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这种局面,让他怎么安心?

作品:《名义:从扫侯亮平出门开始

    这次,高育良打算瞒着她,一步到位。


    这次外事访问属于国家层面的外交行动,柳映雪很可能会以高育良配偶的身份,出现在出访名单中,参加一些官方的社交活动。


    本来这些都不是问题,


    可她看起来实在太年轻了。


    两人并肩而立,旁人还以为她是他女儿。


    为了自己的形象着想,


    高育良可不敢冒这个险。


    他不想被人说闲话,说他“老牛吃嫩草”。


    所以,调整一下年龄信息是必须的。


    “改到哪一年?”


    “直接改成1970年吧。”


    “好的,书籍。”


    王阳华拿着材料离开了办公室。


    此时在辽东省奉天市,


    省韦大院内,


    辽东一把手正坐在办公室里,


    与父亲通着电话。


    谈话的主题,是关于高育良下一步的去向问题——是调往中央,还是安排到天海工作。


    对于高育良的安排,李建波更希望他进入中央。


    目前,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实权领导,


    就是他李建波和高育良两人。


    高育良出生于1965年,今年五十二岁。


    李建波生于1963年,今年五十四。


    五十多岁的正省级干部并不少见,


    但像他们这样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


    整个国家也不过就是这两位。


    “关于高育良的下一步安排,”


    “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李建波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站起身,走到窗边,目光望向窗外,


    仿佛这样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


    “目前上层的意见并不统一。”


    “赵副管家支持高育良直接进京,出任国家外事委员会主任。”


    “但督察院院长郭老持不同意见,他认为高育良虽然擅长经济,出身学院派,但也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是的,基层经验。


    对他而言,农村不是基层,


    城市才算是基层锻炼。


    “而且……”


    “结合目前整体局势来看,”


    “让高育良去天海更为合适。”


    听到这里,李建波沉默了。


    他当然明白,去天海意味着什么。


    只要不是糊涂人,都能看出其中的深意。


    “那两位的意思呢?”


    李建波终于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他的底气,不仅仅是来自父亲,


    还来自背后支持他的老派人物。


    正是因为他们判断高育良不可能顺利上升,


    他才有机会去争取那个位置。


    他甚至已经能预见未来的格局:


    新旧两派之间的博弈。


    老一辈代表的是他父亲和汏佬,


    而新一辈,则是高育良背后的岳父。


    “目前态度还不明朗。”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无奈的回应。


    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谁也无法判断汏佬的真实想法,


    至于二佬那边,态度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都察院那边肯定是站在高育良这一边的,那里可是严柳派系的核心阵地。


    此外,内阁里几个关键的文秘部门也多半倾向他。


    但眼下最棘手的问题在于——


    严书籍和柳部长这两位老前辈,身体都还硬朗得很。


    如今局势尚不明朗,很多事情还难以预料。


    再加上时机未到,不少势力都还在观望,不会轻易押注。


    再等个三四年,情况会更清晰一些,那时各派系也才会真正动手布局。


    “你别想太多。”


    “踏实做好自己的事。”


    “有些事情,急不得。”


    李建波的父亲在电话挂断前说了几句宽慰的话。


    他太了解儿子的性子了。


    “嗯,爸……”


    “您说得对。”


    父子俩寒暄了几句,便结束了通话。


    “不急……”


    “唉……”


    “我怎么能不急?”


    李建波放下手机,一脸无奈。


    这种局面,让他怎么安心?


    他的仕途路径和高育良完全不同。


    高育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从基层干起来的,有丰富的基层经验,也经历过一些复杂局面的考验。


    而李建波走的是青年团系统的路线。


    他从国家青年团系统调任外省做副职,后来又升任正职。


    三年前才调到辽东担任一把手。


    此刻,在京州。


    高育良也在和老丈人通电话,谈的是自己下一步的安排。


    “那你打算怎么办?”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争一争,怎么能行?”


    “好,我明白了。”


    两人聊了一会儿便挂了电话。


    电话挂断后,高育良径直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登录内部系统,搜索“李建波”。


    对这个人,他当然不陌生。


    人家可是京城有名的“天骄”。


    李建波,1963年出生,1992年博士毕业,进入京大校团委工作。


    1995年出任京大团委书籍,随后历任京城某区共青团一把手、京城团市韦副书籍、书籍。


    2007年调任东北某省团委书籍。


    2008年进入国家青年团系统担任副职,2010年升任正职,同年调往某省任副职,2012年升任该省一把手,2014年调任辽东省韦书籍。


    从1992年到2010年,短短十八年间,从一个普通干部成长为正省级大员,可谓平步青云。


    “真不愧是天骄。”高育良看着资料,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妈的,这人真是开挂般的晋升。


    自己从一个普通干部爬到正省级,用了整整二十六年,每一步都是拼出来的。


    高育良的路,是实打实从最基层杀出来的。


    他起步时,没人扶持,没靠山,全靠自己打拼。


    尤其是升到副省级之前,吃了不少苦头。


    老丈人是在他当上市韦书籍以后才开始帮衬一些,随着他职务越高,支持力度才越大。


    当然,高育良也不会因此埋怨岳父。


    这是人之常情。


    就像一个亲戚,如果自己混得不行,别人自然不会轻易出手相助。


    只有当这个人已经有一定分量时,才会考虑拉一把。


    资源共享,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与其坐等……”


    “不如先发制人。”


    高育良靠在椅背上,喃喃自语。


    他的脑海里,一个个想法正逐渐成型。


    要动手,就得精准打击对方的要害。


    哪里是他的软肋?


    自然是他的根基所在。


    地图上,辽东的轮廓被他紧紧盯住。


    计划,正在酝酿。


    就在这时,电话响了,是个陌生号码,归属地显示是辽东省。


    他按下接听键,多年官场经验告诉他,接电话时谁先开口,谁就容易落下风。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笑:


    “高育良,我是李建波。”


    “你大概误会了什么,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敌人,你也不必这么如临大敌。”


    “我听说你近期要前往鸥洲,所以特地联系你,拜托你关照一下我们这边的几家企业。”高育良听出李建波话里的意思。


    他心中顿时有了一些猜测。


    要么是妥协退让,要么是国外又生变局。


    而且这次风波恐怕不小,足以搅乱原本的局势。


    李建波毕竟出身青年团,人脉资源非同一般。


    他亲自来电,目的显然只有一个。


    “我听说我们这边最重要的底牌已经被人察觉了。”


    高育良脸色微微一沉。


    “这事什么时候发生的?”


    “我这边才刚安排好行程,你就告诉我关键情报已经泄露,那我拿什么去应对那些难缠的家伙?”


    李建波语气有些无奈。


    他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之前被父亲狠狠训了一顿,他已经彻底清醒,尤其是得知国外那边突然出现变故。


    那件事情非常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