似的,不断吸收着各种生物学各种分支的知识点。
在这样上课和图书馆自习的氛围下时间过得飞快。
张教授口中的那个下周星期一,也就是今天,到了。
虽然说是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
但是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都知道。
实验室每个人都会进,但是本科阶段在实验室的操作基本是小孩子过家家。
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或者动手能力,牛马都轮不到你当。
而那些前沿课题,所用到的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材料,只要他一个失误,都能让陈佑华麻溜收拾东西走人。
但是路肯定要一步步走,自己还是大一。
本科阶段的实验自己肯定不能错过。
每种仪器的使用,以及操作指南,如何将这些仪器用出花来,以及各种严谨的操作步骤,才是每个实验室牛马真正要掌握的东西。
理论的归理论,实验室的归实验室,自己要是接下来在实验室表现不好,那肯定没戏了。
陈佑华早早如约到了张教授的办公室。
只不过很尴尬的是。
地址上的门是锁的,张教授不在。
他只能在走廊旁边拿着书,一边看书,一边忍受来往各种老师的审视。
过了好一会,张教授才拿着书,出现在电梯口。
看见张教授的陈佑华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张教授指了指他,可能是叫不出名字。
陈佑华上前主动说道。
“张教授,我叫陈佑华,生物科学专业大一的,上周三下午我和您聊过。”
张教授一手夹着书,一手拿着不锈钢的保温杯,上下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随后开门走进了办公室。
陈佑华跟着走了进去。
张教授则是坐在椅子上,不急不慢的喝了一口茶,才开口说道。
“陈佑华同学,你才大一,并且大一也是会进实验室进行操作的,为什么这么想进实验室做项目呢?”
陈佑华听后,沉默了一会。
因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直接说自己有系统吗?哪怕不是直接被当成神经病。
说自己看不上大学里的实验,想尽快去去做有意义的项目积累经验?
那肯定会被当成急急躁躁,做事冲动的年轻人。
最后,陈佑华还是开口说道。
“因为我差不多已经把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学完了,最近一直在看相关的文献,但是理论一日不入实验室,终究是理论,所以我想尽快进入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