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认可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太极宫,甘露殿。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疏,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


    殿内的龙涎香安静地燃烧着,青烟袅袅,却驱不散他心中的一丝烦闷。


    东征在即,千头万绪,即便是他这位天可汗,也感到了一丝压力。


    “陛下。”


    内侍王德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躬身道:“太子殿下求见。”


    李世民眼皮一抬,略感意外。


    “让他进来。”


    “是。”


    很快,身着太子常服的李治,捧着一叠厚厚的册子,快步走入殿中。


    “儿臣,参见父皇。”


    李治恭恭敬敬地行礼,神色间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兴奋与郑重。


    李世民打量着自己的儿子,见他眉宇间多了几分干练,少了些许稚气,心中不由微感欣慰。


    “起来吧。”


    他语气平淡地问道:“这么晚了,来寻朕,可是军器监那边出了什么事?”


    “回父皇,军器监一切顺利。”


    李治将手中的册子高高举过头顶,由王德接过来,呈送至御案之上。


    “只是,许大人让儿臣来向父皇请示两件事。”


    “哦?”


    李世民来了兴趣,随手翻开了最上面的一本册子。


    封皮上,用一丝不苟的馆阁体写着四个大字——《工匠守则》。


    “第一件事,许大人说,军器监如今的三千七百余名工匠,大多是技艺精湛的老师傅,负责核心的锻造与组装。但若要在年内完成五万副明光铠,以及诸多新式军械的生产,还需要大量的辅工进行搬运、粗加工等杂活。他请求父皇,再增派三千辅工。”


    李世民闻言,眉头微不可察地一挑。


    三千人,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想到那五万副明光铠,他又觉得合情合理。


    “准了。”


    李世民颔首,目光落在了那本《工匠守则》上。


    他越看,眉头就皱得越紧。


    “每日工时,不得超过八个时辰?”


    “每十日,轮休一日?”


    “两餐见荤,足量供应?”


    “凡因工受伤者,医药费由军器监全包?若有伤残,发放抚恤金,奉养终身?”


    李世民的指节,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


    大殿内的空气,似乎都因此凝固了。


    他抬起头,眼神锐利如鹰,直视着李治。


    “稚奴,你告诉朕,这许元是在督造军械,还是在开善堂?”


    自古以来,官府的工匠地位虽比民夫高些,却也绝无这般优厚的待遇。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李治心中一紧,但一想到许元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他又鼓起了勇气。


    “父皇息怒。”


    他躬身道:“儿臣初见这份守则时,也与父皇有同样的疑虑。但许大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不光指工具,也指人。”


    “他说,让工匠吃饱穿暖,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心无旁骛,才能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军械的生产中去。如此,效率反而会大大提升。”


    李世民沉默了。


    他不是听不进道理的昏君。


    许元的这番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又过于惊世骇俗。


    “朕既已将此事全权交予他,便信他一次。”


    李世民缓缓开口,算是同意了。


    “此事,朕也准了。”


    他合上册子,目光再次落在李治身上,话锋一转。


    “稚奴。”


    “儿臣在。”


    “这几日,你跟着许元,觉得此人如何?”


    这才是李世民真正关心的问题。


    一个臣子的能力再强,若不能为太子所用,甚至与太子不睦,那便毫无意义,甚至是个祸害。


    李治闻言,神色变得无比认真。


    他沉吟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


    “回父皇,儿臣初见许大人,亦觉其人行事不循常理,甚至……有些懒散不羁,看似不太可靠。”


    李世民眉头一皱,又听李治继续说道。


    “可这几日相处下来,儿臣才发现,许大人实则心细如发,对每一件事都事无巨巨细。”


    “便如这些册子。”


    李治指了指御案上剩下的几本。


    “这上面,详细规划了锻造部、木工部、甲胄部等十几个部门的生产流程。从一块铁矿石如何变成斩马刀,一根柘木如何制成刀柄,再到最后如何组装入库,每一个步骤,需要多少人,耗时多久,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安排的这些工作组,分工明确,环环相扣,完全没有冲突。儿臣粗略算过,依照他的法子,军器监所有工匠,几乎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无一人闲置,也无一人会因工序衔接不上而耽误功夫。”


    “儿臣觉得,若非对军器监的人员配置、物料库存了如指掌,绝不可能在短短两日之内,做出如此详尽周密的规划。”


    “从这件事上,便足以看出许大人的经天纬地之才。”


    李治的语气中,充满了发自内心的钦佩。


    听着儿子这番条理清晰的分析,李世民眼中的意外之色,愈发浓郁。


    他没想到,李治对许元的评价,竟会如此之高。


    这正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许元不过二十出头,未来的路还很长。


    稚奴想要坐稳江山,乃至开创盛世,正需要这样不拘一格,能力超群的肱股之臣来辅佐。


    他们二人能通力合作,远比任何赏赐都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安心。


    李世民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好,很好。”


    他看着李治,眼中满是嘉许。


    “你能看到这一层,说明你没有白去。继续跟着他,多看,多学。”


    “是,儿臣遵命。”


    ……


    五日时间,转瞬即逝。


    军器监内,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数座新建的土高炉拔地而起,黑烟滚滚,直冲云霄,炉膛内火光熊熊,将无数精铁矿石熔炼成滚烫的铁水。


    而在军器监旁边的渭水支流边,一排排崭新的水力车间也已落成。


    巨大的水轮在河水的推动下,不知疲倦地缓缓转动,通过复杂的齿轮和传动轴,带动着一柄柄巨大的水力锻锤。


    “哐当!”


    “哐当!”


    沉重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河谷,每一锤落下,都让地面为之震颤,也将烧得通红的钢锭,锻打得火星四溅。


    效率,比之前纯靠人力的锻造,提升了何止十倍。


    许元站在一处高地上,满意地看着这片热火朝天的工业景象。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远处快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