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一份大合同,6000份盒饭

作品:《重生80:从摆摊到世界首富

    佩服!


    “好!就按你说的办!”


    王厂长再无二话,当场叫来秘书,以孟建华的方案为蓝本,拟定了一份正式的承包合同。


    半小时后。


    一份崭新的、盖着“国营红星纺织厂”鲜红大印的合同,摆在了孟建华的面前。


    承包期限:一年


    【每月保底供应午餐:6000份】


    【预估合同总金额:超过三万元!】


    这是孟建华重生以来,亲手拿下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万元级”大合同!


    当孟建华在那份合同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


    他知道,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开始了。


    走出厂长办公室,孟建华、洪叶、齐宝山三人,并肩站在那间略显破败,却即将迎来新生的食堂门口,心潮澎湃。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孟建华看着眼前这个空旷的、能容纳数百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这里,就是我们‘建华盒饭’帝国的……奠基石!”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一个食堂,顶天了,只是个大点的作坊。”


    “十个食堂,那才叫工厂!”


    他的目光,越过纺织厂的围墙,投向了远方那鳞次栉比的烟囱。


    “我们的目标,是承包下这座城市,所有工厂的食堂!”


    这番豪言壮语,听得洪叶和齐宝山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正在拔地而起!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骨感得可怕。


    合同,签了。


    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


    一个月6000份盒饭,平均到每天,就是两百多份!


    这意味着,他们每天要去菜市场,采购几百斤的蔬菜和肉。


    意味着,他们要让几十位手艺、习惯各不相同的女工们,做出味道和分量都一模一样的饭菜。


    意味着,他们要保证每一份饭菜,都能准时、滚烫地送到几公里外的工厂……


    采购、生产、品控、物流……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对于刚刚起步的他们来说,都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团队,第一次面临着“规模化”生产的考验。


    当天晚上,孟建华在院子里,就着月光,对着一张白纸,写写画画,愁得焦头烂额。


    就在这时。


    一直在一旁默默劈柴、烧火的父亲孟铁牛,走到了他身边。


    这个沉默寡言的老工人,将一杯热茶放在桌上,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了一张画得歪歪扭扭,却无比清晰的图纸。


    “建华,你看看……这个,行不行?”


    孟建华疑惑地接过图纸。


    只见上面,画着一个奇怪的、他从未见过的厨房布局图。


    从洗菜池,到切菜台,再到炒菜的炉灶,最后到打包装盒的区域,被一条清晰的、像流水一样的动线,串联了起来。


    孟建华的眼睛,瞬间瞪圆了!


    这……这不是后世工厂里最常见的……


    生产流水线吗?


    他猛地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自己的父亲。


    这个在他记忆里,只会埋头拧螺丝、沉默寡言的老工人,身体里,竟然藏着超越时代的智慧?


    孟铁牛被儿子看得有些不自在,他挠了挠头,小声嘟囔了一句:


    “瞎画的,不知道行不行?”


    “我……我看你这几天总愁大家干活乱糟糟的,挤在一起,就琢磨着……”


    他比画着手,努力解释着自己的设计理念。


    “咱们厂里拧螺丝的流水线,就是这样的。人,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让零件,从你手边一个一个地流过去。这样,就不乱,也快。”


    人不动,东西动!


    多么朴素,又多么深刻的工业化至理名言!


    孟建华在这一刻,只觉得一股热流直冲眼眶。


    他前世坐拥百亿集团,见过无数顶尖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可他们的所有复杂理论,都比不上父亲这句从几十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接地气的“土办法”!


    这哪里是什么土办法?


    这是大道至简!


    “爸!”


    孟建华“噌”地一下站起来,紧紧地握住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你这张图……你是我们家的大功臣!不,你是我们整个事业的大功臣!”


    “有了它,别说六千份,六万份盒饭,我们都做得出来!”


    他如获至宝!


    解决产能瓶颈的核心钥匙,总算找到了!


    说干就干!


    他当即拍板,指着隔壁那间空了许久、比“建华日杂”还大的废弃仓库,


    “把账上大半的流动资金都拿出来,租下它!”


    紧接着,他一个电话打给齐宝山,


    “找你最靠谱的兄弟,今晚就给我动工!”


    砸墙!


    将日杂店的后院,和新租的仓库,彻底打通!


    整个空间,瞬间扩大了三倍!


    紧接着,孟建华就以父亲那张“香烟盒图纸”为总纲领,开始了他的宏伟改造。


    买来更大号的行军锅和炉灶,砌成一排整齐的灶台区。


    用最厚的木板,打造出长长的、光滑的切配台和分装台。


    甚至还从废品站淘来了几个巨大的铁皮水槽,改造成了洗菜区。


    短短两天两夜。


    在齐宝山团队的赶工下,一个崭新宽敞、充满了“工业感”的巨大厨房,拔地而起!


    德城市第一家,甚至可能是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厨房”!


    厨房建好了,接下来,就是人员的“软件升级”。


    孟建华将“建华嫂子互助组”的所有成员召集起来,进行了全新的、流水线式的分工。


    “张嫂,你以前是洗菜最快的,以后你就专门负责洗菜区,保证所有菜干干净净!”


    “李姐,你刀工最好,以后你就和另外两个姐妹,负责切配区,所有肉块、土豆丁的大小,都要一样!”


    “王姨,你炒菜最有大锅饭经验,以后你就和另外四位嫂子,掌管灶台区!”


    “剩下的人,全部去分装区!”


    分工完毕,孟建华又拿出了他从后世学来的,最简单有效的“标准化作业程序”。


    “从今天起,我们做菜,不凭感觉,凭标准!”


    他举起一个汤勺。


    “比如做红烧肉,就是固定的三勺油,一勺酱油,半勺盐!”


    “每一份盒饭,米饭要用碗压实,红烧肉三大块,土豆五小块,青菜一筷子!只许多,不许少!”


    这种傻瓜式、精确到“勺”和“块”的标准化流程,让女工们大开眼界,


    也最大限度保证了,从她们手里出去的每一份盒饭,味道和分量,都能保持一致!


    新的模式,运行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