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军国秘密泄露了?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一番话说完,大堂内鸦雀无声。


    尉迟恭张了张嘴,一脸的匪夷所思,这……这分析得头头是道,竟然还真让他给圆回来了?


    长孙无忌的眼中则闪过一抹异彩,他不得不承认,如果抛开他们就是当事人这个前提,许元的这番推理,堪称滴水不漏,合情合理到了极点。


    李世民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的许元,心中第一次生出一种荒谬的感觉。


    这小子,用一套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答案。


    偏偏,你还无法反驳他。


    有趣,实在是有趣。


    李世民的嘴角,重新勾起了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他向前走了一步,那股属于帝王的压迫感,在不经意间收了几分,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李道宗。


    “许县令的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让本王都为之惊叹。”


    他先是赞了一句,话锋却陡然一转。


    “只是,本王还有一个疑问。”


    “你刚才提到了两种可能。”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要刺穿许元的内心。


    “为何……本王就不能是那第一种可能呢?”


    这个问题,如同一柄重锤,狠狠地敲击在空气中。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也都很好奇,为何许元没有猜对陛下的身份。


    闻言,许元从容不迫的笑了笑,随后很认真地摇了摇头。


    “王爷说笑了。”


    他的语气十分笃定。


    “这个可能,下官不是没有想过,但转念一想,便觉得绝无可能。”


    “哦?”


    李世民的兴趣更浓了。


    许元叹了口气,似乎觉得解释这个问题有些多余。


    “王爷,您想啊。”


    “当今陛下,乃是千古一帝,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如今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但国事依旧繁忙如山。每日有多少奏折需要批阅,有多少军国大事需要裁决?”


    “陛下夙兴夜寐,尚且觉得时间不够用,又岂会有如此闲情逸致,微服私访,来到我这偏远的凉州长田县?”


    这番话,说得李世民心中颇为受用。


    千古一帝,勤于政事。这评价,谁不爱听?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也是暗暗点头,这小子,马屁倒是拍得不着痕迹。


    然而,许元的下一句话,却让在场三人的表情,瞬间凝固。


    “更何况……”


    许元的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


    “若下官所料不差,陛下此刻,应当正在为一件关乎国运的惊天大事,而殚精竭虑。”


    “那就是……东征高句丽!”


    轰!


    东征高句丽!


    这五个字,仿佛一道九天惊雷,在李世民、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李世民脸上的那抹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彻骨的冰寒与无法掩饰的震惊!


    他瞳孔猛地收缩,死死地盯着许元,眼神中再无半分戏谑与玩味,只剩下如临深渊的警惕与骇然!


    长孙无忌那只抚着长须的手,僵在了半空中,几根胡须被他失手揪下,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满脸的不可思议。


    尉迟恭更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懵了,那双铜铃大的眼睛里,写满了惊恐。


    大堂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被抽干了。


    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杀意,从李世民的身上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公堂。


    这股杀意,是尸山血海中磨砺出的帝王之怒。


    比之前任何时候的威压,都要恐怖百倍!


    东征高句丽!


    这件事,是他与心腹重臣在两仪殿内商议了数次,却还未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的最高机密!


    知道这个计划的,除了他自己,就只有眼前在场的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再加上远在京中的房玄龄、李靖等寥寥数人!


    每一个,都是他最信任的,可以托付性命的肱骨之臣!


    可现在,这个天大的机密,竟然从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小的七品县令口中,如此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


    这……怎么可能?!


    许元说完那句话,看到对面三人那如同见了鬼一般的表情,心里猛地“咯噔”一下。


    暗道一声。


    坏了!


    他瞬间反应过来自己犯了何等致命的错误!


    一时口快,说漏嘴了!


    他娘的,自己这该死的现代人思维!


    在他的知识储备里,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开始积极筹备东征高句丽,贞观十九年正式出兵,这是写在史书上的,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间点,这根本不是常识!


    这是大唐最高等级的军事机密!


    一个边陲小县令,却对皇帝心中还未公布的战略意图了如指掌。


    这说明什么?


    这已经不是胆大包天可以形容的了!


    这说明他许元在朝堂中枢,甚至在皇帝身边,安插了眼线!


    这在任何一个帝王看来,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弥天大罪!


    一滴冷汗,顺着许元的额角,悄无声息地滑落。


    他感觉到了,那股几乎凝成实质的杀意。


    果然。


    李世民动了。


    他缓缓地向许元走来,整个人像一柄缓缓出鞘的绝世凶剑,锋芒藏于内,杀机敛于心,虽然没了刚才的气势,但反而比之前更加可怕。


    他走到许元面前,两人相距不过一步之遥。


    李世民的眼神,深邃得如同万年寒潭,他盯着许元的眼睛,一字一顿地开口。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冻结灵魂的冰冷。


    “许县令。”


    “你是如何知道,陛下……准备东征高句丽的?”


    他的脸色,凝重如铁。


    这件事,太大了。


    如果消息已经泄露到了这种地步,那说明他最信任的臣子中,有人泄密!


    这已经不是许元一个人的问题了,这关系到整个朝堂的稳定,关系到即将发动的国战之成败!


    他必须要知道,消息,是从何处走漏的!


    此刻,大堂之内,落针可闻。


    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琉璃,沉重,且一触即碎。


    尉迟恭握着腰间刀柄的手,青筋毕露,眼神中的惊骇已经变成了毫不掩饰的杀机。


    长孙无忌则死死地盯着许元,那双洞察世事的眸子里,第一次流露出了真正的忌惮与惊惧。


    泄密!


    这是他们脑海中唯一盘旋的念头。


    如此惊天的国之大计,被一个边陲县令一口道破,这背后隐藏的问题,足以让整个朝堂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此时,许元感受着那股几乎要将自己撕碎的恐怖压力,也是意识到自己可能玩脱了。


    毕竟,眼前的三人,一个是江夏王李道宗,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是尉迟敬德。


    无论是谁,都是李世民身边最倚重的人之一,东征高句丽的事情,虽然李世民还未公布,但绝对提前跟他们说过。


    然而,现在却由自己说了出来。


    这事儿,有些难搞了。