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准备开餐
作品:《重返1977开局狂追清纯小青梅》 另外,王峰还想要在这边做点小生意的想法。
这一块学生很多,外边一条大胡同,每天一到上课,以及放学的时候。
这边基本上都是人山人海。
他没有记错的话,前世这个地方就成了学校附近的生活一条街。
在现在这年代,因为人们胆子小的原因,所以这边没有一个做生意的。
这个四合院,北边靠着街有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大约有三四十个平方。
目前也没有出租掉,王峰想要开一个餐馆。
能够到这边来租房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家庭条件都不差。
也都需要。
虽然只是小生意,但是这个餐厅的现金流是非常充足的。
这段时间里。
王峰的支出有一点大。
之前赚的钱,基本上花费的差不多了。
李文静那边,他给这妮子留了两千块钱。
虽然学校里有补贴,但其实也就保证你最基本的学习生活。
想要吃好的话,还是要自己掏钱。
他心疼自己老婆,自然想要给老婆最好的生活水平。
另外,家里几个老兄他们养猪,也留下了不少钱。
还有给家里留下来的生活费,结婚开支等等。
现在手上就剩下了一两百块钱。
做电子手表,这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做成的。
还需要郭兴亮这边帮助自己进口一些电子机芯,还有一些手表壳等等。
按照他们单位的办事效率,估摸着最少也要两三个月。
所以他现在必须要弄一个每天都有现金入账的生意来。
说白了,他现在等同是从零开始。
李尚明听到这里很是激动。
他是百分之一百的赞同,开口说:“这里学生每天下课都会到处找吃的。”
“还有,我们家胡同那边开了一个餐馆。”
“您猜怎么着,每天饱满,那老板,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他最少每天进账超过两百块!”
“从早到晚,店里的客人就没有少过。”
“你说抓吧,投机倒把办的人也在他们店里吃饭,还说他们店里的味道。”
“远远要比他们国营饭店的好得多。”
郭兴亮听到这里,也开口讲起了他们胡同里的变化。
去年十二月,上头宣布了改革开放,也给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这是华夏经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无数人将要在未来几年时间内翻身。
而且还吃彻底翻身的那种。
这个世界上总归会有很多冒险的人。
有一些街道,他们也很头疼这些回来的知青,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安排。
人总要吃饭吧。
这些年轻小伙子们他们一个个血气方刚的,要是常年不上班,整天在胡同里,街道里晃荡。
所以导致了很多地方出现了乱象。
如此情况之下,有一些街道开始偷偷的鼓励这些年轻人。
不要游手好闲了,去高点小生意,国家也不是不允许。
而且也和你讲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你雇员只要不超过七个人,就不算投机倒把。
这是明确法律规定的。
有一些人抹不开面子,总觉得这事太扯淡了。
因为在他们从小的教育里,搞这些生意的,都市下九流,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光荣的无产阶级接班人,怎么可能干那种事情呢。
但总归还是有一些胆子大的。
也有一些人什么都不管的
在他们的概念里,我特么活着就要吃饭,我现在找不到工作。
家里条件也不好,也不像是农民,不管怎么样,还能够在生产队挣一口吃的。
城市里的居民,要是没有工作,那简直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他们也都不管那些了。
这些人其实是最聪明的,他们现在拿出了这个决心。
要不了多少年,他们这些人马上就会一飞冲天。
两人都讲着他们身边的变化。
随后王峰想了想,还是要搞大一点。
几十个平方太小了。
隔壁胡同也是在空着的。
王峰其实也想过要买下来,只是那时候钱不多了。
所以没敢买。
为了给王峰找房子,李尚明在这一代已经非常熟悉了。
那个房子也是他们这边一个单位的房子。
这个单位同样也要外迁,下到地方上了。
所以也在空着。
这年头,想买房子的人不多,想买的想要买到也很难。
因为国家不承认房屋交易,信息也很不通畅,想要在一个地方买房子。
一般还要托人在这边打听,找机会。
想要卖掉房子的人他们同样也很难卖掉。
同样也是因为信息不流通。
加上这年头的四合院不值钱,很多人就算是想要买房子。
他们都乐意去买那种几层楼的楼房。
这种四合院是他们很嫌弃的存在。
在他们的眼里,这种四合院就是几十年后老百姓的老破小。
大部分人都没有住过那种楼房。
都觉得那种楼房自来水,供电,供暖都很不错。
而且也不用担心潮湿这些东西。
故而,那个屋子根本就没有人问。
所以最终让李尚明和他们说,我们也把那个四合院给租下来。
完了后我们可以把我们这个门市改造成厨房,他们那个院子里直接摆上桌子。
如此就可以直接干了。
期间,郭兴亮被刺激的不行,嗷嗷叫,不停的喊着,我要不还是不要在单位里混了。
那单位里是真的没有什么意思,实在受够了。
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整天还要受那个鸟气,被人当成奴才一样的使唤。
老子真待不下去。
但王峰和他说:“开餐馆,确实能够赚到钱,但这并不是我的长久计划。”
“只不过是眼前我要点钱在自己手上,这才没办法,懂了吗?”
‘长远想要发财的话,还是要靠电子手表。’
“这东西我们一旦上路了,那赚的钱是用百万单位来计算的。”
两人听到这里,全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像是在看怪物一样的望着王峰。
一九七八年,一个普通的县城,总居民的存款也就那么一两百万。
万元农户都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里,王峰直接用百万来形容。
这无异于是在放卫星吹大炮。
故而,但凡有人听到百万,都会汗毛直立。
脑子里一句话就是:这得要枪毙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