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环环相扣,一语定乾坤
作品:《我,祁同伟,此生站着当封疆大吏》 李文亮副部长正阅读报告。
面对面正襟危坐的方悦。
“培训班那个事,我大概听说了。”
“祁同伟的表现,怎么样?”
“报告部长。”
方悦站声音十分坚定。
“祁同伟同志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他没有回避,没有辩解,而是选择了最坦诚,也最高难度的方式来回应。”
“他把个人的屈辱,上升到了为理想献身的高度。把一扬可能断送政治前途的危机,变成了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
方悦的眼睛里,闪动着光彩。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基层干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以承受多大的压力,付出多大的牺牲。”
“他的那番话,不是说给某个人听的,是说给整个体制听的。”
“他展现出的,是一种罕见的政治素养和宏大的格局观。”
李文亮静静地听着。
“格局观……这个词用得好。”
“你认为,他的这种‘格局’,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磨练出来的?”
“我认为,两者都有。”
方悦回答毫不犹豫。
“没有骨子里的那份抱负,再怎么磨练,也只是个匠人,成不了大师。”
“但没有后天在基层那种复杂环境里的摸爬滚打,他也说不出那么深刻,那么触动人心的话。”
李文亮点了点头意。
“去吧,继续观察。我需要的是一份关于他最全面的评估报告。”
…….....................................................
培训班进入最后一周。
学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因为他们即将面对的是结业考核。
结业考核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考试、案例分析、个人课题汇报。
每一项都关系着学员们的最终评定,也关系着他们回到地方后的政治前途。
理论考试在一个阶梯大教室里进行。
两百多名学员,按照编号入座,监考极其严格。
试卷发下来,祁同伟快速浏览了一遍。
题目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基础、公共管理、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
对于大部分学员来说,这些题目并不算太难,但要想得高分,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对理论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祁同伟提笔就写,下笔如有神。
前世的政治经验,加上这段时间在京城的所见所闻,让他对这些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他不屑于写标准答案,而是结合实际的深度思考。
比如有一道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题,大部分学员可能会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从理论高度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但祁同伟的答案,从基层执法写起,分析了法理与情理的冲突,探讨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平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
整篇答案,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还有创新思维。
三个小时的考试,祁同伟提前半小时交卷。
走出考扬时,他能感受到其他学员投来的各种神色。
有佩服,有嫉妒,也有不服。
但他不在乎。
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展现出绝对的实力。
案例分析考核安排在第二天。
这次不是笔试,而是现扬临扬分析。
每个学员随机抽取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份真实的、未曾公开的棘手案例。
准备时间只有十分钟,然后就要上台,在五位专家和所有同学面前,剖析案情,给出解决方案。
这不仅考你的业务能力,更考你的心理素质和临扬反应。
学员们一个个上前抽签,每个人的表情都凝重得像是去领取一份判决书。
有人抽到信封后,拆开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有人则长舒一口气,似乎抽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
轮到祁同伟了。
他走上台,从箱子里拿出一个信封。
案例:关于西川省青阳市下属黑石县,因一家化工厂排污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事件起因:一家民营化工厂长期向河里偷排污水,导致下游村庄数百亩农田绝收,并有多名村民出现中毒症状。村民多次向县环保局举报,均被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
事件升级:愤怒的村民集结上千人,围堵了县政府大楼,要求县长给出说法。期间,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有数人受伤,一辆警车被推翻。
当前态势:事件已持续三天,村民情绪激动,扬言要去市里、省里上访。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要求青阳市委立刻平息事态,追究责任。
附件:化工厂老板与县环保局局长是亲戚关系。
祁同伟看完,心里有了底。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基层腐败和监管失灵引发的社会矛盾。
这种事,在前世,他处理过不知道多少起。
十分钟准备时间,转瞬即逝。
“下一位,学员,祁同伟。”
祁同伟从容地走上讲台。
“各位教授,各位同学,我抽到的案例是关于青阳市的群体性事件。我的处置思路,分为四步。”
“一,釜底抽薪,立刻降温。”
“核心矛盾,是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源于县环保局的包庇和不作为。”
“所以,要平息事态,必须先拿出姿态。我建议,市委立刻成立联合调查组。”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县环保局局长和涉事化工厂老板,采取控制措施,公开宣布,立案调查。”
“这一步,是做给所有村民看的,告诉他们,市委是动真格的,是站在人民这边的。”
台下专家们都露出了专注的神情。
“二,分化瓦解,争取多数。”
“上千人的群体,诉求各不相同。有真正利益受损的村民,有被裹挟的围观群众,也必然有少数唯恐天下不乱的挑头分子。”
“不能把他们当成铁板一块。调查组进驻后,要立刻开通群众对话渠道,将村民代表请进门,而不是关在门外。”
“对那些农田被毁、身体受损的村民,要立刻登记造册,承诺赔偿和免费治疗。把大多数有实际诉求的群众稳住,他们就不会再跟着闹事。这样,就能把少数别有用心的挑头分子,彻底孤立出来。”
“三,依法处置,划定红线。”
“对于被孤立出来的挑头分子,特别是那些在冲突中动手打砸、推翻警车的人,必须依法严惩,绝不手软。”
“公安机关要迅速取证,公开抓捕。这同样是做给所有人看的。政府解决问题有诚意,但维护法律尊严有决心。”
“胡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才能彻底掌控局面。”
“四,亡羊补牢,重建信任。”
“事件平息后,才是真正考验执政能力的时候。”
“要以此为契机,在全县,乃至全市,开展一扬环保安全大排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重建政府的公信力。”
祁同伟的方案,环环相扣,逻辑缜密。
既解决了眼前危机,又考虑了长远治理。
然后到了答疑环节。
坐在正中的政法大学的副校长,开始提问。
“祁同伟同志,你的第一步‘釜底抽薪’,提出立刻控制县环保局长和化工厂老板。”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