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朕,朱厚照,今日登基!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猛睁眼,见明黄帐顶绣着龙纹,鼻尖萦绕淡淡龙涎香,陌生又熟悉。
“我不是在图书馆熬夜改论文吗?”
“题目是《明武宗朱厚照的生平争议与历史误读》……”
零碎记忆如潮水涌入,伴着撕裂般的疼,二十一世纪历史系大学生朱厚照竟穿越成刚登基的明武宗朱厚照,时间是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八。
昨日,其父明孝宗朱祐樘刚咽气,他作为唯一皇子,按祖制今日登基。
“殿下,该起身了。”
帐外传来略显尖细且小心翼翼试探的声音。
朱厚照揉太阳穴,这是原主身边还算忠心的小太监张永。
他掀被起身,看自己白皙纤细、透着贵气的手,这身体才十五岁。
原主从小被文官集团和内阁盯着,弘治皇帝在世还能护着,如今老爹走了,那些人怕是要把他打造成傀儡皇帝。
“呵。”
朱厚照嘴角勾起冷笑。
作为研究朱厚照多年的历史系高材生,他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文官集团会以“先帝遗诏”“社稷为重”逼迫他守规矩、限权力、控朝政,想让他成听话木偶。
“张永。”
“奴婢在。”
“更衣。”
朱厚照声音沉稳。
张永端着新龙袍进来,面带悲戚:“殿下,陛下他……”
朱厚照看他一眼,张永闭嘴为其穿戴。
龙袍沉重,绣着十二章纹,象征至高权力。
穿戴整齐,朱厚照走到铜镜前,镜中少年面容俊朗,眼神清澈藏锐利,这就是他,大明朝第十位皇帝。
“走吧,去皇极殿。”
朱厚照迈步,张永跟上。
皇极殿内气氛肃穆,弘治皇帝灵柩停放正中,哀乐低回,文武百官着素服跪在灵前,哭声震天。
朱厚照察觉哭声中有真心悲痛,也有虚情假意作秀,尤其是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尚书,眼神藏着对未来权力格局的算计。
朱厚照走到灵柩前跪下,磕三个头。
“父皇,您安心去吧。”
“儿臣会守住这大明江山。”
声音不高却传遍皇极殿。
哭声渐停,百官目光集中到他身上。
内阁首辅刘健上前颤巍巍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遗诏令陛下即日登基,以安社稷。请陛下移驾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登基为帝。”
刘健是三朝元老,深受信任,也是文官集团领袖,原主记忆里他总想“教导”皇帝成“明君”。
朱厚照起身,目光扫过刘健和其他官员。
“首辅大人说的是。”
“只是,父皇尸骨未寒,朕心中悲痛,无心立刻登基。”
“不如先让朕为父皇守灵三日,三日后再行登基大典。”
话一出,百官哗然。
守灵三日不合规矩,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应尽快登基稳定朝局。
刘健立刻反驳:“陛下,万万不可!先帝遗诏在此,岂能因个人悲痛延误国事?还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
“是啊,陛下!”
“请陛下登基!”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
朱厚照看着这群官员,心中冷笑更甚。
“以江山社稷为重?恐怕是以你们自己的权力为重吧。”
“早点让我登基,你们就能早点掌控新君,继续把持朝政。”
“诸位大人。”
朱厚照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也知道先帝遗诏的分量。”
“但朕是先帝的儿子,为人子者,为先帝守灵三日,尽一份孝心,难道不应该吗?”
“还是说,在诸位大人眼中,朕连这点孝心都不该有?”
掷地有声的话让皇极殿瞬间安静。
是啊,新君为父守灵天经地义,说不字就是不孝,在这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不孝是大罪名。
刘健等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没想到太子如此伶牙俐齿。
“陛下仁孝,臣等佩服。”
刘健咬牙退一步:“只是,守灵可以,但朝政不能停。还请陛下在守灵期间,委任内阁处理日常政务,待登基之后再亲理朝政。”
来了,这才是他们真正目的,想趁他守灵让内阁掌控朝政。
“内阁本就有辅政之责,日常政务,你们处理便是。”
朱厚照不咸不淡道:“但若是有重大事务,必须禀报朕,由朕定夺。”
他不会轻易交出权力。
刘健等人对视一眼,虽未完全如愿,但有进展,只能点头答应:“臣等遵旨。”
朱厚照不再理会他们,转身走到灵柩旁蒲团上坐下,闭目养神。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
这时,一小太监匆匆跑进来,在张永耳边低语几句。
张永脸色微变,走到朱厚照身边低声道:“陛下,英国公张懋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英国公张懋?
朱厚照睁开眼。
张懋是世袭英国公,掌管京营,是军方重要人物,这个时候来会是什么事?
“让他进来。”
片刻后,身材魁梧、身着铠甲的中年男子张懋走进来。
“臣张懋,参见殿下。”
“英国公免礼,有什么事?”朱厚照问道。
张懋站起身,脸色凝重道:“殿下,刚刚接到边关急报,蒙古小王子率五万骑兵入侵大同,大同总兵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蒙古小王子?
朱厚照心中一凛,记得这是明朝中期主要边患之一,常率军南下劫掠,没想到自己刚穿越就遇此事。
“大同总兵是谁?兵力如何?”朱厚照问道。
“大同总兵是王杲,麾下有三万兵马,但多是新兵,战斗力不足。”张懋回答道。
三万对五万,新兵对精锐,这仗不好打。
“京营可能动用?”朱厚照又问。
张懋苦笑一声:“殿下,京营虽有十万之众,但多年未经战事,军纪涣散,战斗力堪忧。若是贸然调动,恐怕……”
朱厚照皱起眉头,这就是明朝中期困境,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打压武将,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此事容朕想想。”
朱厚照沉声道:“英国公先回去待命,朕自有安排。”
“臣遵旨。”张懋拱拱手,转身退出去。
张懋走后,朱厚照陷入沉思。
蒙古小王子入侵,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危机是处理不好大同失守,蒙古骑兵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机会是可以借此掌握军权,整顿军队,摆脱文官集团束缚。
“看来,这皇帝的位子,不好坐啊。”
朱厚照喃喃自语,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充满斗志。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弘治皇帝的灵柩。
“父皇,您看着吧。”
“儿臣不仅要守住这大明江山,还要让它变得更加强大!”
这时,刘健等人也听到蒙古入侵消息,纷纷围过来。
“陛下,蒙古入侵,事关重大,还请陛下立刻下令,调兵遣将,驰援大同!”刘健急切道。
其他文官也纷纷附和。
朱厚照看着他们,忽然笑了。
“调兵遣将?”
“调谁去?怎么调?”
“诸位大人,你们谁懂兵法?谁能带兵打仗?”
一连串问题问得文官们哑口无言。
是啊,他们都是文官,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兵法。
看着文官们窘迫的样子,朱厚照心中畅快。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此事,朕自有决断!”
“张永,传朕旨意,命三边总制杨一清即刻率军驰援大同!”
“命京营副总兵江彬率领三千京营精锐,随杨一清一同前往!”
“另外,传旨给户部,立刻调拨粮草、军械,支援前线!”
旨意清晰果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百官们都愣住了,没想到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太子对边关将领和军务如此熟悉。
杨一清是名臣,让他去驰援大同是不错选择。
可江彬是谁?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京营副总兵,凭什么能率领京营精锐?
刘健忍不住问道:“陛下,江彬资历尚浅,恐难当此任,不如换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
朱厚照瞥了他一眼:“首辅大人是觉得朕的旨意不对吗?”
刘健连忙低下头:“臣不敢。”
“不敢就好。”朱厚照冷哼一声,“江彬虽然资历浅,但勇猛善战,朕相信他能胜任。”
其实,朱厚照选择江彬不仅因为他勇猛善战,更因为他是个武将,不属于任何文官集团,更容易掌控,他要借此培养自己的心腹武将。
“好了,旨意已经下了,诸位大人还有什么事吗?”朱厚照问道。
百官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再说话。
“既然没事,那就都退下吧,让朕好好陪陪父皇。”
朱厚照下了逐客令。
刘健等人无奈,只能躬身行礼,缓缓退出去。
张懋看着朱厚照,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也跟着退出去。
皇极殿内再次恢复安静。
朱厚照重新坐下,看着父亲的灵柩,眼神变得深邃。
蒙古小王子入侵只是一个开始,他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不仅是外部敌人,还有内部暗流涌动。
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是朱厚照,是大明朝的皇帝!
这时,他忽然感觉到一阵心悸,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他抬头看向门口,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会是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