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征讨倭国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许元直起身,目光清澈,缓缓开口。


    “陛下,臣恳请陛下下旨,命张亮将军,将其麾下运送水师的战船……”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地名。


    “……尽数开往新罗沿岸,待命。”


    新罗?


    帐内众将闻言,皆是一愣。


    新罗在此次大战中,虽是唐的盟友,但一直畏畏缩缩,并未出多少力。此刻将水师大船调去那边,是何用意?


    难道是想敲打一下新罗?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的手,微微一顿,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芒,似乎想到了什么。


    许元深吸一口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中。


    “陛下,高句丽已亡,百济不日也将并入我大唐版图。”


    “然,此次三国联军,尚有一国,置身事外,远在海外。”


    他的话音刚落,帐内,骤然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的脑海中,都同时浮现出了一个名字。


    倭国!


    许元的目光灼灼,直视着龙椅之上的帝王,一字一句地说道。


    “此行,臣还有一个目标。”


    “那就是……倭国!”


    “倭国……”


    李世民闻言,眉头皱了起来。


    “倭国此次出兵帮助高句丽,胆敢与我大唐为敌,确实可恨!”


    而且,此前许元也曾给他说过倭国的事儿,现在又有了倭国参与对唐军作战的证据,那么……


    “呵……”


    李世民发出了一声低沉的轻笑。


    他缓缓从主位上站起,一步一步,走下帅台,来到了许元的面前。


    “许元,你的意思是,趁着我大唐水师主力尚在辽东,趁着倭国国内因十万大军覆灭而防御空虚……”


    “你想……顺手,把它也给灭了?”


    他不是在问,而是在确认。


    确认这个年轻的臣子,是否与自己有着同样疯狂,同样吞食天下的野心。


    “陛下圣明。”


    许元没有丝毫退缩,平静地迎着李世民的目光。


    “此乃天赐良机,一旦错过,倭国必将龟缩不出,再想征伐,则需数倍之功。”


    帅帐之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看着这对君臣。


    他们能感觉到,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东亚格局的,无比疯狂的决定,即将在此刻诞生。


    片刻后。


    李世民忽然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


    “好!”


    “好一个天赐良机!”


    他重重地拍了拍许元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


    “有卿如此,何愁四海不平!”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扫向一名负责传令的武将。


    “传朕旨意!”


    “命张亮,即刻起,将其麾下所有战船,尽数开赴新罗港口!”


    “后续所有船只的调动之权,悉数交予奋威将军!”


    帐内诸将,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征倭之事,竟全权托付于许元一人之手。


    这是何等的信任,又是何等的恩宠。


    尉迟恭那双铜铃大眼瞪得浑圆,看看许元,又看看李世民,嘴巴张了张,最终却化作一声粗重的呼吸。


    这小子,又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了。


    他戎马一生,很想再建功勋,但是也知道自己精力不足了,平倭这件事,只有许元能够胜任!


    李世民哈哈一笑,随后也没有再继续刚才的话题。


    “好了。”


    “征倭之事,暂且议到此处。”


    他环视一圈,龙目中带着一丝大战之后的疲惫,但更多的,是胜利的喜悦。


    “传朕旨意,大宴全军,犒赏三军将士。”


    “全军,就地修整三日!”


    “三日之内,不问战事,不闻军令,唯有酒肉,管够!”


    “喔!”


    帐外,负责传令的亲卫高声应和,喜气洋洋地跑去传令。


    可以想见,整个大营即将陷入一片狂欢的海洋。


    李世民的目光转向那些面色复杂的降将,声音缓和了几分。


    “至于这些高句丽的降卒……”


    他沉吟片刻,看向许元。


    “许爱卿,当初你在辽东城安置降卒,颇有成效,井井有条。”


    “此事,你可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了许元身上。


    从军国大事,到安置降卒,陛下竟是事事都要先问过他的意见。


    许元并未立刻回答。


    他微微垂眸,似乎在脑海中飞速地盘算着什么。


    帐内静悄悄的,只剩下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片刻后,许元抬起头,神色已是一片肃然。


    “陛下,臣确有一事,心中颇为忧虑。”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挑了挑眉:


    “讲。”


    许元上前一步,声音清晰而沉重。


    “陛下,此番辽东之战,自安市城始,至平壤城终。”


    “高句丽倾国之兵,连同征召的民夫,死伤惨重。”


    他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一下。


    “臣粗略估算,仅仅这两场大战,高句丽损失的青壮年,便不下二十万之数。”


    嘶……


    帐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二十万青壮!


    这是一个何等恐怖的数字。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代人的凋零,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大损失。


    许元没有停顿,继续说道。


    “而接下来,英国公南下征伐百济,想来结果也是一样。”


    “高句丽与百济之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顿地吐出四个字。


    “劳力……真空。”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的手猛地一顿,浑浊的老眼中精光一闪。


    房玄龄也是眉头紧锁,显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之前,他们只想着如何打赢。


    但许元想的,却是打赢之后,如何统治。


    这片土地,陛下是要将其真正并入大唐版图的,是要让它成为大唐子民生息繁衍之地的。


    若是遍地老弱妇孺,无人耕种,无人生产,那这片打下来的疆土,非但不能成为助力,反而会成为朝廷沉重的包袱。


    “没错。”


    李世民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他懂了。


    彻底地懂了许元的意思。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难题。


    他的目光再次锁定许元,充满了期待与考校。


    “许爱卿,依你之见,此事……该当如何?”


    许元仿佛早就胸有成竹。


    他对着李世民深深一揖,朗声说道。


    “陛下,此次随军出征的将士之中,想必有为数不少的将士,尚未婚配。”


    众人一愣,不知他为何突然提起此事。


    只听许元继续说道:


    “臣以为,朝廷可颁布政令,给予补助和良田,鼓励军中未婚的将士,自愿留在此地。”


    “让他们在此地,开荒屯田,安家落户。”


    “如此,便可建立起‘军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