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 章 祖孙

作品:《清穿,四爷的宠妾多子多福了

    八岁的弘历,脸颊处还带着婴儿肥,但言行举止已十分老成。


    他起身时,目光扫过三个弟弟。


    小五小六太跳脱,两人心思活络,总想些机灵古怪的主意。


    小七太内秀,别人不孤立他,但他自己孤立别人。


    看着弘昭安静的侧脸,弘历心中又是一软。


    他家小七最像额娘,生得好看,又最乖巧,不怪阿玛偏疼几分。


    ——


    三贝勒府


    胤祉一脚踹开正院大门,马蹄袖带起的风卷着怒气,惊得门口的丫鬟婆子扑通跪地。。


    屋内,董鄂氏正在核对年节的礼单,听见动静刚抬头,就见胤祉掀帘而入,腰间玉佩撞得叮当作响。


    她还未开口,一叠宣纸便劈头盖脸砸来。


    “看看你养的好儿子!”胤祉额角青筋暴起,“当着皇阿玛和学士的面出丑。”


    董鄂氏反射性拿起宣纸扫了眼,不太理解他发什么疯,不过不影响她吵架,董鄂氏拍案而起,“爷倒会推脱!弘晟一个月见不着阿玛几面,您那些莺莺燕燕.....”


    胤祉一把扫落案上茶盏,霁蓝釉瓷片在织金地毯上摔成碎片,“弘晟如今见着爷那般生疏,还不是你日日在他耳边嚼舌根!”


    帘外突然传来细碎脚步声。


    弘晟被乳母推着进来,九岁的孩子穿着石青色褂子,小脸煞白。


    他刚要行礼,就被父亲拽到跟前:“说!你是怎么写字的?”


    弘晟睫毛颤得厉害:“儿子...儿子听说皇玛法喜欢飘逸的行书。”


    胤祉气得发笑,“你连楷书都未学透就敢肖想行书?”


    董鄂氏突然冷笑:“爷倒是精通,可惜心思宁愿用在狐媚子身上也不肯教导儿子。”


    “你!”胤祉扬手欲打,弘晟突然哇地哭出来。


    弘晟抽噎着坦白:“前日儿子听见十六叔...说皇玛法最喜欢他的字,十六叔写字打漂,从不规整....”


    夫妻二人同时僵住。


    胤祉盯着儿子泪痕交错的脸,突然拽起他胳膊:“进宫!”


    乾清宫内


    康熙看着跪在殿中的一家三口,朱笔在奏折上洇出个墨点。


    梁九功已经跟他禀完调查结果。


    “老三。”康熙搁下笔,只淡淡唤了一声,便让胤祉后背渗出冷汗,“你可知在尚书房,弘晟是如何对他十六叔的?”


    康熙说罢,梁九功已十分有眼色地递给胤祉一封折子。


    胤祉看完,面色已是白下去。


    他心里不把十六弟当回事,一个汉女所出的阿哥,如今都生了三个阿哥,还是个贵人,儿子更是小透明。


    但他再怎么骄傲,不代表儿子可以欺负。


    再怎么说,那也是儿子的叔叔。


    胤祉心里愤怒不已,抱怨董鄂氏不会教孩子。


    董鄂氏则低着头,任由流苏珠串打在脸颊上,不敢说一句。


    康熙不等他们辩解,径直开口:“你儿子这两年惹的事,够写本《醒世恒言》了。接下来半年,弘晟也不必去尚书房了,你也是,手里的编书先暂停,好好在家教育孩子。”


    康熙扫过夫妻二人,在儿媳妇身上停留片刻。


    他这个儿媳妇,脾气也不怎么好,真是什么锅配什么盖。


    三人灰头土脸退下。


    康熙转着翡翠扳指望向窗外。


    十六体弱多病,性子老实本分,断想不出这等法子。


    近来他与老四家的两个小子走得近,怕是那两个机灵鬼在背后支招。


    想到弘暄和他送出去的金葫芦,康熙眼底浮起笑意:“梁九功,传老四家四个孩子晌午到永和宫用膳。”


    永和宫内


    膳桌上,德妃亲手给康熙布菜。


    只是没多久便被康熙阻止,他温声开口:“你不必忙,朕想和你一起用。”


    德妃笑容更加温和,柔声应下,最后给康熙夹了块松瓤鹅油卷,方才坐下。


    帝妃二人带着四个孙子用了一顿午膳。


    膳后


    康熙倚在紫檀雕花榻上,手中把玩着一串菩提念珠。


    “弘历,背一段《孝经.开宗明义章》给皇玛法听听。”康熙抬眼看向站在下首的孙儿,声音不疾不徐。


    弘历身着蓝色褂子,小脸绷得紧紧的,闻言立即上前一步,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孙儿遵命。”


    他端正站好,童声清亮:“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德妃坐在康熙身侧,眼角含笑。


    她今日穿了件水蓝色绣缠枝莲的常服,发间只簪了一支点翠步摇,显得格外素雅。


    见弘历背诵时连语气停顿都与尚书房师傅教的一模一样,她向康熙轻声道:“这孩子背书时的神态,活脱脱就是老四小时候的模样。”


    康熙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六岁的弘暄:“朕问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何意?”


    弘暄闻言立即拱手作答:“回皇玛法,这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要格外爱惜。就像....”


    他眨了眨眼睛,“就像前些日子孙儿爬树擦伤了手,额娘一边上药一边说,这伤口虽在我身上,疼的却是她和阿玛的心。”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轻笑。


    康熙手中念珠顿了顿,眼中闪过赞许:“解得好。那朕再问你,你阿玛平日如何教导你们尽孝?”


    弘暄不假思索:“阿玛说孝分三等,小孝是奉养衣食,中孝是建功立业,大孝是...”


    他忽然卡壳,仰头询问康熙:“皇玛法,孙儿忘了,可以向哥哥求助吗?”


    康熙笑着颔首。


    “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弘历小声提醒弟弟。


    “对!”弘暄继续,“阿玛还说,我们现在好好读书就是尽孝,将来若是能得皇玛法夸奖,就是给阿玛额娘最大的脸面。”


    德妃忍俊不禁:“这孩子,倒会活学活用。”


    她转向康熙,“老四小时候可不似这孩子这么活泼。”


    康熙眼中浮现回忆之色,“老四小时候,因背错一字,自己就抄五十遍,对自己严厉得很。”


    说着看向两个孙儿,“不过现在看来,他倒没让孩子们受这个罪。”


    他转向德妃,眼中满是欣慰,“老四是个会教孩子的。”


    德妃笑着让宫女端来莲子羹,玩笑道:“看来今儿几个孙子给臣妾长脸了。”


    待孩子们接过羹汤,她似不经意道,“说来老四公务繁忙,还多亏了老四媳妇。孩子们开蒙那会儿,她每日晚上亲自盯着孩子背书。那会儿她常带着孩子们进宫请安,弘历的《孝经》还是在臣妾这儿背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