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暗中奖励

作品:《活在民国当顺民

    紧张归紧张,可周日定好的北海公园之旅,倒是不好轻易变更。


    韩师傅犹如老房子着火,没事儿就来杨福平店里转悠一圈儿。


    周六下午,他又来了。


    杨福平看那没出息的样儿,忍不住说落道:“多大个人了,相个亲激动成这样儿,按您这熟练度,都是个中老手了吧?”


    韩师傅严肃的否认:“可不能这么说,跟我多有经验似的。


    家附近的媒婆都说我挑剔,小两年儿没人给我介绍对象了。


    明明都是对方看不上我,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杨福平肃然起敬,都没人介绍了,还坚持原则呢。


    估摸着是杨福平的心声都跃然脸上了。


    韩师傅很是认真的解释:“底线不能变,结婚是一辈子的事儿。


    这就跟保险丝一样,一开始就凑合着装个小号的,过不了几天就熔断了。


    还不如一步到位装个合适的。


    要是一开始过日子就凑合,你能凑合几天呢?”


    小孙想起来他娘跟他早逝的爹,默默的在心里接了句,“凑合一辈子的多了去了,这韩师傅,根本不懂找不到媳妇的痛!”


    杨福平倒是万分认可:“你说的对!”


    毕竟他们老杨家也不至于凑合找个媳妇。


    同居一室,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眼下正是京城五月芳菲盛的时节,比当街的叫卖声更快一步的是槐花的馨香。


    韩师傅深吸一口气:“你们街上有槐花儿?”


    杨福平摇头:“这段儿时间,我们店门槛儿都让你踏破了,有没有你没注意啊?”


    韩师傅还真没在意,下了车就急匆匆的赶路,不过看这样子,应该是没有。


    正要发问,当街传来了叫卖槐花儿的声音。


    “槐花儿——甜嘞!”


    声音听着不远不近的样子,估计还得个几步才能走到粮店门口。


    小孙咽了口口水:“都到吃槐花儿的时候啦,也不知道城外还能摘到槐花儿不能,等明儿有空了出去逛逛!”


    杨福平倒是不看不起小孙,而是委婉提醒道:“你准备去哪儿?


    郊区那些个荒地,早多少年都光秃秃一片儿了。


    城里城外这些个老娘们儿,剜野菜都是连根儿的。


    还槐花儿呢。


    也就今年开春,附近的部队跟大学生在西山那块儿种了点儿树苗儿。


    这会儿正挣命似的活着呢。


    你要真能找到一颗漏网之鱼,保不齐还是被薅秃的,死了这条心吧。”


    (民国至解放初的长期战乱导致树木被大量砍伐用于军事或基建,而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的燃料依赖灌木柴火,加剧了植被退化。据有关数据统计,1950年北京森林覆盖率不足1%。


    也就是说,出了城,到处都是光秃秃的。)


    韩师傅作证:“小孙,你是不是没出城剜过野菜?”


    说话间,卖槐花儿的叫声已经到了门口。


    杨福平不准备跟这群人继续磨嘴皮子,而是快步走出门去,叫住了卖槐花儿的大爷,称了两斤。


    小孙跟二平问了价,一斤也就二两玉米面儿的钱,每人也跟着要了两斤。


    一时间粮店里充满了槐花儿的香味儿。


    韩师傅捡了两个槐花米往嘴里一塞,嚼了嚼赞叹道:“挺甜的,回去蒸窝头不错!


    杨哥,我听人说人家沪上,男女同游,都流行送花儿。


    你说,我明天要不要也带点儿花儿过去?”


    杨福平一言难尽的看着他:“带槐花儿吗?”


    韩师傅想了下:“是不有点儿不合适?”


    杨福平劝她:“你要是真有闲钱,到会儿去公园买点儿零嘴带上多好。”


    韩师傅若有所思。


    杨福平有点儿怕他继续灵机一动,于是提起另外一件事儿:“我们这街面上电路跟电灯检修过了,那胡同里面儿的电线怎么装?”


    韩师傅反问:“你们胡同有接口吗?”


    杨福平确认:“有,打头第一家,当时条件儿不错,他们家好几年前就装电灯了。”


    韩师傅放心了:“那就简单了,到会儿找到接口儿,引根儿线就行了。


    不过你都问问,我记得你们是最后一家儿,要是其他人家也装的话,费用还能少点儿。”


    杨福平点点头,心里盘算着让他爹出面儿,看看临近这些个胡同有多少扯电线的。


    说不定还能给电业局拉个大活儿。


    俩人就扯电线的事儿研究了一会儿,杨福平就赶紧催他走:“你天天请半天假晃荡,我这还上班儿呢。


    让别人看见了往上头一汇报,不好看。


    咱们明儿见啊!”


    韩师傅这才溜溜达达的去赶车。


    可能是因为明天是周末,下午比这以往稍微热闹的两分。


    接近黄昏的时候,没人来了。


    杨福平提前盘账,聚精会神的翻着账页跟票据打算盘。


    没留神店里进来了两名公安同志。


    一直等到财务室的门被人拍响,才眯着眼抬头看。


    还是之前二平打探疑似假钱团伙落脚点时候的俩人。


    那天光顾着紧张了,没仔细看人。


    今儿开着灯仔细瞅瞅,绝对是军转干部,易三胜这种半路出家的,往旁边一站,跟个冒牌货差不多。


    正规军之一开口了:“杨福平同志,感谢你们粮店的积极配合,制贩假币的破坏分子,基本上已经被抓捕归案了。


    但是由于案件尚没有完全结案,还有潜逃人员。


    所以不能对咱们粮店公开表彰。


    ······”


    杨福平飞速的摆着手:“不用公开,不表彰都行。”


    正规军之二没忍住笑了:“您放心,不会让咱们这些热心群众为难的。


    虽然公开的表彰没有,但是随后咱们粮食系统,应该也会不声张的对各位进行奖励。


    行了,话都带到了,我们就告辞了。”


    俩人走出了飒飒生风的感觉。


    一句话把大家伙儿的好奇心全都勾起来了,能给什么奖励呢?


    明儿又是周末,最快也得周一才知道。


    好奇心害死猫,杨福平心里抓耳挠腮。


    晚上吃完饭让他爹猜!


    杨远信没那么多闲心:“你要是闲的慌,明儿把院儿里那几个木槽子钉好了再出门儿,你娘今年还要多种点儿菜呐!”


    喜欢活在民国当顺民请大家收藏:()活在民国当顺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