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瓶装酒上市
作品:《重生那年1985》 今天这个会,是开得相当成功,大家走的时候,兴致相当的高。 在队上稍有些威望的人,围着陈元庆一起,就集中建房的事情进行了一番讨论。 现在,各家的房子,都算不得多好。 新建房子,自然是好事情。 一万多的拆迁赔付,足够是修上很不错的房子。 接下来的几天,陈元庆带人将修建水泥路的路线给确定好。 路面并不打算修建得太宽,就只需要4米就足够。 足够以后轿车进行错车了。 确定好路线之后,先将路面进行平整,然后就正式的开始修。 厚度还是18cm。 用不着陈元庆去操心如何修建水泥路。 之前的时候,已经修过1公里的水泥路,陈元庆将自己知道的,都是说了。 比如说水泥路热膨冷缩,解决方式就是在水泥路上每隔上一段时间道切割出来一道缝隙。 现在没有专门进行切割的机器! 没有关系,可以在修建的时候,就直接隔上东西。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陈元庆的注意力,转移到瓶装春井坊酒上面。 就已经给灌装好,就等着发往各地的春井酒坊进行售卖。 有着自己的销售渠道就是好,有新品的时候,就能够直接上架销售。 陈元庆拍了拍堆砌整齐的纸箱,每箱里面有6瓶酒。 这里有两种箱子。 一种是白标春井坊酒,一种是金标春井坊酒。 金标酒并不多,总共也就不到五百瓶,80箱。 至于说为什么只是灌装了这点,原因也是很简单,蒸出来的好酒就只有这么多。 很难理解? 实际上也很好理解。 每一甄酒醅进行蒸酒,去掉头酒和尾酒,只有中段酒能用。 而中段酒在不同蒸酒时间段里面,也是有品质的差异。 满足陈元庆对金标春井坊酒品质要求的,就只有这么多酒。 陈元庆:“以后是吃肉吃土,就看这一回了。” 陈红艳侧眼看了下陈元庆,这搞瓶装酒是陈元庆一力主推的事情。 当然了,也没有人说要反对。 在春井坊酒业,陈元庆说什么就什么,他有着绝对的权威性。 只要一家企业的创始人不断带着企业从这个辉煌走向下一个辉煌,那么上上下下全部都听他的。 一旦陷入到发展受限,经营利润下滑乃至亏损,那么大家心里面自然就会产生怀疑的情绪。 一般来讲,企业走下坡路了,就进入到了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原因? 和企业老板有很大关系。 大部分的企业,都是老板在亲自进行经营。 企业走下坡路,说明老板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 市场是一直都在不断发展的。 八十年代的市场环境和九十年代的市场环境是完全不同的。 九十年代和21世纪一零年代又是不同。 年年都是在变化。 只有跟上变化,甚至在市场还没有变的时候提前变,这样才是能够在市场当中活得更好。 反倒是那些老板在幕后的企业,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可以迅速的采取行动,更换管理层,调整经营思路,让企业重新的适应市场发展,把企业拉回正轨。 “行了,别在这感叹了。赶紧出去吧,别挡着大家装车。” 将陈元庆给赶走,陈红艳招呼工人开始装车,她负责白酒的销售。 这些酒大部分将会运往县城的两家春井酒坊,小部分在之后会分发到乡镇。 现在没有铲车,工人们只能够一箱一箱的搬运装车。 全部都是女工来进行搬运。 至于说男人们? 不是在酿酒,就是在建房或者开采石料。 整个生产队从老到幼,全部是忙忙碌碌的。 就没几个闲人! 大家日日忙碌,精神面貌却是不错。 很简单的缘故,忙点累点没关系,有钱拿就行。 此时的人,真的穷怕了。 所以期待值就相当的低,只要吃饱穿暖有存款,能够眼见日子变得好起来,就没其他太高的追求。 生产队现在还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 没有办法,只能够从附近生产队找人过来。 其他生产队的人,虽然可以进酿酒车间看,但是不能够长时间停留。 大家也很默契的不向外透露半点酿酒的事情。 大家心里面可都清楚,酿酒技术是大家过上好日子的关键,可不能够被人偷学了去。 听着拖拉机
启动的声音,陈元庆知道,是拉着瓶装酒走了。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呢? 作为全新的品牌,想要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除了靠时间的积累来慢慢侵蚀市场之外,还有就是靠着低价策略来抢占市场。 价格优势在市场竞争当中,可谓是无往不利。 消费者又不是傻子,只要你的产品质量好,价格又相比起同类产品低,那么必然就会在市场上面获取到大量市场。 价格战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对于价格战这块,一向都是没有什么太多的规定。 以亏本的低价销售来抢占市场,这应该算作是恶性竞争的。 互联网公司搞的那套,先用烧钱发补贴的方式来跑马圈地,本质上来讲就是低价恶性竞争。 只不过大家都这么玩,反倒是形成了习惯。 最终大家不是靠技术和服务来赢得市场,就看谁更加有钱来烧。 即使技术和服务烂点,也没有关系。 靠着烧钱,还是能够笑到最后。 形成了资本决定市场的格局。 很明显的,这是有问题的。 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问题就成为了标准。 陈元庆对于春井坊白酒定价这么低,倒不是想要打价格战什么的。 现在的市场上,就没有打价格战的土壤。 对于他来讲,清香酒本身就只能做低端品牌。 中高端酒还是得要靠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 又是过了几天,陈元庆搭车前往县城,去查看县城春井酒坊在瓶装酒的销售情况。 北门汽车站外,这是杨启明兄弟开的店,见到陈元庆进来,不由的愣了一下。 “发哥,生意怎么样啊?” 杨启发搓着手:“托你的福,生意还可以,一天能卖百来斤的酒,遇到逢场天,能卖上三四百斤。” 陈元庆目光看向酒柜上摆着的白酒,标签全部都统一的对外。 看起来,倒是很顺眼。 陈元庆:“瓶装酒卖得怎么样?” “卖得还可以,一天下来,能卖上二三十瓶。” 陈元庆:“白标的?” “嗯,白标卖得最多,金标的一天也就两三瓶。” 陈元庆不由的轻轻蹙眉,销售情况不怎么好。 至少比起陈元庆做梦梦到一天狂卖几千瓶,生产跟不上的情况,差别也太大了。 可这才是现实。 哪能新产品一上市,就直接卖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