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各地展开巡查!

作品:《名义:从扫侯亮平出门开始

    虽然他是市长,但京海人口接近千万,事务繁杂,下面很多事情往往都会被压着不报。


    毕竟,他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


    就在车子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时,


    人影在暮色中缓缓靠近,高育良远远便注意到了那个人。


    那是个孩子,脸上沾着泥灰,身上穿得单薄得可怜。


    要知道,眼下可是十一月。


    京州的十一月,气温通常在十八九到二十来度之间。


    可这里是京海。


    京海,是汉东省内唯一一个有集中供暖的城市。


    气候更偏向北方。


    而今天的京州,气温已经降到了六七度。


    夜里还会再低几度。


    “停车……”


    随着高育良一声令下,车缓缓停下。


    他推开车门走了下来,朝着路边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去。


    李远航望着前方那个瘦小的身影,心里一阵不安。


    他隐隐觉得要出事,目光不自觉地转向正走过来的王县长。


    “王县长……”


    “这是怎么回事?”


    李远航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责问。


    那小女孩穿得太单薄了,连他自己看着都觉得心疼。


    这事他事先毫不知情。


    “李市长,我真的不知道。”王县长心里也是一肚子苦水,眼神不自觉地扫向了镇委书籍。


    镇委书籍却将目光投向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


    副镇长此刻也满腹委屈。


    有些事,哪能照顾得面面俱到?


    全镇有四五万人啊。


    他已经在心里把镇扶贫办主任和那个村的村支书恨上了,连带着也记住了他们。


    这明显就是层层推责。


    “小姑娘……”


    “你怎么穿这么少啊?”


    高育良走近了,轻声问道。


    小女孩警惕地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说,转身朝田埂走去。


    高育良没有停下,跟了上去。


    “你不冷吗?”


    她又看了他一眼,依旧沉默,脚步却加快了几分,显然对他心存戒备。


    “你爸妈呢?”


    “我没有爸爸妈妈。”


    小女孩的声音轻得像风。


    “那爷爷奶奶呢?”


    她又沉默了。


    见状,高育良也不再多问,只是一路默默跟在她身后。


    其他人也都跟着,气氛沉闷。


    刘秀丽偷偷看了李远航一眼,身后的几个人也都在心里叫苦。


    他们心里都清楚——


    回去后必须全面开展扶贫排查工作。


    一次是偶然,如果再出现两次、三次这样的情况……


    他们这些人,恐怕也到头了。


    没走多久,便到了女孩的家。


    穷,穷得让人说不出话来。


    那种贫穷,连高育良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2005年,汤光耀任省掌期间,汉东省启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晃已经十年过去。


    高育良万万没想到,自己还能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屋。


    那根本不能算房子,用现在的话说是草棚。


    墙是用竹篾编成的,再糊上泥巴。


    这种房子五六十年代很常见。


    他知道汉东有些地方还存在。


    但没想到京海竟还保留着这种屋子。


    这简直就是对他工作的否定。


    “小梅……”


    “你带钱了吗?”


    高育良越过女儿,看向梅晓歌。


    女儿和他一样,身上从不带现金,只能问梅晓歌了,回头还她就行。


    “带了。”


    梅晓歌掏出五百块钱。


    “拿去吧,给小姑娘买几件衣服。”


    大娘推辞了一下,最终还是收下了。


    高育良这才坐下来,和她聊起了家常。


    “大娘……”


    “您一年能领多少钱?”


    “记不清一年多少了,一个月一百。”


    “高书籍……”


    王县长刚想解释。


    却被李远航一个眼神制止了。


    “一年一千二!”


    高育良脸色如常,内心却已冰冷。


    低保分三档:一年一千二、两千四、三千六。


    这样一个困难的家庭,竟然只享受最低档。


    这,是对整个扶贫工作的否定。


    高育良站起身来,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目光落在宋梓博身上,伸手指了指他,语气坚定:“明年,我还会再来。”话音刚落,他转身就走,没有再停留。


    所幸,之后没有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当晚,高育良连接风洗尘的宴席都没参加。


    甚至都没在京海过夜,连夜赶往邻近的东海市,可见他心情之差。


    他显然心情低落……


    而这种情绪也蔓延到了整个京海。


    晚上九点。


    京海市韦和市正府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


    第二天清晨七点左右。


    高启强一如往常地边吃早餐边翻看报纸。


    昨日的风波已被省韦宣传部关注,准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直接登上了《汉东日报》的头版。


    京海也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出了名。


    “我想帮那个小女孩。”


    “应该的……”


    陈书婷也正有此意。


    “你打算……”


    “成立一个专项基金。”


    “把京海贫困家庭的孩子都统计起来。”


    “你是说……”


    高启强没多解释,只是拿起手机,解锁后翻出半小时前高启兰发来的短信递给陈书婷。


    “这是我妹妹刚发来的。”


    “这事简直就是在打高书籍的脸。”


    “想法是好的,但时机还不成熟。”


    “你的意思是……”


    “如果这项工作由宋市长来牵头,你可以参与;如果是其他人负责,那就不要轻易插手。”


    “我懂了。”


    高启强虽然不是体制内出身,但在政坛边缘摸爬滚打这些年,对这些潜规则也早有了解。


    ……


    与此同时,高育良开始在全省各地展开巡查。


    这次的巡查已不同于以往,变成了不打招呼的突击检查。


    京海发生的事件自然瞒不过省里,也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


    高育良深知,省里下达的政策到了基层,往往会被打折执行。


    原本是十分的任务,到了县乡一级,可能只剩下一二分;也有可能被人为放大,变成二十分、三十分。


    这一次,高育良刻意不按常规出牌,采取无预告抽查,彻底击碎了基层干部的侥幸心理。


    不得不承认,这次行动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除了京海之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出现类似问题。


    即便是最贫困的乡镇,低保政策也基本落实到位。


    高育良亲自询问,甚至点名找基层负责人谈话,对方也能对答如流,应对自如。


    这半个多月的密集巡查,高育良只去了三个地级市。


    而这三个市,并非特意挑选,而是随机穿插进行。


    为了打破基层干部的心理预期,他甚至不走常规路线。


    时而坐飞机从东部突然“空降”到西部,时而又出现在中部某个城市。


    这样的举动让各地基层干部措手不及。


    谁也不知道,高书籍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在自己辖区。


    这种毫无规律的“空降”视察,令不少地方领导胆战心惊。


    短短十几天里,他们的工作强度堪比以往一两年。


    全镇、全县,甚至全市的低保对象,连流浪在桥洞下的人员,都被重新梳理、登记,确保政策落实到人。


    半个月后,高育良结束行程返回京州。


    虽然他没有走遍全省各地,但至少做了件实在事,也让那些长期被忽视的困难群众得到了基本保障。


    不仅如此,据宋云萍透露的消息,那些极度贫困的家庭,不仅低保政策得以兑现,还有扶贫单位亲自带着大米、食用油和其他生活物资登门慰问。


    高育良的最后一站是吕州,等这里检查完毕,他就要回去了。


    自出巡至今,已经过去十七天。


    上午,他先去了一些熟悉的地点走访。


    包括蔚蓝科技等重点企业,以及吕州境内的国企总部和几家表现突出的民营企业、外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