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第二堂课
作品:《掏空家产,我带千亿嫁最猛军官》 陆景琰的第二堂课,上课铃声还没响,阶梯教室里就已是人山人海。
不少其他系的学生也跑来蹭课,过道和后排都站满了人,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想再见识见识这位战斗英雄的风采。
陆景琰还是那身简单的白衬衫和军裤,身姿笔挺地站在讲台上,周身的气场沉稳得像座山。
就在上课铃响起的瞬间,教室厚重的木门被推开。
走进来的是历史系的何嘉年教授,身后还跟着他最得意的几个研究生。
何嘉年五十来岁,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身上那股子老派文人的酸腐气,隔着老远都能闻到。
“陆老师,不介意我们来旁听,做个学术交流吧?”何嘉年脸上挂着和煦的笑,语气却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意味。
他压根没等陆景琰回答,就自顾自地带着学生,在第一排预留的空位上坐了下来。那架势,不像来听课,倒像是来审查的。
学生们顿时交头接耳,气氛有些微妙。
谁都知道,何教授最看不起他们口中这些“大头兵”,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让军人来大学讲课,是对学术殿堂的污染。
今天这阵仗,摆明了是来者不善。
坐在前排的楚云菲,眉头皱了一下。她今天特意穿了件紧身的羊毛衫,站起来时,胸前的曲线很是惹眼,本想找机会表现,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何嘉年。
陆景琰的目光在何嘉年脸上一扫而过,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只是看到了几张无关紧要的桌椅。
“上课。”
他敲了敲黑板,两个字,瞬间让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
这堂课讲的是情报战。
陆景琰的讲课风格一如既往,没有废话,全是干货。从情报的搜集、甄别,到如何利用情报设置陷阱,每一个案例都来自于他亲身经历的实战,听得学生们如痴如醉。
课程进行到一半,何嘉年突然慢悠悠地举起了手。
“陆老师。”
陆景琰停下讲述,看向他。
何嘉年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站起身,用一种极为专业的口吻问道:“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陆老师能否从历史宏观角度,谈一谈古代战争中,后勤体系的演变,对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何种深远的影响?”
问题一出,教室里大部分学生都懵了。
这问题太大了,也太偏了,纯粹的理论研究,跟陆景琰讲的实战技巧完全是两个路子。
何嘉年身后的几个研究生,嘴角已经噙上了讥诮的笑意。
这就是杀招。用我最专业的领域,攻击你最薄弱的环节。你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懂什么叫历史宏观主义?懂什么叫地缘政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陆景琰身上,等着看他怎么应对。
楚云菲心里一急,立刻低头翻找自己带来的补充资料。她昨晚熬夜准备了许多历史战役的背景材料,其中就有关于后勤的。
她刚要站起来,想以助教的身份替他解围,却感到一道冰冷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
是陆景琰的眼神。
那眼神里没有温度,只有清晰的两个字:坐下。
楚云菲浑身一僵,咬着嘴唇,不甘地坐了回去。她不明白,这明明是她表现的最好机会!
只见陆景琰神色未变,他甚至还对着何嘉年,扯了扯嘴角,露出一抹极淡的笑意。
“何教授,您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听不出半点被刁难的窘迫,“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实力。在纯理论史料的研究上,我确实不如您钻研得深。”
他竟然就这么直接承认了!
何嘉年一愣,准备好的一肚子嘲讽的话,一下子被堵在了喉咙里。这感觉,就像卯足了劲一拳打出去,却打在了棉花上,说不出的憋屈。
他身后的学生们也面面相觑,这人怎么不按常理出牌?
“不过……”
就在何嘉年以为自己一击得手,准备再说几句场面话,把这件事揭过去的时候,陆景琰的话锋陡然一转。
“理论终究要为实践服务。不如,我们就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探讨,如何?”
他食指在讲台上有节奏地敲了两下,目光直视何嘉年,像一头锁定了猎物的猛兽。
“就以‘赤壁之战’为例。史书记载,曹军水土不服,致使疾疫大兴。何教授是大家,能否从后勤和防疫的角度,具体解释一下,曹操那几十万大军,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爆发大规模瘟疫?”
赤壁之战?
何嘉年心里顿时乐开了花。
这简直是把脸伸过来让他打!这可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领域,随便拿出一段史料都能把这个大头兵说得哑口无言。
他这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自取其辱!
“呵呵,陆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何嘉年脸上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他清了清嗓子,立刻引经据典,开始了自己最擅长的长篇大论。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裴松之亦云,北方之人士,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说明,当时曹军士兵多为北方人,初到南方,对湿热气候无法适应,导致免疫力下降,这是主因!”
“其二,古代军队卫生条件极差,数十万人聚集一处,吃喝拉撒都在营中,极易滋生病菌。一旦有一人染病,便会迅速传播,形成‘疾疫’。这一点,历代兵书都有提及。”
何嘉年越说越兴奋,唾沫横飞,仿佛自己就是指点江山的诸葛亮。
他身后的几个研究生听得连连点头,看向陆景琰的眼神愈发轻蔑。
楚云菲的心又沉了下去,她觉得陆景琰太冲动了,这完全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对方,把自己逼入了绝境。
足足过了十分钟,何嘉年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他的“学术普及”,最后总结道:“所以,陆老师,曹军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是气候、地理、卫生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
他摊了摊手,一脸“你还有什么好说的”的表情。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所有学生都觉得,陆老师这次怕是要输了。
陆景琰一直安静地听着,等何嘉年彻底说完了,他才缓缓开口。
“何教授引经据典,学识渊博,令人佩服。”
他先是捧了一句,随即,眼神陡然变得锐利如刀。
“但您和所有的史学家,都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细节。”
“那就是水源。”
“曹军号称八十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人吃马嚼,每日消耗的水量是個天文数字。他们唯一的饮用水源,就是长江。”
“何教授,您想过没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长江上游,会不会有东西?”
何嘉年一愣:“上游?上游能有什么?”
陆景琰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有动物的尸体。”
“有战死的士兵的尸体。”
“甚至,有敌军故意投掷的,腐烂的牲畜。”
“在当时的气候和军队密度下,一旦水源被污染,霍乱、伤寒这类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烈性传染病,爆发几乎是必然的。其传播速度和致死率,远非‘水土不服’四个字可以解释。”
“这种通过污染水源,对敌方后勤补给线进行降维打击的思路,我们称之为‘非对称作战’。直到今天,它依旧是各国特种部队进行敌后渗透时,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陆景琰的话,字字句句,清晰无比。
他没有引用任何一本史书,说的全是现代军事防疫和特种作战的知识。
何嘉年张了张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他脸上的血色褪得一干二净,又猛地涨红,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憋成了猪肝色。
他研究了一辈子故纸堆,却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这是知识壁垒的碾压!
是实战经验对纸上谈兵的降维打击!
教室里,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牛啊!陆老师太牛了!”
“我靠!原来历史还能这么解释?学到了学到了!”
“杀人诛心!何老古板这下脸都被打肿了!哈哈哈!”
学生们看向陆景琰的目光,已经从敬畏,变成了狂热的崇拜。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
何嘉年和他那几个学生,在一片哄笑声和掌声中,灰溜溜地逃离了教室,连头都不敢回。
学生们渐渐散去。
陆景琰正在收拾讲台上的教案,一个身影走到了他面前。
是江帆。
那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刺头”,他今天没有再出言挑衅,只是默默地看着陆景琰,眼神复杂。
陆景琰也平静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两人对视了足有半分钟。
最终,江帆什么也没说,只是将一本笔记本,轻轻放在了讲台上。
然后,转身就走。
陆景琰拿起笔记本,翻开赫然是他上一堂课讲的战例的沙盘复盘,甚至还用红笔,对其中几个关键节点的战术选择,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推演方案,并标注了每种方案的优劣和风险。
字迹的末尾,还有一个问号。
“若敌军提前预判我方穿插意图,于三号高地设伏,是否有破局之法?”
陆景琰的眼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