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主持人:我真的救不了场了!
作品:《求求你别骂了,圈内都快没人了!》 卢奇文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汗都快下来了,他还是强撑着干笑:“哈哈,看来我真是记混了,年纪大了,读的书太多就容易串行。”
“理解理解。”江离点了点头,语气里听不出任何嘲讽,甚至还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体谅。
但这份平静本身就是最大的嘲讽。
主持人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要停跳了,这绝对是他职业生涯遭遇的最大播出事故。
他赶紧圆场:“接下来请卢老师谈谈您对当代青年的看法。”
这个话题足够宽泛,足够安全,总不至于再出错了吧?
卢奇文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深沉的表情:“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啊,有一个通病,就是太过浮躁。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年轻人应该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像我,不管多忙,每天都要读至少五本书,从《论语》到《庄子》,从《红楼梦》到《百年孤独》。”
他话音刚落,台下瞬间一片骚动,这一次,不再是窃窃私语,而是再也压抑不住的嗤笑和议论。
“一天五本?还都是这种级别的书?他当这是看漫画吗?”
“吹牛不打草稿,他知道《百年孤独》里有多少个人名吗?一天读完?怕是只看了个封面吧!”
“《红楼梦》一天啃完?曹雪芹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别问,问就是量子波动阅读法!一目十行,过目即忘!”
“那江离同学呢?您怎么看?”主持人把这个烫手山芋又抛给了江离,眼神里充满了哀求。
“我觉得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其用古人的标准要求现代人,不如去理解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江离的语气依旧不疾不徐,“至于读书,重要的不是堆砌数量,而是是否真正理解和思考,并用它来改造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否则,读万卷书,也不过是个会走路的书橱罢了。”
卢奇文忍不住再次插话了:“江离同学说得有道理,不过文化还是需要沉淀,需要积累。”
他痛心疾首地说道:“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年轻人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戒骄戒躁。”
江离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平静无波:“文化不应该是用来装点门面的金缕玉衣,更不该是用来党同伐异的工具。真正的文化人,是用文化去服务社会,是知行合一,而不是把它当成一根大棒,用来标榜自己,教育别人。”
听到江离好像话里有话,卢奇文脸色一僵,下意识地反驳道:“我觉得真正的文化人,做事要温和,应该是淡泊名利的,就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才是境界!”
台下的学生们又开始窃窃私语,明显感觉到卢奇文在“已读乱回”了。
江离笑了:“卢老师,您引用陶渊明的诗很好。但您知道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园田居’吗?”
“当然知道,因为他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那您知道他的《桃花源记》想表达什么吗?”江离追问。
卢奇文有些不确定地说:“表达……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没错,但不仅仅是向往。”江离的声音变得认真起来,“《桃花源记》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看不惯当时的官场腐败,看不惯社会的不公,所以才寄托于桃花源。”
“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文人从来不是躲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的!他们的风骨,恰恰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上!”
“说得好!”台下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卢奇文在这片掌声中,脸色煞白。
“再说您刚才提到的淡泊名利。”江离迎着掌声,声音愈发铿锵有力,“杜甫淡泊名利吗?他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在为穷苦百姓呐喊。”
“白居易淡泊名利吗?他写‘卖炭翁’,揭露宫市的弊端。他们,都在用文化的力量,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点!这才是文人的脊梁!”
卢奇文的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台下的林夕急得快要站起来,拼命对江离使眼色。
但已经晚了。
许多学生已经毫不避讳地拿出手机公然录像,还有人在微博上实时直播。
从生硬堆砌的引用、漏洞百出的逻辑,到自说自话的论述、刻意回避的话题转移,卢奇文的“学者人设”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主持人满头大汗,眼看场面即将失控,又急忙出来救场:“非……非常精彩的观点碰撞!思想的火花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我们……我们进入互动环节!”
他几乎是抢着说道:“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提问!”
话音刚落,台下一个学生立刻举手:“卢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这是个女学生,看起来是文学院的:“您刚才说文化需要沉淀,需要积累。但我想问,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积累知识,却从来不去实践,从来不为社会不公发声,从来不为弱者奔走,那这样的积累有什么意义?”
这一问,如同一记精准的补刀,正中要害。
卢奇文的脸由白转青,汗珠从额角滑落。
江离在一旁补充道:“这位同学问得好。知行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王阳明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如果只知不行,那就不是真知。”
话音刚落,台下一个男生紧跟着举手:“江离学长,对于文化传承这个话题可以再拓展讲讲吗?”
“还是那句话,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不是用来装饰门面的东西。”江离略作思索,缓缓说道,“文化是活的,是融入生活的,是体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的。”
“比如说,”他举了个例子,“一个农民工,他可能不会背诵《诗经》,但他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知道什么是诚实劳动,什么是责任担当。他用汗水浇灌生活,用脊梁撑起家庭,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最质朴的文化吗?”
台下许多人用力地点头,深有同感。
“再比如,”江离继续说道,“一个医生,他可能不会写诗,但他知道什么是救死扶伤,什么是医者仁心。他在手术台前彻夜不眠,在疫情面前逆行而上,这难道不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传承吗?”
“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他微微提高了声音,“是做人的道理,是处世的智慧,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不是背几句古诗,不是装几句深沉,更不是用来划分你我、区分高下的工具!”
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席卷全场,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