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作品:《掏空家产,我带千亿嫁最猛军官》 京郊的废弃电子管厂,十天,彻底换了模样。
高建军找来的那帮退伍兵,一个个跟钉子似的,扎进了这片土地。
纪律性是焊在骨头里的,干活又快又利索,屁话没有一句。
他们把厂区当新兵营,三班倒着巡逻,二十四小时轮流站岗,别说人了,一只苍蝇都别想飞进去。
厂房里,更是烧开水一样,热气腾腾。
周济民那伙人,彻底疯了。
这人就跟一匹挣脱了所有缰绳的野马,带着他的团队,恨不得把铺盖卷都搬进实验室。
那些曾经被王建国当废纸扔在角落的图纸,如今一张张被抚平、挂在墙上。
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顶着两个黑眼圈,跟打了鸡血似的,围着图纸,唾沫横飞地争论,又或者趴在桌上,玩命地计算。
整个厂区,弥漫着一股子铁锈、焊锡和硝烟混杂的味道。
白术坐在办公室,就是那个负责签字和给钱的人。
“大小姐,沪上杜康年先生的电报。”秦铮走进来,身姿笔挺,将一份薄薄的电报纸递了上去。
“说。”白术的目光没离开桌上的厂区规划图,指尖在上面轻轻划过。
“第一批国产设备和原材料,已装上火车专列,后天抵达京市。”秦铮的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款项已全部结清。”
“多少?”
秦铮顿了一下:“按照您的吩咐,杜先生动用了您母亲留下的关系网,绕开了所有中间商,直接从源头厂提货。价格已经压到了最低……饶是如此,账面上,还是划走了整整三百万。”
三百万。
在这个万元户都能上报纸当典型的年代,这笔钱,即使在21世纪也超过99.99%的人。
可白术的表情什么没有。“知道了。”她淡淡应了一声。
“通知周教授,人可以轮流歇,机器不能停。东西一到,立刻装上。”
“是。”秦铮点头,转身离去。
资金像开了闸的洪水,哗哗地流出去,换来的是肉眼可见的进度。
实验室一天一个新模样,各种国产的基础设备被安装、调试,密密麻麻的线路铺设得如同蛛网,整个厂区都充满了新生儿般的活力和喧嚣。
所有人都觉得,好日子来了,一切都在高歌猛进。
可这股势头,在半个月后,一头撞在了一堵看不见的墙上。
这天下午,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周济民推门进来,眼窝深陷,熬得通红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半个月前那个行尸走肉的样子,判若两人。
那是一种技术人员独有的,混合着极致兴奋与深度焦灼的复杂情绪。
“白董。”他将一份报告放在桌上,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基础理论的推导,我们已经全部完成了。随时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但是……我们卡住了。”
白术抬起眼,做了个“说下去”的手势。
“我们现有的国产设备,精度,远远不够。”周济民指着报告上的一组数据,脸上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白董,‘曙光’项目要攻克的,是头发丝万分之一的精度。这些国产设备,拿来做基础实验,跑跑数据还行。但要进行下一阶段的核心数据模拟……差太远了。”
他找了个通俗的比方:“这就好像……你想用一把杀猪刀,去雕一朵花。根本不可能。”
周济民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我们需要一批西德和樱花国的高精密仪器,这是清单。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之前所有的理论,所有的推导,就全都是废纸,是空中楼阁。”
白术接过那份清单。
上面罗列的,是一长串她听都没听过的德文和日文设备型号。每一个型号后面,都标注着产地:西德,或者樱花国。
在八十年代的今天,这些代表着世界工业文明金字塔尖的高精尖设备,对华夏是严格封锁禁运的。
别说她一个港商,就是国家层面出面,都极难搞到手。
这才是真正的“卡脖子”。
不是钱的问题,是有钱,你都没地方买。
整个项目,就因为这几台关键的设备,像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被人一脚踩下了急刹车,瞬间陷入了停滞。
之前投入的所有资金,周济民团队熬垮了身体换来的所有心血,都可能在一瞬间,打水漂。
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周济民紧张地看着白术,手心全是汗。他生怕这位年轻得过分的金主,会被这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吓退。
“我……我知道这很难。”他艰涩地开口,“但这,是唯一的办法了。”
白术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份清单。
她的指尖,又开始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
笃,笃,笃。
一下,又一下,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周济民的心坎上,敲得他心里发慌。
许久。
她才将清单放下,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安抚好团队的情绪,理论研究不能停。”
“白董,那设备的事……”
“我来想办法。”白术的声音很平静。
周济民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但还是点了点头,转身离开。
办公室的门,轻轻关上,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白术脸上的平静,瞬间褪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化不开的凝重。
苏晚棠揉了揉发胀的眉心,两世为人,她第一次感觉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
前世,她用尽所有力气,耗尽所有家财,与病魔抗争,却依旧没能留住自己的命。
这一世,她以为自己手握亿万资本和先知剧本,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却没想到,在绝对的技术壁垒和冰冷的时代局限面前,依旧如此被动。
难道,真的要在这里停下?
不。
她不甘心!
……
带着一身无法言说的疲惫回到陆景琰的小院,苏晚棠难得地没了进厨房的心思。
她把自己重重扔进沙发里,整个人蜷成一团,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王妈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胖大海菊花茶走了过来。
“小姐,看您这几天累的,眼圈都黑了,人都瘦了一圈。”王妈心疼地看着她,把茶杯放在她手边。
“我把您从沪上带回来的那些老东西,都整理出来了。”
那些,是她母亲白秀珠的遗物。
之前一直忙得脚不沾地,苏晚棠也没顾得上细看。
“嗯。”她兴致不高地应了一声。
“都归置好了,就一样东西,我以前从没见过,也不知道该给您放哪儿。”
王妈说着,从她那洗得发白的围裙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巴掌大小的木盒子。
那是一个看起来很有些年头的雪茄盒,材质是上好的花梨木,包浆温润,一看就价值不菲。
盒子的正中央,烙印着一个奇特的徽章,像是一个被拉长的、线条流畅的菱形。
苏晚棠的目光,在看到那个徽章的瞬间,猛地一凝。
她坐直了身体,接过那个雪茄盒,指腹轻轻地、反复地摩挲着那个菱形徽观。
一种莫名的、穿越了两世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她打开了盒子。
里面并没有雪茄,而是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叠名片,和一本薄薄的、深棕色皮质封面的通讯录。
名片是德文、法文、英文混杂,纸张考究,设计典雅。名片主人的身份五花八门,有银行家,有钟表匠,有律师,甚至还有画廊老板,地址遍布欧洲各地。
但无一例外,每一张名片的右下角,都用烫金工艺,印着一个和雪茄盒上一模一样的菱形徽章。
苏晚棠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她像是被电击了一般,闪电般地抬起自己的左手手腕,一把撸起袖子。
在玉镯光洁的内侧,一个几乎微不可察的印记,赫然在目。
那个印记,正是一个菱形!
和雪茄盒上的、和所有名片上的徽章,一模一样!
母亲……
母亲留下的这个玉镯,不仅仅是开启海棠空间的钥匙!
这个菱形徽章,到底代表着什么?这张遍布欧洲的人脉网络,又是母亲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往?
她颤抖着手,拿起那本薄薄的通讯录,快速翻开。
通讯录里记录的人名并不多,每一个名字后面,都用漂亮的手写花体字,对应着一个电话号码和地址。
当她翻到其中一页时,手指猛地顿住。
那是一张用德文印刷的名片,夹在通讯录里,名片上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串号码。
——汉斯·施密特。
名字下方,用小字标注着他的职业:机械师。
而在名片的背后,苏晚棠看到了母亲白秀珠留下的、用极小的蝇头小楷写下的一行中文备注:
“汉斯,可靠,可满足一切军用和非军用机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