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哪件事背后没有明账暗账?
作品:《名义:从扫侯亮平出门开始》 高育良停顿了一下,缓缓开口。
“叶家的事情,本来我可以不找你谈的。”
“不过你既然今天来了,那有些话我觉得还是得跟你交代一下。
海湾风景酒店,你听说过吧?”
万开宁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听说过,那是我给我儿子在国外设立的基金名下的一块资产。”
“他能动用这笔资金,也能维持生活。”
“这个不成器的东西,除了惹麻烦,就是惹麻烦。
跟叶青青之间还有点牵扯,不过也就是年轻时候的情侣关系吧。”高育良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
万子冲已经三十四五岁了。
叶青青才刚满19岁。
这两人怎么会凑到一块儿?
是叶青青太不懂事,还是万子冲太轻浮?
不过高育良也不是媒人,他才懒得理会这些儿女情长。
他真正关心的,是另一件事。
“我关注的一件事其实很简单。”
“如果你们之间没出什么大问题,我也不想向上反映这方面的情况。”
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打算追究万子冲的事了。
万开宁听了,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
可还没等他完全放松下来,高育良话锋一转,又提起了另一件事。
“你也清楚,家乡的资金外流太严重了。”
“我们不能再让这些资金继续流失下去。
希望你回去以后带个头,带动大家把资金回流回来。”
“为家乡的乡亲们办点实事,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当然了,这只是个建议,具体怎么操作,你自己斟酌。”
万开宁脸上露出了一丝为难的神情。
高育良这番话听起来有分量,但真要落实起来,难度不小。
涉及的层面太多,牵扯的关系太复杂。
高育良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聊天气。
万开宁也不是省油的灯,活了半辈子,什么场面没见过。
要是能把流到外头的钱引回帝国,这份功劳,高育良首当其冲。
这些年,多少有钱人悄悄把家底往外搬,谁都没吭声。
再这么放任下去,那些钱迟早要姓外不姓中。
可高育良到底是奉命行事,还是自己打的算盘?万开宁心里没底。
他更没想到,自家那家安安稳稳开了十几年的海湾风景酒店,竟会成了风口浪尖上的靶子。
好端端的生意,怎么偏偏这时候出岔子?
万开宁眉头紧锁,神色复杂。
高育良却语气平和地开口:
“要是实在难办,这事咱们先搁一搁也行,你说呢?”
话虽温和,但紧跟着又问了一句:“不过资金的事,你打算怎么收场?”
这下子,万开宁被逼到了墙角。
万子冲终于按捺不住,站出来揽责:
“领导,都是我考虑不周。”
“叶家那边事多,我们也是想把事情摆平才动手的。”
万开宁立刻沉下脸,喝止儿子:“这种场合轮不到你乱讲话!”
年轻人不服气,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高育良反倒笑了:“年轻人敢说话是好事,别拦着。”
接着问他:“你说帮叶家,是为了图利?”
万子冲咬咬牙,实话实说:
“不瞒您说,确实是冲着利益去的。”
“但他们也一直在给我们施压,退无可退。”
高育良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讲。
其实这些弯弯绕绕,他早就门儿清。
官场混了这么多年,哪件事背后没有明账暗账?
有人上位,有人跌倒,他看得太多。
现在,他必须出手。
至于别的顾虑,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尤其是这家看似普通的酒店——
今天它或许只是一家饭馆、一个落脚点,
可一旦被人拿来洗钱、换汇、甚至倒腾身份文件,
那麻烦就大了。
要是这里成了私通内外的跳板,
那些来来往往的人,岂不是都成了他们的自己人?
长此以往,谁还听朝廷的话?
万开宁渐渐品出了味儿。
他连忙表态:“领导放心,我回去就拨款,在国内搞几个大项目。”
“您要是有想推的专项,我也全力配合。”
“总之,不会让您为难。”
高育良轻轻一笑:“这话说的,搞得我还挺不好意思。”
“不过啊,做这些事,也算是积德了,对吧?”
“来,喝茶。”
万开宁端起杯子,手里的热气暖到了心里。
走出门时,脸上已带着笑意,脚步也轻松了几分。
连万子冲都松了口气。
等人走远,徐晴望着高育良,一脸疑惑:
“刚才那番对话,我怎么越听越迷糊?”
她跟过不少领导,大多喜欢云山雾罩,让人摸不清方向。
唯独高育良不同——他总想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讲明白。
正因如此,她才愿意辞掉原来的位置,跟着他漂洋过海,继续做文书。
再加上她是语言专业出身,心思细,又能和柳映雪搭上线,有些事女人之间更好谈。
高育良笑了笑,语气平静:
“其实道理很简单。
他们走得太过火了。”
“钱一股脑往国外送,这不是小事。”
“资本一旦失衡,早晚要出乱子,最后演变成金融对抗。”
“真到了那一天,这些人就成了外国手里的棋子,冲锋陷阵都由不得自己。”
“你听明白了吗?”
徐晴缓缓点头,终于理清了头绪。
原来万开宁代表的是离国财团的利益,
而高育良,是在守住帝国的底线。
两人方才的交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万开宁这才意识到,高育良手里握着的牌比想象中重得多——
一句话就能让布鲁克尔封锁他的产业。
而布鲁克尔,正是接下来各方势力较量的核心之地。
这一局,高育良独自立于寒风之中,直面风雨。
而万开宁也算通透:既然能往外面送钱,自然也能往国内投钱。
家乡父老盼着这些投资,等的不只是项目,更是希望。
不得不说,徐晴这次真是长了见识。
“您这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高育良没接话,只是一一将茶叶分给在场的人。
康克尔接过茶包时,闻到一股清幽的香气,忍不住轻叹了一声。
张子然却不以为然:不就是点茶叶嘛,老家山上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可康克尔却笑着摇头:“这话可不能这么讲。”
“这可不是普通货色,叫骊山贡茶,讲究得很。”
“得几百斤堆在一起发酵,开封之后必须马上分饮,放久了香味就散了。”
“真正的好东西,懂的人才晓得它的价值。”
张子然随手撕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刚嚼两下,一股浓郁的茶香就在口中弥漫开来,让他愣了一下。
不过他也清楚,这种茶产量不小,市面上并不稀罕,说白了也没多贵重。
高育良自然不会贪这点小利,更不会在意这些身外之物。
正说着,马康康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高育良正和妻子聊着天,打算煮些茶叶蛋,抬头一看,来人已经站在门口。
“高叔叔,这位是我同学,特意来拜访您。”
马康康边说边接过柳映雪手里的鸡蛋,低头认真清洗起来。
高育良目光一落,立刻认出了那张脸。
“你是薛宇昭?”
“我记得你,当年全省考试的第一名,了不起啊。”
薛宇昭腼腆地扶了扶眼镜,一身休闲西装穿得整齐干净,气质沉静,书卷气十足。
他和高育良之间的对话,却远不像表面这般平静。
他从包里取出一份文件,神情郑重。
高育良略感意外:“到我这儿来的,大多是为了谋个职位、讨个前程。
你倒好,似乎对这些毫不上心。”
“就为了送这份材料?”
“要是真那么重要,我倒愿意看看。”
薛宇昭原本已做好被拒的心理准备——毕竟在帝国,多少人想递个消息都难如登天,更何况是他这样一个无名之辈。
没想到高育良竟一口答应下来,刹那间,他心头一热,鼻子微微发酸。
他将文件拿出来,又递上一本中型词典:“配合这个看,可能更容易理解。”
高育良笑了:“我的外语还不至于要靠词典。”
一旁的马康康听得紧张,生怕老同学说错话惹麻烦,赶紧插了一句:“老薛,领导也是懂外语的,别拿这当新鲜事说。”
“坐着听就行,别乱开口。”
薛宇昭点头称是。
高育良看着这两个年轻人,心中觉得有趣。
直到他翻开文件内容,脸上的笑意渐渐凝固。
那份报告,是关于布鲁克尔一家企业的深度分析。
研究时间追溯到三年前,正是那家公司刚刚起步的阶段。
而在此期间,该机构已历经四任主管,却无人察觉这份报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