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许元,你怎么看?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褚遂便这一番话,掷地有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从已经发生的灾害,说到尚未发生的预警,最后全部归结于“天意”。


    这在极其信奉天人感应的时代,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


    这番话说完,整个太极殿内,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脸色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


    片刻之后,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褚大人所言,甚是在理。臣,附议。”


    一位白发苍苍的官员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前隋殷鉴不远啊,陛下。”


    “是啊,陛下。”


    此人话音刚落,就仿佛打开了某个开关,立刻便有数名文官站了出来。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尽国库,民夫死伤百万,最终激起天下民变,导致国破家亡,此乃血的教训。”


    “我大唐立国不过二十余载,虽有贞观之治,但国力尚未恢复至前隋鼎盛之时,此刻轻起大战,恐重蹈覆辙。”


    “高句丽蕞尔小国,盘踞辽东,遣一上将,领兵数万,足以震慑,何须陛下御驾亲征,倾全国之力?”


    “天象示警,民心为本,恳请陛下三思。”


    一时间,附和之声此起彼伏。


    这些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文臣,他们经历过隋末的战乱,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对于战争,有着天然的畏惧与抵触。


    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更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李世民静静地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这些苦口婆心的臣子,眼神中的怒火反而渐渐平息了下去。


    他当然知道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但……


    这些人,未免有些太过于鼠目寸光了!


    一群只知埋首故纸堆,不知天下大势的腐儒。


    隋炀帝那是好大喜功,准备不足,暴虐无道,自取灭亡。


    朕,岂能与他相提并论?


    你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灾祸,只记着过去的教训,却看不到更远的将来。


    高句丽,早已不是蕞尔小国。


    它吞并周边部族,学我中原制度,早已成了气候。


    如今渊盖苏文篡权,其人更是枭雄心性,野心勃勃。


    此刻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兵锋正锐,正是一举将其荡平的最好时机。


    若是错过这个机会,等他彻底整合了辽东,羽翼丰满,再想动他,便难如登天。


    此消彼长之下,高句丽,必成我大唐心腹大患。


    这些道理,李世民心中如同明镜一般。


    但他知道,跟这些臣子很难讲通。


    他们只相信天象,只相信历史的旧账本,难道朕的宏图霸业,就要被这些所谓的“天意”和“旧例”给束缚住手脚吗?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群臣,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孤寂感。


    满朝文武,竟有这么多人都看不到这一层吗?


    就在这时,他的视线,无意中扫过了那个依旧跪在大殿中央,从头到尾都像个局外人一样的身影。


    许元。


    嗯?


    李世民的眼睛微微一亮,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


    对了。


    朕怎么把他给忘了?


    在长田县的时候,这个小子曾经跟自己有过一番长谈。


    当时,他便精准地指出了高句丽与其他外族的根本不同。


    他说,突厥、吐谷浑之流,不过是部落联盟,聚散无常,如同一盘散沙,即便强大,也是一时之患,只需分化拉拢,便可轻易击破。


    而高句丽则不然。


    它是一个与大唐高度相似的中央集权王朝,有稳固的官僚体系,有统一的军队,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这种敌人,一旦任其发展,未来必定会成为大唐最可怕的对手。


    所以,对付高句丽,不能用怀柔之策,必须在其尚未完全成长起来之前,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战而灭,永绝后患。


    这番话,言犹在耳。


    其见识之深远,格局之宏大,当时便让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拍案叫绝。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小子,是坚定的主战派。


    他的观点,与朕,不谋而合。


    好。


    真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


    既然这些老臣子听不进朕的话,那就让你这个“不拘一格”的年轻人,来跟他们辩上一辩。


    用你那套离经叛道的歪理,好好给这些老顽固们上一课。


    想到这里,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看着许元,原本冰冷的语气,竟缓和了不少。


    “许元。”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正低着头,神游天外,思考着要怎么具体激怒李世民的许元,猛地一个激灵。


    叫我?


    他茫然地抬起头,发现满朝文武,包括龙椅上的皇帝,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自己身上。


    这又是什么情况?


    难道是觉得刚才赏得不够,还要再加点什么?


    还是说,终于想起来,我还有罪在身,要收回成命,拉我出去砍了?


    许元心中七上八下,不明所以。


    只听李世民缓缓开口,问道:


    “对于东征高句丽一事,褚卿与众卿以为,天象示警,应暂缓行事。”


    “你,怎么看?”


    此言一出,许元当即一愣。


    问我?


    问我怎么看东征高句丽?


    他下意识地就想起了自己在长田县对李世民吹过的牛逼。


    高句丽中央集权论,养虎为患论,以及必须一战灭国论。


    这些观点,可都是他从后世的推论结合自己的领悟得出来的。


    现在,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问起来,这不正是自己表现的绝佳机会吗?


    只要自己将之前的论点复述一遍,条理清晰地驳倒褚遂良等人,必然能让李世民龙颜大悦,对自己更加看重。


    到那时,圣眷在身,平步青云……


    等等。


    平步青云?


    我他妈要的是平步青云吗?


    许元脑子里仿佛有道惊雷炸响,瞬间清醒了过来。


    我的目标是什么?


    是惹怒李世民,让他一气之下砍了我的脑袋,然后我好回现代去。


    现在,他主动把一个天大的机会送到了我面前。


    东征高句丽。


    这明显是李世民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是他要建立不世之功的执念所在。


    看看平时脾气好的他,刚才那副要杀人的样子就知道了。


    谁反对他东征,他都得急!


    那我……要是现在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他呢?


    我不仅反对,我还要支持褚遂良,把天象示警这一套神神叨叨的东西,说得比他们还溜。


    这不就是当众打他的脸,往他心窝子上捅刀子吗?


    以李二这暴脾气,当场把我拖出去砍了都有可能。


    就算不当场砍,也绝对会对我厌恶到极点。


    到时候,自己再在新岗位上随便搞点事情,两罪并罚,何愁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