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391分

作品:《权势滔天:从救大佬千金开始

    1月2日,东山宾馆内部餐厅包房。


    李凤鸣和张丽秋第一次见到苏万成。


    李凤鸣很有些激动。苏万成不止是革安革维会的主任,还是革钢这家特大型钢铁企业的革维会主任,是他的大领导。


    “苏主任好!”李凤鸣和张丽秋都有些胆怯,打招呼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叫什么主任?今天咱们是家宴,就以兄弟相称,我比你痴长几岁,你就叫我大哥,我叫你老弟,咱们是一家人。”苏万成主动伸出手和李凤鸣重重的握了握,随即为了缓解气氛,主动开起了玩笑,“老弟,你是有福之人啊!一儿一女,都很有出息,我听若瑾说,登峰和秀芝都参加高考了,你们夫妻享福的日子在后头呢!”


    李凤鸣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能附和的笑着。


    苏万成察言观色,便只聊家常话题,“老弟,你现在住在哪儿?”


    “我们一家现在住在铁西三街口……”


    当苏万成得知李家四口人竟然只住一个单室后若有所思,“老弟,你现在不是你们车间的工会主席了吗?按照你这个级别,住房应该很快就会解决了。”


    张丽秋激动了,要是他们家能分到一个双室就好了。


    苏万成冲服务员点了点头,很快,酒菜便流水般的端了上来。


    六个人,十道菜,海鲜肉类青菜应有尽有。


    苏若瑾打开一瓶台子,先后为父亲、李凤鸣以及李登峰倒上酒。


    “本来早就应该跟你们一家人见面的,但是我刚回到工作岗位上,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这第一杯酒即是道歉也是感谢,”苏万成举起了酒杯,“感谢登峰救了若瑾,也感谢你们一家人这段时间对若瑾的照顾。”


    “苏主任,不,苏大哥,这话就说远了,咱们现在是一家人。”李凤鸣急忙也举起酒杯。


    “对,咱们就是一家人。”


    大家共饮了一杯。


    苏万成乐呵呵的看向李登峰,“登峰,我听若瑾说这次高考你考的很好,准备报考燕京大学经济系,三月份时,你跟我说想要去一中工作,当时我还不理解,现在回头看,好像就是为了这次高考准备的,哈哈!”


    苏若瑾当时就紧张上了,作为女儿,她当然清楚父亲的眼光有多毒辣?


    难道说父亲看出来了?


    苏若瑾慌的不行,反观李登峰气定神闲,“苏大爷,有句话说的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我坚持去一中,一是弥补遗憾,二是想多学些知识,有了文化,将来不管干什么都没有坏处,但是没想到误打误撞,偏巧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


    苏若瑾急忙接茬道:“登峰说的确实没错,当时他还逼着我和秀芝姐一起学习,那个时候不理解,天天骂他是法西斯不人道,现在回头看,真要感谢他,要不是他逼着我们学习,我和秀芝姐也不会参加高考。”


    苏万成根本就没往重生这方面想,“燕京大学可是咱们国家最好的大学,你敢报考,就说明你有自信,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想学经济吗?”


    答案早就在李登峰心里装着了,就是为了应付今天苏万成的问题。


    “苏大爷,我在农村插队时经常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这些知情,在农村流大汗,吃大苦,可是到头来连饭都吃不饱,别说细粮,就连苞米面、高粱米都不能足量供应,我看报纸上说咱们国家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知情下乡,到现在为止,累计大约有两千万人,这么多知识青年,把汗水和热血洒在了农村的土地上,可是到头来依然过得这么贫困,我想不明白,所以我才会到一中去,所以我才会学习报考燕京大学,我是希望在书本里找到答案。”


    苏万成的双眼闪闪发亮,他没想到年轻的李登峰会给出这种振聋发聩的答案,就如黄钟大吕回荡在耳边。李登峰说的根本不像一个十七岁少年应该考虑的问题,别说他了,就连市里很多干部可能从来都没考虑过这些?


    苏万成深吸了一口气,平息了一下激动的心情,“那你觉得经济学能给你答案吗?”


    “苏大爷,我在一中的图书室看了几本经济学方面的书,经济学讲的不就是解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人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吗?现在我找不到答案,希望我上大学之后能找到。”


    “哈哈,登峰,看来你对考上燕京大学很有自信啊!大爷祝你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谢谢大爷。”李登峰恭恭敬敬的和苏万成碰了一下杯,然后一饮而尽。


    今天这顿家宴让苏万成对李登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吃完饭回到家,苏万成对女儿说道:“登峰这孩子绝非池中之物,年纪这么小,思考问题就能这么深刻,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若瑾,看来你捡到了一个宝贝弟弟呀!”


    苏若瑾心想,怎么是捡的呢?他是自己送上门来的。


    元旦假期过后,一月四日。这天是张丽秋的生日,李秀芝早就打好了招呼,让苏若瑾晚上去家里吃长寿面。


    上午苏若瑾和李登峰坐在图书室里,现在已经放寒假了,学校里没有几个人。


    高考结束,李登峰也不逼她学习了。


    就在苏若瑾百无聊赖的在纸上画着圆圈时,二楼传来周朝奋一声大喊,“回来了,回来了,出分了。”


    李登峰一个健步就窜到了窗口,一辆破破烂烂的大客车停在了一中门口,之前被集中拉去阅卷判分的各学科老师回来了。


    这个年代没有机器阅卷,全靠人工,全市调集了很多高中老师,把他们封闭起来阅卷评分,就连元旦都没放假。


    这些老师回来了,就意味着高考的分数出来了。


    果然,下午的时候,在一中考点考试的学生成绩全部统计出来,从高到低全部写在了大红纸上,贴在了一中大门口。


    李登峰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一个,他的总分数是三百九十一分。


    校长周朝奋激动的拉住李登峰的手,“小李老师,这个分数,别说是革安,估计整个东海都是第一名。”


    “小李老师,你是我们一中的骄傲……”周朝晖又说了很多话,但是李登峰的注意力已经完全放在那张大红纸上,他的目光仿佛穿透重重迷雾,落在了四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